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史上最卷618,预售首日头部主播销售额49亿,被嘲气数已尽?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阿里巴巴在收到2500万美元融资后开始盈利,马云的眼睛,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2003年,非典肆虐,很多宅在家中的人们开始上网。

  马云盯上了一项叫“互联网贸易”的业务,悄悄派出了一支骨干团队,暗戳戳筹划一件大事。

  这股神秘力量研究了1个月,一个名为“淘宝”的网站正式诞生。

  

  网站最初没有用户,创业者们就把自己家的闲置物品拿出来,挂在网页上进行出售。

  再加上类似传销的“注册返现”活动,淘宝网在短短20天,竟然迎来了将近1万的新用户。

  用户之间互相交易闲置物品,每个人都是买家,也是卖家,市场就这样活跃了起来。

  拿到“开门红”的阿里巴巴,决定斥资1亿,扶持淘宝网。

  当时,网络交易市场基本上被“易趣”垄断,淘宝拿着启动资金,决定剑走偏锋,靠“免费”吸引用户。

  淘宝宣称,自己只做市场的管理者,只收取卖家的市场管理费,免除交易佣金。

  不少被易趣的佣金折磨到头大的卖家,立即投入了淘宝的怀抱。

  

  买家和卖家都有了,那要如何交易呢?

  与线下购物不同的是,网络是虚拟的平台,几乎没有买家敢直接把钱先付给陌生的卖家。

  于是,阿里巴巴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为买家和卖家双方提供交易担保。

  如此一来,大家都放心交易,用户自然越来越多。

  买卖交易多了,通讯问题就冒了出来。

  买家对商品有疑问时,卖家常常需要随时解答,但网页上沟通的聊天记录很容易丢失,为双方带来纠纷。

  于是,阿里巴巴推出了即时通讯软件“旺旺”,供买卖双方使用,寓意生意兴隆。

  不料刚用了几天,雪饼找来了,说是侵权,阿里巴巴就把自己的“姓氏”给了旺旺,改成了“阿里旺旺”。

  2004年,看着淘宝这个“愣头青”野蛮生长,大佬易趣不干了,联合雅虎、谷歌、百度等几大门户网站“封杀”淘宝。

  当时,有这样一句广告:“你想淘宝吗?快来易趣吧!”

  短短几个字,把淘宝堵得死死的。

  眼瞅着没了大客户,淘宝不甘示弱,决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户外路牌、电台、电视、公共交通上投放广告,还联合了不少个人网站,为自己精准推广。

  

  没想到,这个策略效果出奇地好。

  第二年,以MSN为首,带有搜索引擎功能的大网站们,就向年轻的淘宝抛来橄榄枝,淘宝第一次杀出重围。

  在广告的吸引下,没过多久,淘宝就把老对手易趣远远抛在身后,又陆续打败了沃尔玛、雅虎,成为2005年度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C2C网上购物第一名。

  那一年的广告词里这样说: “在网上买东西,要选择信誉好而且交易放心的,在淘宝上用支付宝消费最保险,快来试试吧!”

  

  令人感同身受的描述,对淘宝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2006年,淘宝网已经以迅雷之势,发展成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

  有数据表明,平均每天约有900万人在淘宝网上“逛街”。

  可以说,淘宝,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而距离它出生,只有短短3年。

  2008年,淘宝网发生了2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初代淘宝掌门人离开,淘宝网迎来了新的领路人。

  第二件事,是阿里巴巴集团决定向淘宝网追加20亿元投资,并决定在未来5年向淘宝网投资50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淘宝在酝酿一件“大事”。

  2009年的11月11日,淘宝行动了。

  这一天,原本是坊间戏称的“光棍节”,但当时的管理团队在这个日期举行网络cu销活动,在仅有27家商户参与的情况下,此前毫无知名度的11月11日,创下了5000万的交易额。

  

  当天的销售冠军是服装品牌“杰克·琼斯”,营业额超过500万。

  这个数字,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无疑是给整个团队和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们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其他店铺看到如此巨大的消费潜力,纷纷入场投身淘宝。

  参与活动的品牌数量几何式增长,直到今天,品牌数已经超过了18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看着品牌方如潮水般涌入,淘宝顺势而为,在2010年创立了一淘网,在一淘网里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各种购物优惠待遇,比如红包和消费F利,以此促进消费。

  

  对于没有一淘网的用户,淘宝也“贴心”地设置了“聚划算”模块,即在特定的时间里给特定的商品做让利,用来促进销量,增强用户粘性。

  几个板块一起烧起来,淘宝的发展越加壮大了。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产品的质量问题。

  2011年前后,淘宝的购物体验和拆盲盒差不多,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问题层出不穷。

  有人戏称,淘宝是中国最大的假货集散地。

  不得不说,这与当时免费的入驻政策有关。

  当时的淘宝卖家基本是个体商户,而淘宝网只收市场管理费的模式,对造假的商家来说基本没有门槛,市场上自然假货泛滥。

  当初的优势,如今变成了劣势。

  与此同时,淘宝还面临着同行们的“夹击”。

  苏宁易购、当当等购物网站先后屏蔽了“一淘”抓取商品的搜索方式,同行京东喊着“正品行货、货到付款”的口号来势汹汹,成为网民们购买家电和电子产品的首选,瓜分走了近37%的市场份额。

