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元春:消费端政策可适度前置性发力 促进利润和资产负债表修复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4月18日,中国经济2023年“一季报”出炉,整体看,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国家统计局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4.5%的增长说明经济复苏取得很好的成效。

  刘元春表示,中国经济复苏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社会经济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利润与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扩张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阶段。“要想顺利地过渡到复苏的第二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快需求端的恢复,使之与供给端的恢复相匹配,从而使交易的恢复转换成利润的恢复,进一步使利润的恢复转换成资产负债表的恢复。”

  针对近来讨论较多的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入通缩问题,刘元春认为,目前、的下行,并不表明中国进入通缩状态,只是表明中国在经济复苏的第一阶段供需两端的复苏不同步,即供给端的复苏快于需求端的复苏。

  从全年看,刘元春认为,一季度4.5%的GDP增长目标可以算超额完成任务,二季度由于基数效应和复苏的持续推进,总体上经济会有同比增速接近两位数的反弹,“全年来讲,完成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多因素支撑一季度GDP增长4.5%,房地产行业复苏可期

  澎湃新闻: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您认为GDP表现较强的原因何在?

  刘元春:4.5%,应该是在预期的范畴之内,当然4.5%的增长表明整个经济复苏取得很好的成效。经济复苏很重要的一点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所带来的修复效应,具体体现在,首先,供求两端的恢复非常明显,其次,房地产触底反弹,其恢复进程超越预期,此外,外贸表现也超越预期,这几大因素是支撑一季度GDP出现4.5%正增长的核心。

  澎湃新闻:一季度,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尤其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这是否意味着消费在今年经济复苏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刘元春:消费肯定会在经济复苏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去年由于疫情影响,带来社交的隔离,导致消费场景的消失、消费信心和预期的低迷,加之收入放缓,决定了去年消费出现明显回落,今年则会有相对较好的反转,一方面,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导致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社交活动的增加,将会产生恢复效应,另一方面,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也会使消费在中期出现复苏。

  但是目前看,因为消费是滞后于生产的变量,消费信心的进一步提升和稳固,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扶持。当然,消费在2023年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澎湃新闻: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您觉得这一数值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年房地产行业复苏情况有何预判?

  刘元春:一季度房地产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恢复进程超出市场预期,可以理解为社会重启导致前几年的一些刚需在一季度得到很好的释放。同时最重要的是,全国各地在房地产复苏方面的政策应出尽出,这些政策也开始显现出明显的效应。

  但是从下一步看,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这一轮调整,不仅仅是短期政策调整的产物,同时也是周期性和趋势性力量叠加的产物。因此,房地产复苏的进程可能在中期会有一些反复的现象,但总体来讲,今年房地产行业的复苏是可以预期的。

  澎湃新闻:刚刚也谈到一季度外贸表现超预期,您如何看待?您觉得这种外贸高涨态势是否会持续?

  刘元春:对于外贸,大家在一季度比较悲观,但是从目前数据看,大家对中国贸易出口的结构性变化还是估计不足。

  第一,在全球滞胀情况下,外部对中国制造业和商品的需求还是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状态。第二,虽然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一些调整,我们对欧美的出口出现下滑,但是我们在东盟、俄罗斯以及非洲等板块的出口出现了强劲的上涨,这种上涨有地缘政治的因素,也有产业链重构的原因,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与这些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关联度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对这种结构性效应,很多人低估了。

  因此,在全球贸易下降的背景下,我国一季度出口逆势上涨,的确超越市场预期,但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在新的格局下的竞争力。

  至于这种涨势是否会持续,从目前来看,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放缓会不会出现新一波浪潮,特别是欧美会不会出现萧条和经济的“硬着陆”,这些值得我们关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缘政治的变化也是瞬息万变。所以说今年外贸的确具有一些很强烈的不确定性。

  当前经济复苏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二季度消费端政策要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

  澎湃新闻:近来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入通缩的问题讨论较多,您如何看待?

  刘元春:中国CPI的短期决定因素,还是在食品、能源价格上,目前来看,食品价格处于相对低位,能源价格也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下出现回落,目前CPI、PPI的下行,并不表明中国进入到通缩状态。

  相反,如果考虑到很多外部因素变化和一些结构性因素变化,目前物价水平的回落,并不表明中国经济复苏出现暂停,只是表明在中国经济复苏的第一阶段,供需两端的复苏不同步,即供给端的复苏快于需求端的复苏。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同时市场信心的进一步回升,再加上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消费的复苏将会比供给的复苏更快一些。

  我认为,很可能二季度初我们的物价底部就已经显现,未来将有一个缓慢回升的过程。

  澎湃新闻:您刚刚提到经济复苏分为不同阶段,如何理解?

  刘元春:经济复苏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体现为一些“流量”的复苏,这里面就会有补偿性的反弹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的修复效应,但是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意味着利润会出现明显的回升,也不意味着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会得到很好的修复。

  第二阶段,体现为利润的修复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随后第三阶段,是在利润修复、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基础上,出现资产负债的扩张。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阶段,这个过渡阶段,一定要注意,它会出现一些波动,波动的原因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的修复效应和补偿效应,会在修复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边际递减;同时,在经济循环逐渐步入常态时,很多市场主体会对市场环境进一步审慎,做出进一步调整,所以有可能会出现供需两端的一些再调整和波动。因此,要想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需求端的恢复,使之与供给端的恢复相匹配,从而使交易的恢复转换成利润的恢复,进一步使利润的恢复转换成资产负债表的恢复。

  因此,二季度,消费端的一些政策要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落实,甚至适度进行前置性发力。

  澎湃新闻:您认为今年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在哪?有希望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吗?

  刘元春:今年经济复苏拉动力主要在内需上,从目前看,第一,要在消费恢复上进一步加力,尤其是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力,二季度、三季度要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第二,当前民间投资的增速还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需要进一步加力。第三,在控风险方面,要有很好的考量,同时在房地产复苏上要有一些新的办法,因为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压力依然是很大的。

  从全年来看,一季度达到4.5%的GDP增速,可以算超额完成任务,二季度由于基数效应和复苏的持续推进,总体上经济会有同比增速接近两位数的反弹,全年来讲,完成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

上一篇:五虎上将之一马超后来怎样?百余家人惨遭毒手,妻子被曹操送走
下一篇:当K-pop和韩剧与印度相遇:看看韩流是怎么在印度出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