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犬之岛》体现的盎格鲁中心主义以及其对语言的应用
原标题:《犬之岛》体现的盎格鲁中心主义以及其对语言的应用
文丨冼顺展
韦斯·安德森一直乐于使用叙事中的“元电影”元素,并且让它们成为叙事主干中的一部分,包括利用遮罩来构图取景、用画面的纵横比去表现时代背景,或者用书的章回体作为叙事结构。
对于韦斯·安德森而言,电影制作流程中任何的一部分似乎都有作用于叙事的潜力,在《犬之岛》中他选择的是“翻译”。
字幕通常被认为是超出电影外的要素,被用作海报、制作人员名单或者片头Logo,对于观众而言,它们仅隶属于电影外围信息的一部分,而非故事本身的一部分。
但是韦斯·安德森花了很大的功夫编排画面中的“翻译字幕”,以好让观众更切身的去理解电影中的人物角色。
这其中的利弊将是我们要探讨的,这个手法仅是一个风格化的癖好,还是一个在我们剥开浮华的外壳后,仍可深挖内在真实主题意义的高明创意?
电影中任何与观众有互动的语言都有其内在的视角,在《犬之岛》中韦斯·安德森选择在故事中利用这种内在的视角。
在电影中,大多数人类说的是日语,而狗狗们说的是英语。
更准确的说,所有的狗吠声都被翻译成了英语。
说英语的观众不需要画面字幕的翻译,便能理解它们说的话。但日语人物的话语,则需要被电影里一些可见的翻译形式转译成英文。
通过这种语境,我们被置于狗狗的角度上。
观众必须尝试通过人物动作,或是声音语调,来推测日语角色所表达的意思,就像一只狗想要去尝试了解人一样。
它绝妙的创造了一种临场感,让观众能很快很自然地想象出一个狗在听人类讲话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这位西方导演要把这个英语故事,设置在外语环境中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
除此之外,要展现狗与人语言障碍,还有另一些可能会让人糊涂的方式。
比如,狗狗用犬吠和咆哮说“狗语”,导演再给狗语配上字幕。但这会削减观众在观影时当下对于狗狗的认同感。
第二种是让狗狗说英语,让人类角色说莫名其妙的语言。但这可能看起来有点愚蠢,并且对于很多观影者来说都很难以理解。
第三种是《看狗在说话》(1993)里使用的方式,电影中人类和动物都说英语,但表面上却都听不懂彼此说的话。这样的处理要是被用在了内涵更复杂的场景中,氛围就会显得略显尴尬。
在《犬之岛》中韦斯·安德森让角色话语的语言变得影像化,影片中强烈拥护狗的角色以英语为母语,这绝非是他偶然的选择。
和狗说同一套语言,象征着能与狗产生同理心。
之所以要特意设计这名叫特雷西的能说英语的人物,也就是能和狗狗说一样的语言,并不是因为英语观众需要她这样的角色,而是因为她能对护狗派的反抗组织成员讲狗的语言(英语)。
这就象征着他们站在了拥护狗狗生存的立场上。
同样的,阿塔里也拥有一个可以直接跟他的狗狗交流理解的翻译设备,这个设备构建了两者间强烈的纽带联结,所以他才是唯一一个努力飞到垃圾岛上寻找伙伴的狗主人。
我认为此处的一个主题是若群体之间能够加深彼此的理解,那便能减少互相残害行为的发生。
韦斯·安德森选择使用在屏幕上打出古怪的翻译,乍一看像是文本载体上的个性化风格,但是更仔细观察,他在翻译的部署中,一定程度上渗透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当处于一个没有翻译的语境中,观众通常无法理解什么,而在一个我们翻译过后的情景中,它可以反映在真实生活中可能的样子。
当我们在观看一个国际的新闻会议时,翻译的内容会通常以同声翻译,而不是字幕的方式。
这也是韦斯·安德森想要在制作中表现给我们的东西。
但当我们在电影中听到一个年轻男孩儿的播报内容时,还有另一个男孩儿作为翻译员。
我认为韦斯·安德森在这部电影里使用的语言的方式机智且独特,但缺点是以英语语种为电影语言世界的中心。
《犬之岛》很奇怪的一点是,虽然它以日本为背景设定,但依然是为英语语境而创作。
在日语配音版里,狗和人类都说日语,这破坏了电影的视角,完全摧毁了这种情景。
在这里这个设备,应该是促使男孩儿和他的狗能够交流的工具,但在配音的版本中,他们似乎能够轻易地理解彼此,毕竟他们说的是同一套语言。
而当电影里的翻译员将英文翻译回日语时,他也变得无足轻重,在这里使用字幕或者日语配音,将英语都翻译回日语,都会使得翻译员的角色全然无用。
或者不去翻译英语,让日本观众尝试去猜英语字幕下日语台词的意思。
这两种解决方式都算不上巧妙,因为很多电影中的日语对白被设计时,就是在阻止非日语观众能够理解。
韦斯·安德森故意让其中的一些对白不清不楚,莫名其妙,这使得一些日本观众需要尽力去理解那些导演从来没有意图让观众被理解的对白。
其他语言的配音版本则如同英文版里的日翻英一样,比起日语配音版本,更好的保留了它的主题特色。
但是因为英语字幕经常被作为动画画面的一部分,要为所有语言都制作相应的画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电影的非英语版本里,仍然有很多没有被翻译的文本存在。
这些翻译对于故事来说并不至关重要,但没有他们的确会影响观感。
可是否应该让技术的限制,局限了电影的传播呢?韦斯·安德森是否应该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构建电影主题呢?
正如我们所讨论的,任何赋予狗狗一种观众能够理解的语言的方式,都带来了一些缺点。
然而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通过字幕或者配音轻易克服这些局限,这确实改变了观影的经验。但是即使我学了日语,我依然无法拥有日本本地人同样的文化背景。
无论电影制作人做什么,但是电影制作人是否应该尝试去减少这种观念对故事的影响呢?或者利用它作为叙事的工具也无妨?
责任编辑:
上一篇:原创“妈宝男”朱雨辰:被亲妈强拆三段恋情,如今44岁仍在单身
下一篇:继《叛逆者》后,王阳再度参演谍战剧,全员实力派,要火了,期待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