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炎陵景区分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春风物语话宝鸡#宝鸡市姜氏城、祠庙、烧香台等遗迹分布在炎帝陵周围,其中姜氏城遗址、峪泉村距炎帝陵5千米左右。陵中均为仿古建筑,属于当代新建炎帝陵。其开发主要是凭借宝鸡地区的炎帝神话和信仰资源,依托“宝鸡炎帝故里”这张名片吸引游客、信众前往,并通过导游讲述神话传说、举行祭典和传承文化来拓展炎帝陵的历史内涵。

  

  整个景区分为陵前区、祠庙区和陵冢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通过牌坊、大殿、神像、壁画、史料陈列、文化墙、雕塑、陵墓等展现炎帝神话。

  陵前区包括常羊山下神农门、入口处羊石、炎帝功德文化墙以及华夏始祖牌坊,这类人文景观主要通过导游词加以激活。导游词首先介绍炎帝出生,由此引出“炎帝九龙泉洗三”神话,并杂糅《路史》中炎帝“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凸显炎帝神性。

  

  导游词中对炎帝部族迁徙的阐释,既解释了为何全国多处都有炎帝陵的现象,同时也为“宝鸡是第一代炎帝居住地”的说辞提供依据,无疑提升了宝鸡炎帝陵的地位。

  功德文化墙主要呈现炎帝教民稼耕、发明医药、首倡交易等十大功绩,这些表述同样见于山西高平、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但在具体导游讲述中,又加入了一些地方性知识。如“发明医药”板块展示了炎帝尝火焰子葬于天台山的神话;“首倡交易”板块通过讲述炎帝以日中为时间点教民贸易来解释当地集贸市场的来源。

  

  其他壁画则多是全国性公共知识的罗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者认知”来对“自我文化”进行建构,其中不乏有生硬拼凑之嫌,使得“地方性知识”被遮蔽。

  祠庙区是炎帝陵的中心,由前后炎帝大殿、两个祭祀广场、炎帝史料展室组成。炎帝大殿供有炎帝塑像,内设香案与功德箱,导游往往一边讲解殿内陈设,一边引导游客请香祭拜。大殿四周壁画环绕,分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黄结盟等六幅壁画,每幅都有与之对应的炎帝神话。炎帝大殿前的祭祀广场修建较早,可容纳千人;大殿后的祭祀广场新建于2005年,用以大型祭典。

  

  炎帝史料展室分布于前祭祀广场两侧,室内多是对炎帝典籍文献的展示。陵冢区主要建有炎帝墓冢,冢内葬有从天台山上迁下来的炎帝“灵骨”,但守陵人认为它仅是衣冠冢,真正的墓冢仍在天台山。可见,虽然前有宝鸡市政府“为炎帝陵正名的移灵仪式活动”,后有景区不遗余力地借用当地神话传说、典籍文献增加帝陵历史底蕴之举,但因陵内并无古迹,所获效果甚微。

  2005年在新建炎帝祭祀广场时,开发者在广场内还修建了“归根堂”,成为炎帝陵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修建目的在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学好家风家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深圳一家董事长姓姜的公司,2016年先后出资200多万修建此堂,并建立了第一个宗祠———姜氏宗祠。

  堂内共规划了49个姓氏宗祠,截至2019年11月已建成6个,分别为姜氏、苏氏、郑氏、张氏、王氏、马氏。印度尼西亚同胞又捐建了陈氏、黄氏、林氏三个宗祠,修建工程尚未启动。49个姓氏宗祠围绕归根堂内大型炎帝塑像,依次排列在四周,现已修建好的6个祠堂位于炎帝塑像以东。

  

  以苏氏宗祠为例,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坐西朝东,门前悬“苏氏祠堂”匾额,门扉左侧挂《修建宗祠记》石牌。祠堂内设香案,案上摆放苏氏先祖牌位;牌位后为先祖画像,画像上高悬一块巨额木质牌匾,刻有“根深叶茂”四个大字。画像两旁为楹联,右书“汉室忠诚第”,左书“宋朝学士家”。香案前放置一张方形四角桌,旁边配有两把木椅,距离桌椅前1米处的地面上摆放有三个绣着“苏氏”字样的蒲团,供人跪拜使用;南北墙上又镶嵌着刻有本族家风家训的展牌。其他宗祠风格及内部陈设与苏氏祠堂相近,仅是牌匾字样、家风家训不同。

  

  归根堂既是游客旅游观光的景点,也是吸引企业或个人投资炎帝陵开发的渠道。一方面,开发者通过讲述宝鸡炎帝出生、殂葬神话传说,宣传炎帝为百家姓氏之祖,吸引企业或个人出资修建祠堂;并运用制造稀缺的营销手段,仅规划49个姓氏宗祠,促使投资者“尽早出资,否则以后想修建都没有机会”。

  另一方面,开发者通过提供祭奠仪式、清扫祠堂、代祭等服务,获取管理费用。每逢清明、中元等祭祖日,祭主可前来祭祀,无法亲临现场者也可付费让景区工作人员代为献花祭祀,通过微信视频将画面传递给祭主即可。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三本值得品味的两性关系大作集合,爱情是一种脑力劳动
下一篇:郑恺的37岁生日,将娱乐圈的势利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