
【习题训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四)
9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参考答案:B、“成帝”是帝号,不是帝王年号。
9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参考答案: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
9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参考答案:C解析: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
9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后
9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参考答案:A(“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9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参考答案: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9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B、“三都”在东汉和唐代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C、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
D、在古代谦辞中,“愚”谦称自己不聪明,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参考答案:选B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9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参考答案:B项,“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这一说法有误,古人习惯以面朝南为尊,左为东,右为西,因此江左,在长江之东,而江右,则在长江之西。故本题应选B。
9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参考答案:C项“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有误,例如武则天刚即位时并没有更改年号。
10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乘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B、“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C、“可汗”又称“赞普”“可罕”,中国古代鲜卑、吐蕃、回纥、蒙古等族的君长称号。
D、“迁徙”是升迁之意,表示官职升迁的还有“擢”“陟”“晋”“进”“加”“拜”“拔”等。
参考答案:C赞普中国古代吐蕃的君长称号。
10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参考答案:C、庠序,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10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参考答案:选D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10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参考答案:D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0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参考答案: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10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参考答案:D、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10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参考答案:D、(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10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参考答案: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10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参考答案:C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10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是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参考答案:选B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
1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亦作“受嬗”,指王朝更迭,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C、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唐以后,为勋官称号。
D、谥指帝王死后,臣子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参考答案: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参考答案:A黜:黜chù降职或罢免:罢黜。废黜。贬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陟:陟zhì登高:陟山。晋升,进用: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1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常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参考答案:C项,“典籍中习见的……“下车”……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有误;“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光,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中国,古代指中原。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
C、夷,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后来用“夷”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D、籓镇,即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参考答案:C项,“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错,“夷”是对东方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夷、南蛮、西羌、北狄”的说法。本题错误比较明显,古诗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羌”为西部少数民族。
1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3分)
A、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参考答案:A、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1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参考答案: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顿首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参考答案:D、“出”,调出京城,不表示贬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1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史称“帝姑”。有时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但也是皇帝的姑母辈。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参考答案:B(大长公主:不一定是皇帝的姑母辈。)
1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19岁或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chǔ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参考答案:B【解析】“郎中原指宫廷医生”错误,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1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纳赀(zi),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参考答案:D、刍荛之见(chúráozhījiàn)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12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在古代礼仪中,“揖让”有两种含义: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参考答案:选A 此处的第一名叫解元。
【习题训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解析(三)
【习题训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