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参加八路军,三次在战场上差点牺牲,后成为开国上校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举行发布会表示,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协议,今年将组织实施第十批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活动。70余年前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他们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最可爱的人”。

  而在雄安新区容城县,也诞生过一位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张森。出生于1920年的他,18岁就参加了革命,入朝时已是志愿军68军的团政委,因在抗美援朝中贡献突出,他获得了朝鲜政府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文物名片】

  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是1953年予以在朝一年以上志愿军正排以上干部的奖励。原志愿军68军团政委张森所获这枚勋章,系1953年9月朝鲜政府颁授,现存于张家人手中。

  文物·故事

  【自由独立勋章是由朝鲜政府颁发】

  这枚勋章为纯银质,通径56毫米,形制为一颗珐琅质红星,镶铸在向外闪着光束的十边形中。珐琅红星中间的圆环内,为一名拿着手枪和一名手持长枪的军人,象征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指战员。两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冲锋。

  

  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勋章上方为飘扬的红蓝色旗帜,红蓝色是朝鲜国旗的主色调。旗帜中央书有朝鲜文“为了胜利”四个字。这枚勋章设计精美又富有动感,体现了朝鲜人民对民族独立自由的强烈渴望。

  该勋章系1953年9月颁授。当时,为褒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和英勇顽强、忘我无私的精神,朝鲜政府决定给在朝一年以上志愿军正排以上干部一次普遍奖励。当时的授勋标准是副军级干部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团级干部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有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朝鲜曾颁授了二级自由独立勋章3155枚。时隔70多年,勋章存世量更加稀少,非常珍贵。

  【张森所获二级勋章系1953年颁授】

  张森是于1951年随部队入朝,到1953年9月,已经2年有余,他担任过志愿军68军炮兵团政委、605团政委,被授予了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鲜战场,与敌军相比,志愿军炮兵的装备相对弱势,开炮后又容易暴露目标位置,每次作战,炮兵团的指战员都面临着极大的危险。不过,战士们灵活应对,有效配合了步兵的战斗,68军多次胜利的背后,都离不开炮兵的协助。

  

  张森戎装像

  张森的长子张彦忠说,当年炮兵团的高射炮打下过美军的飞机,还俘虏了敌人两个军官,这让战士们群情振奋。

  至于怎么打下的美国人飞机,张森从不愿意多讲。他是团政委,敌机是战士们打下来的,夸口战绩不是老革命作风。

  在朝鲜战场,张森两次差点牺牲,张彦忠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讲述·幕后

  【革命生涯中他有三次差点牺牲】

  在朝鲜作战时,炮兵团指挥所在防空洞内,这里阴冷潮湿还难以通风。到了晚上,大家只好烧炭火取暖,因为排气效果不佳,差点引发意外。

  张森曾对子女说,一次晚上起床,因为木头燃烧不充分,引发炭气(一氧化碳)中毒,头重脚轻的他倒在了火盆里,炭火严重烧伤了他的大腿。还好后来警卫员发现,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因为烧伤严重,没法行走,担架员抬着他往后方转移。本来大家想到山顶,但是走到半山腰上,张森疼痛难忍,于是大家就地宿营。那天晚些时候,敌人空军对山顶进行了轰炸。这一次,他又躲过一劫。

  除了在朝鲜战场遇险,张森22岁时,还在抗日战场受重伤并差点牺牲。

  

  张森的伤残军人证

  1942年初,时任冀中军区24团特派员的张森在肃宁县,赶上敌人对根据地“蚕食”作战,当时,一颗炮弹在张森脚后不远处爆炸,弹片穿透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后嵌入大腿根。之后在团卫生队张森接受手术,取出了马蹄大小的弹片才保住了性命。

  张彦忠说:“父亲入伍前上过中学,喜欢读书,除了在公文包里放文件,他还会带几本书。那次战斗恰好是书本缓解了弹片的冲击力,才没有伤到要害。”

  时隔多年,张森对儿女笑谈,是那几本书保住了自己的命。

  多年战斗,张森身上多处负伤,他在后来被评定为八级伤残,是三等甲级伤残军人,现在家人手中还有他的伤残军人证。

  【工作坚持原则不给子女“开绿灯”】

  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历经百战九死一生,张森觉得已很幸运,也不在乎个人得失,他关心的是怎么更好地做好革命工作。

  1955年,张森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为上校)。经过数年的治疗、休养,张森终于重新出来任职。他最初在北京军区的一个疗养院当政委。1964年,张森转业来到了邯郸市国棉三厂当党委书记兼厂长,把这家国营企业搞得红红火火。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张森(左)

  家里次子张彦来中学毕业后到厂里上班,车间领导安排他到常日班做技术工,张森坚决不同意,把他调到了三班倒的运转班当了一名熟练工。运转班的工作黑白颠倒,比较辛苦。厂长以身作则,工作安排的问题上不给子女“开绿灯”,这样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张彦忠说:“父亲离休前被定为行政十二级,生活条件好了,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家里从不允许有剩饭剩菜。80多岁时,父亲还是坚持冷水浴,每天坚持步行走10多公里。86岁那年,他做了直肠癌手术,乐观豁达的精神,让医生啧啧称奇。”

  2016年,96岁的张森因病逝世,子女商议后把他安葬在了邯郸市的陵园,老英雄长眠河北大地,这也是张森的生前愿望。

  精神·传承

  【受到父亲影响 三子入伍献身国防事业】

  1965年转业到地方后,张森就脱离了军队系统,但是他对军队一直有着很深的情怀。

  离休后的他,还是喜欢穿旧军装、军胶鞋。张森学生时代就喜欢文艺,离休后,他创作了不少诗词文章,多次在比赛评选中获奖。

  张家有三子一女,受到父亲影响,三个儿子先后参军入伍。张彦忠说,他们家族20多人,有9人先后参军。从部队转业后,大家自主择业,多人光荣入党。

  张彦忠说,父亲晚年的一些口述经历,更多说的是牺牲的战友和帮助八路军的冀中百姓。“他没有给我们讲过太多的革命道理,只是用实际行动感染、影响着我们,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做事。我们的切身体会是,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始终保持着老革命的初心。”

  张森去世后,老人生前的勋章、证件被几个子女分别收藏。70年后,勋章保存完好,没有任何损坏、锈迹。张彦忠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们要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铭记父亲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辈们继续前进、奋斗。”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供图/张森家人

  ■本文原刊于《河北青年报》“红色文物·燕赵记忆”专题

  ■欢迎提供相关革命文物、革命英烈新闻线索,可致电15100124253。

上一篇:有哪些平平淡淡却虐到骨子里的虐文?
下一篇:总裁宠文《总裁你老婆又跑了》2岁便心狠手辣却被娇妻迷得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