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这篇小说我看了不下十遍,但是总觉得有些地方没有看懂。这些疯狂的村民象征了什么?作者和司机又象征了什么?
这篇小说读起来挺荒诞,这荒诞感在于余华直接瓦解了司机与暴民之间本应敌对的关系,破坏了以往存在人们心中的惯性逻辑观念。
余华果断地将司机与暴民的关系彻底地推到叙事的背后,使人们无法从常理上推断司机与暴民之间究竟达到了怎样一种妥协。也正是这种吊轨的关系,决定了“我”的所有反抗变得毫无意义。“我”只是暴力戏弄和摧残的对象,是乖张人性的印证物。——————《苦难的救赎》洪治纲
情节有多荒诞,反映出的人性就有多卑劣。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的成名之作。只不過,以小說論小說,其實余華這篇小說語言平庸,意境低俗,結構凡常,思想厥無,但卻獲得《北京文學》編輯的青睞。這就說明了這篇小說之取巧不在小說本身,而在小說引起了讀者與前人的小說印象有了聯想比較,最明顯的牽連就是與魯迅的〈過客〉有了關係。
這是否即是余華創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動機,我不得而知,但是以魯迅在神州大地的聲譽以及他對後世文藝書寫影響的深遠來看,對一位初出茅蘆的後起之秀而言,可說是極為可能的;如果這個推論屬實,那麼要解讀〈十八歲出門遠行〉,甚至要明白編輯的意圖,那就必須瞭解魯迅,尤其魯迅於十八歲離鄉,展開了他一生抗爭封建思想的歷史圖影,更必須瞭解。
〈過客〉是魯迅靈魂的自白,而他十八歲告別故鄉,以「過客」之姿衝破中國封建思想文化的「無形之囹圄」,其以文藝「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乎(精神)荒塞者」,可歌可泣,乃至狂人孔乙己阿Q,而後「無花的薔薇」哀訴,大膽地以馬克斯主義「肯定了文化起源於勞動,人民羣眾是文化的創始者」,最後以其「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未來」之論見大受當時社會的吹捧,乃塑造了魯迅在文學歷史上的崇高地位。
魯迅地位非因其言,乃因其言反映了社會思想,其理甚明。這原本就充滿了「歷史『地域性』」與「歷史『時間性』」的詭譎,所以早年不受神州大地影響的離島,諸如臺灣新加坡香港,每每見於魯迅的吹捧總是莫名其妙,尤其臺灣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更是不知魯迅為何人,而我就是其中遭到愚弄的一人。
釐清歷史的「地域性」與「時間性」,我想是治史者的必備修養,否則必混淆其建構歷史理論的基石。那麼拋開歷史的「地域性」與「時間性」,魯迅是一個甚麼樣的文人呢?這不難推測,因為魯迅早年在日本引介東歐小國(如匈牙利)的文學作品,而避開諸多經典英文的翻譯,就知道他個性的偏激;以他的直譯、死譯的倔強也可知道他性格上的執著,這正是〈過客〉裏的「那位神色堅毅又有點疲憊勞頓的旅人,在山路上跋涉;眼睛永遠向著前方,明知道前面等待他的只是一片墳塋,他仍然義無反顧地朝前走去。」這種言語其實語境不高,所以只可看成魯迅以〈過客〉做靈魂的自白。
現在一個簡單卻又關鍵的問題來了,「個性偏激」與「性格執著」的思想能夠成就一個思想家嗎?僅批判調侃,能建構思想理論嗎?如果能,中國歷史上不知已添加多少思想家,如果不能,為何魯迅會在中國的文學界,甚至思想界,佔著這麼一個顯要的地位呢?這種思想方式多麼刺激人心,從世紀初蔓燒到世紀末,從神州蘿纏到臺灣,總是製造了一些語言偏激的社會觀察家以思想家自稱,卻不料思想不能只是「破迷」,必須還有「啟悟」的作用,蓋因「破迷」後一走了之,對「啟悟」束手無策,只能是毀滅,不能是建設。那麼這些偏激語言建設了「思想」嗎?還是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思想」能夠在社會運動或擂臺、座談、演講裏建構嗎?這個答案其實是很明顯的。
倘若我的推論言之成理,那麼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來質疑魯迅的〈過客〉,就意義非凡了。當然我這個推論經得起考驗,因為他後來的〈細雨與吶喊〉等等作品都脫離不了魯迅的影子,就可見一斑了。那麼以魯迅在神州大地的影響力來看,模仿魯迅筆觸的不知凡幾,怎麼就輪到余華重新予以吶喊?這也不難明白,原因就在八○年代的「文化熱」與「宗教熱」有衝破「無產階級理論」與「無神論」的隱憂,於是這麼一篇平庸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乃脫穎而出,這又說明了研究「文學」或比較「文學」的學者,不能忽略「歷史地域性」與「歷史時間性」對「文學」的影響,尤其在大陸的「文學界」,更是如此。