  

  内忧外患之下,淘宝决定做出改变。

  2011年10月,淘宝推出了“淘宝商城”,决心从认证到监管方面处处严管,以保证用户所购买的商品质量。

  严管,伴随着卖家需要付出的“服务费”和“保证金”增多,很多卖家一度认为,淘宝要抛弃自己,纷纷抵制加入商城。

  管理团队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干。

  好在1个月后,淘宝商城用五花八门的优惠活动为“双11”贡献了33.6亿成交额,才让当初各种“嫌贵”的商户们看到了甜头。

  有些商家看到商城对品牌口碑的保障,就算是多付费也要进入;有些线下品牌则看到了“双11”诱人的销售额,也决心加入进来分一杯羹。

  至于原先的个体商户们,不愿意加入商城的,淘宝仍然为其提供交易市场。

  卖家们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了选择,局面算是稳住了。

  第二年,“淘宝商城”正式改名为“天猫”,有了自己的logo,也不负众望地,在当年的“双11”创下了“13小时卖出100亿”的世界纪录。

  

  当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要的东西,淘宝上都能找得到。

  琳琅满目的商品,再配上优质的服务,“淘宝”二字前面有了一个形容词,“万能的”。

  2016年,淘宝又有了新动作。

  5月,一个叫薇娅的女生在休假期间接到了淘宝官方的一通电话,开始了她人生第一场直播。

  

  那时候的直播并没有带货这项内容,主播只是跟观众聊天,以此为自家店铺引流。

  与后来火爆全网不同的是,薇娅的那一场直播,只有200个观众。

  但没过多久,淘宝改变了策略,举办了一场“直播连续播出10小时”的活动,薇娅在1小时内卖出2万多单,拿下了服装组的第一名。

  那场比赛,拿下美妆组第一名的是一个男生,李佳琦。他和薇娅在多年后成为了直播界的两大巨头,也是千千万万“剁手党”的引路人。

  

  其实,淘宝的这一战略转型,早在2013年就有迹可循。

  2013年,淘宝以95.1%的市场份额称霸C2C市场。

  作为行业龙头,淘宝把重心转移从“打江山”转移到了“保江山”上。

  想要“保江山”,无非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保证现有用户的信任度,二是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淘宝。

  于是,管理团队决定从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感上下手。

  淘宝接入了国家CCC认证信息数据库,最大限度避免无证和假冒认证产品,还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和场景下的需求,将前后台商品类目细分、重组。

  一片混沌时,一个叫papi酱的短视频博主引起了全网的注意。

  2016年4月,papi酱获得了1200万元的项目投资,短短一个月后,又将自己的短视频广告权拍出了2200万元的天价。

  

  当时,有人嘀咕道,“这不就是电视购物吗?”

  管理团队如梦初醒: 对呀!咱们可以把电视购物搬到网络上啊!

  于是,淘宝开始向“网络直播”进发。

  从2016年淘宝试水直播开始,陆续有主播进行尝试,效果都出奇地好。

  因为用户们可以在直播中看到商品的真实细节,主播热情的态度也让用户们的“被尊重感”迅速飙升。

  同时,直播也会带给人一种“逛街”的真实感,大大增加了新用户在随意浏览中下单的几率。

  当初管理团队想要做好的两件事,如今在直播中都实现了。

  2017年,淘宝直播已经深入人心,双十一当天,600位主播累计开播8032场,合计约36000小时,引导进店人数约7800万次。

  可以说,当年双十一破纪录的1628亿销售额,直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看见主播带货效果好,品牌方也很高兴,邀请各大明星纷纷下场直播,各种福利送不停,买方卖方都乐得合不拢嘴。

  短视频平台兴起后,李佳琦等风靡淘宝的主播们,在各大平台创建了自己的个人账号,新手主播们也涌进了这片沃土,在隐藏的消费群体中挖呀挖,以此引流带货。

  而淘宝,则贴心地开设了“淘宝大学”,帮助主播们更快走上正轨。

  正如管理层当初所想的那样,淘宝,正在从单纯的C2C平台,向更加综合的零售平台转型,从简单的交易市场,向有内容的消费社群进发。

  疫情期间,国人们宅在家里刷手机,直播也趁机迅猛发展。

  除了发展直播,淘宝还开设了线上买菜、线下超市线上购物等便民服务项目,将线上消费社群扩展到线下,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

  如今,淘宝,已经从当初的交易工具,变成了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在淘宝上购买商品,也可以在直播中找到购物的乐趣。

  只要你想到的,淘宝上都会有。

  回顾这20年,淘宝一直在做一件事:

  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交易市场,保护双方的交易过程,并一直致力于此。

  

  然而,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商应用软件五花八门,前有京东虎视眈眈,后有拼多多异军突起,淘宝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END-

  作者:姜小妖

  编辑:月伴星河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上一篇:有什么书适合18岁的女孩子,来提升自己,求推荐?
下一篇:如何以「我失忆了,记得所有人,却唯独忘了他」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