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视角下,对人物塑造的思考与启示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6-09
手机版

  

  

  好莱坞席卷全球,对各国电影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商业片疯狂来袭下,对于文艺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也在尝试不同方面的改变。01人物形象与伦理表达相结合电影做为一种艺术形式,代表了人类思想与情感的外化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与时代的印记深深地植根于古往今来的点滴、改革、蜕变以及民族信仰中。

  

  这些蕴藏着丰厚沉淀的文化记忆,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在电影之中。电影是本国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共识、民族特色反映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电影全球化的到来,国内文艺片受到重大冲击,一些电影创作硬生生地套上西式的枷锁。当大家渐渐以西方电影甚至好莱坞电影为国际化的标准时,文艺片在电影市场的生存环境中岌岌可危,电影市场瞬间转化为以意识形态为斗争的场所。

  

  贾樟柯的电影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正是由于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满了民族性。贾樟柯电影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烦闷、矛盾以及在社会时代前进中小城镇缓慢的步伐与城市化的到来碰撞产生的负面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并将小人物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内心的欲望融入到电影中,形成独具风格的贾氏电影。

  

  贾樟柯电影中小人物的塑造成为其电影中的一大特色,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人物创造了戏剧冲突,推进故事叙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和伦理表达的相结合,以镜像的方式透视贾樟柯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伦理观念。电影人物外部形象的塑造是次要的,导演们应该思考如何赋予人物新的意义以及反思从中映射出的社会现状,读懂以此人物为代表的这一类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成长,能够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探索该人物以外的深层内涵,不仅对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有充分的认识,更是反思出对自我的认知。贾樟柯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以及个人的创作特点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在伦理变迁语境下,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重塑、对伦理道德的展现,对于伦理性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传达。

  

  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电影要积极面对电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也要以积极开拓的眼界迎接挑战。“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结合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合理利用本土文化、积极运用民族文化讲好我们故事,发扬我们民族精神。贾樟柯电影不忘记录城镇小人物生活的初心,以国际化视角顺应商业化环境,其电影人物形象也在随着叙事视角的变化而改变。

  

  贾樟柯作为记录我们地方边缘人物生活的代表性导演,其电影作品是反映我们当下社会与时代的艺术载体。02文化认同中主体身份的建构文艺电影极具我们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对我们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质的把握。

  

  中西方影片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热衷于表达本国的文化。然而,中西方电影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表达方面有着显性和隐性的不同。跨文化传播学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的语境,将文化区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指具有长期的历史文明积淀,其特点是具有较多的暗码,含蓄且内隐,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

  

  低语境文化是一种前进时在不断碰撞与磨合中熔炼出的文化,是多元化的产物,其特点是直白,外显,明码较多且人际关系不密切。我们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我们人长期处于高语境文化的氛围中,其对环境的敏锐度往往高于处于低语境文化的人,其理解与分析能力较强。

  

  而在低语境文化环境中成长出来的西方人,他们在接受某一新鲜事物时,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用简单直白的方式认知事物,语境几乎不起作用。两者相比而言,高语境文化群体较为容易理解处于低语境文化的群体,而低语境文化群体在某些方面难以直接理解用高语境文化创作出的事物。

  

  电影是不能凌驾于民族文化之上单独存在的。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寻求其文化中的共性是成功交流的保障,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却成为各国之间交流的绊脚石。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武器”,电影在如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认知度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融入到西方文化的概念中,使用西方易于接受的创作方式,如人物形象情感的丰富性、人物表达的显现性,以此来满足西方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有效传播,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传播双方的意义得到相对完整沟通的传播。在塑造电影人物形象时,首先要充分了解美国历史与文化,其次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元素。

  

  将具有西方特点的人物性格及要素融入其中,使影片在充分体现我们元素及特色的情况下与西方本土文化做好兼顾与统筹,扩大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消解因跨文化传播导致的“误读”现象。此外,应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

  

  寻找适合我们电影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正确思想、路径与方法,建立完善的电影传播有效机制,回归现实主义传统,传达好我们精神,树立好我们人物形象,讲好我们人的故事。03塑造类型人物“类型”最初在法语中意为文学的样式与种类。

  

  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就尝试确立文艺作品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类’是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类型要求具有相对固定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并在情节、风格、环境、主题、人物塑造方面都有诸多的稳定性和相似性。

  

  例如美国漫威电影系列,无论是《钢铁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绿巨人》、《黑寡妇》等超级英雄主义,还是《复仇者联盟》、《X战警》、《银河护卫队》等超级英雄团队。这些影片中的人物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塑造出拯救人民,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这也成为漫威系列的一大标志。

  

  正是由于塑造相似特点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大批的漫威粉丝,他们大多从最初的漫威电影一直追到现在,甚至对还未上市和发行的电影已经急不可待。此外,像《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等连续推出的一部、二部、三部等,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了同一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加深在观众心中的印象,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另一个具有人物塑造相似经历的是迪士尼系列。

  

  继1937年迪士尼出品的第一部动画长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之后,到目前为止,迪士尼已经出品十二部“公主系列动画片”,塑造了十三位公主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单纯可爱,美丽善良,她们是正义的化身,是美好的象征,集合了女性的综合魅力,编织出属于每个女孩的公主梦。

  

  迪士尼公主电影不仅收获了全球各地的观影粉丝,其延伸出的产业链更是为迪士尼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艾伦布里曼更是提出了“迪士尼化”的概念。类型人物的塑造不仅能够长时间的吸引受众,形成粉丝效应,还能形成产业链,促进商业发展。其实,国内也有类似的尝试和体验。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功夫电影就已经进军北美市场。

  

  例如在我们电影史上第一部在全世界放映的华语电影《天下第一拳》1973年在美国上映,并成为当年全美七大卖座电影,也在当年全球总票房榜上排名第九。提起功夫片,不得不谈到国际巨星李小龙。作为功夫片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李小龙的咏春拳已经成为一大标志。

  

  其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以及《死亡游戏》在美国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李小龙去世后,李连杰、成龙等主演的功夫电影在海外继续名声大噪,如《少林寺》、《南北少林》、《黄飞鸿》系列、《霍元甲》等在海外引起不凡的影响。

  

  而近年来的《叶问》、《一代宗师》等也都是围绕我们功夫这一主题,塑造一个个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功夫形象深得人心,成为我们文化在国际上的一大代表。贾樟柯的电影热衷于记录小人物的生活,他的影片中不乏有农民、失业青年、失足少女等。试问是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电影人物类型化,形成具有特色或者标签的人物。像美国漫威系列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迪士尼公主形象、我们功夫形象那样形成类型化的电影人物,使贾樟柯电影也成为以某种人物形象为代表的电影。不仅能够让受众加深对电影人物的印象,也能形成良好的粉丝效应,为贾樟柯电影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具有长久的意义。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漫娱之生

上一篇:韩国市场首月流水突破亿元美金大关,娱美德虚幻5大作《夜鸦》持续称霸双榜
下一篇:奇怪,她明明是家庭伦理剧的大女主,怎么没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