這個聯想我都讀得出來,見多識廣的《北京文學》編輯當然也讀出了弦外之音,所以我說當時的《北京文學》編輯對〈十八歲出門遠行〉的社會影響很清楚,也明白這篇小說並沒有提升思想內涵的力度。或許郭沫若對魯迅的一番讚美可以總結這麼一個歷史觀察,「中國文學由魯迅而開闢出了一個新紀元」,茍若是,其「新紀元」也是一個反映社會抗爭的思想掙扎。那麼說這句話的郭沫若又是甚麼樣的文人呢?他早年在日本以幾篇「古文字學」的文章被負以推動「簡(異)化字」的重責,所以他的話能夠有多少深度就很值得懷疑,於是他說「中國的近代文藝,由魯迅而喊出孤聲,僅僅在四分之一世紀裏,突破了歐美諸國與日本所經過的二個世紀,而到達了世界文壇的最高水準,這完全是由於魯迅一個人的力量」,就只能說是「假話大話空話」。這真堪稱為「胡言亂語」的楷模,而在清純的「文學」裏說這樣的話,只能說是寡廉鮮恥了。
歷史見證,點滴在心頭,文人造亂,更是可見一斑。「文藝」要走出「地域性」與「時間性」的操控,首要突破「書寫時空」,但是要突破「書寫時空」,沒有宗教情操是辦不到的,沒有深厚的哲學修養更是不可能達成。從這個標竿看「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學作品,真是乏善可陳。想來「地域性」與「時間性」的影響對文人是很無奈的,兩岸皆然,是以寫〈妻妾成羣〉的蘇童寫不出〈末世紀的華麗〉,而寫〈北港香爐〉的李昂也寫不出〈豐乳肥臀〉,但這種結果也是可以預期的,蓋因魯迅已然如此,等而下之之輩就更不知所云了。
這麼一觀察,余華後來的作品每下愈況就不是那麼不能理解了,因為循古人意不是原創,但是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翻版魯迅的〈過客〉,卻因為時代的烘托而糊裏糊塗地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令他食髓知味,以至於《許三觀賣血記》的手筆也有拷貝陳村的〈一天〉的嫌疑,當然余華拷貝的手法比蘇童葉兆言等人高明,但其精神墮落終於演變為一場場血淋淋的肢體解構、暴力血腥。這與改編成電影劇本與否,其實是不相關的。
我的觀察是,當今兩岸唯有史鐵生一人走得出「地域性」與「時間性」的影響,但可惜的是,他終究突破不了「自我」,所以寫下〈第一人稱〉以解嘲;高行健亟力突破「地域性」與「時間性」的影響,但成績有限,是以《靈山》雖獲諾貝爾文學獎之青睞,但仍受「地域性」與「時間性」的控管,不甚了了。
我是無法瞭解為何一篇走不出「地域性」與「時間性」影響的文學作品,卻可以「替中國文學書寫提供一個新管道」?我猜想,高行健也想突破這個瓶頸,所以卯盡了全力,在戲劇上突破「地域性」與「時間性」的控管,徹底擺脫語言的隔闔,因為這個動機,讓他興起了詮釋「不立文字」的禪學,只能說是誤打誤撞,但是可惜因為他缺乏佛學的了解與素養,所以只能淪落為「談禪逗機」,亦不甚了了。
---節錄自《遺忘與記憶》,《象學無象》第三輯
我自己读的感受,是余华把几个小的情绪片段,切割下来然后放在一起。
故事本身并没有逻辑,主体是“我”远行途中遇到的抢苹果事件。这个事件据说是余华在晚报上看到的真实新闻,以这个新闻为蓝本写了这篇小说。
这个事件只是一个载体,当然这个载体本身就身就带有卑劣愚昧蛮横等人性黑暗面的基调。余华在这种基调上加入其他片段,来表现元气满满的少年在社会远行的种种经历。
少年首先是充满希望,兴致勃勃,旅馆可能代表一种稳定安定的人生境遇,比如成家立业。少年想成家立业。
这个时候
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刚开始这个世界是“我”自以为熟悉的,这种熟悉是给人安全感的,所以“我”走了一天也不累。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生活的前方是何处,安定平静的生活在哪里,“我”不知道,路上的其他人也不知道。他们只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自己也觉这种说法得对,是要走过去看,“我”觉得应当为成家立业操心。
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然后补了一段和汽车的遭遇。这里我读的时候把汽车理解为爱情的。
我就在汽车后面拚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我”这个时候追车子不是为了旅店,就是少年刚开始追求爱情不是为了成家立业。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这当然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比喻,还挺不错的。那种沮丧失落感出来了。
