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透丨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同事说我不像个北京人。

  “身为北京人,怎么能没看过冯唐写的书呢。”

  我抱着极大地好奇,看看北京人怎么就非得看这本小说,看完后我觉得这个同事可能对北京人有什么误会。

  托他的福,第一次接触冯唐的书。冯唐只是个笔名,原名叫张海鹏,学过医、下过海、写过诗,还当过麦肯锡合伙人,我想,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没人不知道麦肯锡,就像学生时代没人不知道苍老师,现在我旁边的桌子上是成堆成堆公司买的麦肯锡工具书,看着就烦。

  这本小说是《万物生长》的前传,虽然是前传,但剧情没啥关联,可以理解为前传是高中生活,正传是大学生涯,后传是毕业实习,这三个组合成了“北京三部曲”。

  我这两天正在看《万物生长》,等我看完了再单独写篇书透,现在先说说它的前传,也就是本书《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其实这本书受众面挺窄的,毕竟讲了一堆北京的事儿,有些情节让我这个北京人都开了眼界,除非特喜欢北京文化或者冯唐大作家,否则看这书目的就是为了黄暴。

  对,没错,又黄又暴,书中各个角落都充斥着波涛汹涌的荷尔蒙多巴胺肾上腺,为了本色情杂志勾心斗角,为了个美丽姑娘大打出手。那是个吹牛还不用考虑太多的年纪,也是个单纯得以为暴力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虽然黄暴,但不下流,那段经历人人拥有,女生不戴奶罩被男生从袖口偷窥,男生梦到喜欢的女生遗了精早上自己偷偷洗内裤,单纯又淫荡,这些都很正常,这样才心理健康。回想起当时初中上生理卫生课的时候脸红心跳的那种羞涩,到现在当着另一半面前拉屎撒尿没半点矜持,说不上哪个更好,我们一边怀念那时的无知,一边感慨现在的舒适。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啊,如果把我放在男主那个年代,我能否像作者那样活得那么潇洒,到底是遵从本性跟随我心做个被老师认为是个小流氓,还是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压抑自己成为三好少年,我小时候反正是那种想要成为三好少年但掩饰不了流氓本性的纠结少年,真的是个婊气十足的伪君子。

  除了老北京文化和高中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冯唐让我见识到还有这么个写作方式。我那个同事就特别欣赏冯唐的这种写作手法,只不过在我看了就很一般,我跟他说这个其实就是北京人的逗贫,而且聊着聊着就跑题,逻辑严谨的人受不了这个,一会儿开始回忆之前一会儿开始谈起现在,不过好在松弛有度,在你快要受不了的时候赶紧把话题拉回来,让剧情重回轨道。

  这种写作风格在孙睿身上也能看到,也是北京人,也挺能逗贫,但是逗贫和逗贫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冯唐的逗贫夹杂着学问,动不动就蹦出诗词歌赋人生哲学一类,你看完得消化消化,偶尔玩个逻辑陷阱你还得自我辩证一番。我看的是电子书,上面有网友评论说逗贫是项技能,能贫得让女生嫣然一笑不反感可不容易,这话我就特别赞成。

  所以说真的,真想要了解北京人说话做事,我是推荐看这本书的,可别看《老炮儿》这类电影,不然误会可就深了,北京人可不都是流氓,也有好些个淑女和君子,尽管书中充满了黄暴,但那只是青少年对性的无知和向往,是一种蒙昧的体现。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李敬泽给《万物生长》写了个序,上面说冯唐的小说拍不成剧,结果现在十八岁拍了网剧,万物生长拍了电影,还有一个就是张一山周冬雨演的春风十里不如你,真是狠狠被打脸,不过按严格来说,这些剧也好电影也好,都没有充分表达出原著小说的涵义,也是,要真按小说的路子走,怕不是拍出个毛片。

  末了,挺感谢我这个同事的,推荐这么符合我气质的小说,我要不负他望地把剩下两部曲也一并看完,努力学习流氓套路、巩固逗贫功底、提高文化水平,让他觉得我比北京人更北京人。

上一篇:原创十八岁艳名远扬,“恃靓行凶”玩转才子富商,今如愿嫁入豪门
下一篇:王源抵达好莱坞,发王俊凯18岁生日同款skyty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