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余华故意的,在这里写一些隐晦的,跟性有关的描写,少年的欲望感出来了。其实这司机是个男的,我称呼他“老乡”,这里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写,“高高翘起的屁股像晚霞”完全不是用来形容老乡的,这里就是为了补一个欲念感,还能多添一点荒谬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苹果也不错,我这样想。这里继延续了上文把这辆车作为爱情的暗喻,本以为是香蕉,闻了闻,是苹果,那么苹果也不错,这是在隐喻爱情。而这里也是下一个情绪片段的开始。这之后关于爱情的隐喻就差不多结束了。
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这里开始我觉得是隐喻社会,少年人的意气首先遭遇荒谬感。“我”前面以为给了烟就能上车,结果司机让我滚。现在觉得双方闹掰了要打一架,结果司机又笑嘻嘻。主要写了少年人单纯的想法和社会实际的背道而驰。
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我觉得从这里开始出现zz隐喻(political metaphor),这篇小说写于1986年,改开还没多久。个体商贩,经济停滞,广播操,都是一些意象。需要注意的是,余华很可能不是为了隐喻而去这么写,而是这些概念,意象在他的经历中被观察的很到位,所以下意识的出现在小说里。
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继续隐喻,也可能是当年那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这篇小说到现在一共出现过两个职业。个体商贩,农民。“我”看到这些人下来心里十分高兴。
结果他们开始抢苹果,我因为保护苹果被打。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接下来主要描写了那些人抢苹果时的丑态,蛮横。小孩,拖拉机各种人都来抢。司机却不管不顾,反而显得很悠闲,还笑我被打。这里既是新闻的事实,也是表现人性黑暗的高潮部分。其实这里zz隐喻也已经结束,主要是描写人性。
司机的笑是无逻辑的,我的看法,司机一开始的个体商贩身份已经过去了。在这一段和接下来司机拿走“我”的红书包那边,司机都是作为一种“现实社会的教训”这种形象存在,主要就是为了写他的嘲笑,为了写笑而写笑,不是这个笑代表什么,象征什么,而是单纯表现那种嘲讽,冷漠感。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里是下一个阶段,遍体鳞伤的少年找到了自己的旅店。如果本来的汽车代表美好的东西,那么当汽车里的苹果被抢走,各种好看的外表被卸走之后,它剩下了什么。看这个比喻“汽油味像是我血液的味道”,这里是少年的认同感,“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
汽车本身代表美好的东西,还代表开往旅馆(安家立业)的工具,可现在“我”发现,原来遍体鳞伤之后剩下的汽油和座椅等才是“我”的旅馆(内定安定之所在)。
但是这层意思是隐藏在荒谬下的,这个认知本身也带着荒谬,而不是什么值得去热血去深情的事。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最后回到少年出门之前的样子,红背包是父亲给他的,代表从父辈那所受的教育,现在这玩意已经被司机抢走了。
最后写兴高采烈,欢快,反衬出全文的荒谬,冷漠气氛。
我自己读,感觉这篇小说像毕加索的画,一副画,其实是好几个侧面的集合。所以看这个故事,不能把它当一个按逻辑走的故事,它表现的不是剧情,而是一幅幅悲观,荒谬的情绪画面,把这些分割好的情绪画面串到一起,表现“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个主题,真的NB。
是真的NB。
“旅店”象征意义分析
旅店是成年人出行在外身体疲惫时临时栖身之地。但在文中有隐喻如下:
1??象征着作者想象中的成年的世界,诱惑,而欢快。(第一层)
2??象征着外部世界和作者内在精神世界的联接口,他在汽车的暖和心窝里,“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在这里。”(第二层)
3??象征着他对于成年人的世界荒诞离奇,无法理解的各种行为的恐惧和逃避,作为十八岁刚成年的年轻人,这一段时期的彷徨和无助。(第三层)
4??旅店既是临时栖息地,又是心灵驿站,是驿站也是归宿。(第四层)
上一篇:慧立康|离谱,怎么还是18岁的脸!
下一篇:张泉灵42岁疑似患癌被迫辞职,用147万投资80后陈磊,收获亿万财富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