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此人是鲜为人知的万人敌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原标题:“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此人是鲜为人知的万人敌

  前言:都说文明史是战争史,的确,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大大小小的战争难以分割,因此也从来不缺名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孙武这样的兵圣。说起名将,既有以谋略显达的智将,比如孙膑等,又有人以勇武闻名的猛将,比如廉颇等。世人在给那些不世出的猛将贴标签时,往往会用到“万人敌”三个字。所谓“万人敌”,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据载,项羽年轻时因为心高气傲,文不学,剑术也不练,挨了叔父项梁的批评,项羽对此做出的解释是他想学“万人敌”,随后项梁便亲自教授他兵法,足见最初的“万人敌”指的是用兵之法,只不过项羽后来用自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又往里面加入了“勇猛无敌”的概念。一般来说,有“万人敌”之美誉的将军都是如雷贯耳的存在,比如关羽和张飞。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唐朝“万人敌”,他的名字叫李晟(shèng)。

  唐朝版“万人敌”——李晟

  一、初显英雄本色

  1、一箭却吐蕃,始有万人敌

  李晟出身于陇西李氏旁支,祖上长期戍守陇右,其父李钦曾在唐睿宗时期因功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他可以说是地道的将门之子。因幼年丧父,他比常人更早懂得自立自强的道理,他一边孝顺母亲,一边勤练武艺,年仅十八就投了名将王忠嗣统领的河西军,而这支军队主要面对的敌人是有“史上最强西戎”之称的吐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正是在一次和吐蕃人的战斗中阵亡的。

  自唐高宗时期的大非川之战后,大唐在和吐蕃的较量中逐渐落入下风,被迫采取守势,等到唐玄宗继位后,唐军一改往日的消极防守,通过修建大量军事堡垒搞防守反击,逐渐占据了上风,这里面有王忠嗣的一份功劳。言归正传,王忠嗣在一次攻打吐蕃城池期间被一名吐蕃猛将所阻,唐军伤亡很大,王忠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毕竟攻城战最怕的就是陷入僵局。

  王忠嗣主镇河西期间的唐朝外部形势图

  值此关键时刻,随军出征的李晟挺身而出,只见他张弓搭箭,目光紧紧盯着墙头上的敌军主将,左右只闻“嗖”的一声,但见敌军主将中箭而倒,唐军将士不禁欢呼雀跃,反观吐蕃守军就像霜打的茄子。见此情形,王忠嗣果断下令全军趁势而上,一举拿下了城池。战后,王忠嗣由衷夸赞李晟道,“此万人敌也”。如果是一般人这么说,这话的分量也就一般,可王忠嗣却是一人身兼四镇节度使的大佬级人物。

  王忠嗣的高度评价似乎已经预示着李晟将突破父祖的军旅成就。时间来到唐代宗时期,时任凤翔节度使的高升因久闻李晟之名,而将其调入自己麾下。适逢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和宕州(今甘肃舟曲县)等地爆发羌乱,李晟当仁不让地充当起了平乱先锋,立下赫赫战功。不久后,党项羌趁着凤翔节度使换人之际闹事,又被李晟所平。唐代宗欣闻捷报,下旨加授李晟为正三品的光禄卿,自此,一颗闪亮将星冉冉升起。

  凤翔镇所在位置示意图

  2、攘外又安内,沙场无日休

  凡是多事之秋,最需要忠诚有为的“老黄牛”。自安史之乱后,吐蕃日渐强大,兵锋直逼关中,作为关中西大门的凤翔镇愈发重要,唐代宗特地选派爱将李抱玉主持凤翔军务,而李抱玉甫一到任,便擢升李晟为右军主将。三年后,吐蕃再度大举兴兵进犯大唐,朔方镇治所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危在旦夕。李晟临危受命,亲率千余人马长途奔袭吐蕃军后方的定秦堡(位于今甘肃临潭)。

  兵贵神速,李晟虽然兵力较少,但是以最快的速度打了吐蕃军一个措手不及,不仅成功破城,还尽数焚毁了吐蕃军存放的大量补给物资,活捉了其主帅慕容谷钟。围攻灵州的吐蕃军闻讯后急忙撤军回基地。此战,李晟不光展现出了一马当先的“勇”,还有围魏救赵的“智”。捷报传至长安,唐代宗开心不已,下旨授他文散官第一等的开府仪同三司,并升他为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灵州一旦有失,关中难保

  时间又过四年,吐蕃大将赞磨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时任泾原节度使的马璘御吐蕃军于盐仓(位于泾川西),因兵力悬殊过大而吃了败仗,是时,唐军纷纷溃退,独马璘陷于重围,无法脱身。就在众将一筹莫展之际,李晟率领所部将士毅然冲入敌军包围圈,不仅成功解救马璘,还有效震慑了敌军。随后,李晟因功被封为合川王,时年仅46岁,比郭子仪封王时的年龄足足小了19岁。

  然而马璘却因此担心李晟取代自己的地位,便耍了个小聪明,让他赴京朝觐。结果亦如马璘所愿,李晟被唐代宗调入禁军,担任右神策军都将。长安的生活肯定比边镇要舒服,可是李晟还没舒服几年就不得不再上战场,当时吐蕃趁着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新立,联合南诏攻打蜀地,唐德宗连忙让李晟带着四千神策军赶往蜀地御敌。名将出马,一个顶俩,李晟以弱胜强,打得敌军仓皇而退。

  唐德宗继位之初,大唐已然风雨飘摇

  二、威名直冲云霄

  1、介于二贼间,补天回日月

  由于唐代宗“厌苦兵革,苟冀无事”,以怀柔之策对待藩镇,导致以河北三镇为代表的诸多藩镇愈发跋扈难制。唐德宗继位还不到三年,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镇田悦(田承嗣之侄)公然起兵对抗朝廷,李晟第一时间率军参与平乱。河北三镇历来以战力雄厚著称,多路唐军均进攻受挫,独李晟所部捷报频传。然而随着河北三镇的另外两镇先后加入叛军阵营,李晟的压力亦愈发大了起来。

  因李晟善战,叛军主力几乎全部集中对抗李晟,形势岌岌可危。李晟打起万分精神,以寡敌众,常常是一天内打好几仗,硬是让叛军拿他没办法。不料铁打的李晟亦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其麾下部将不敢久留,紧忙带着他退入定州(今河北定州)。期间虽说叛军探清了状况,可出于对李晟神武的惧怕,不敢追击。就在李晟康复后准备再战之时,朝廷那边地动山摇,泾原军在长安哗变了。

  实力强横的河北三镇

  叛军奉前任节度使朱泚为主,在长安建立了一个大秦政权,随后出兵攻打唐德宗栖身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值此社稷存亡的关建时刻,李晟在接到唐德宗的令旨后迅即率军勤王,等在他面前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首先,他麾下的禁军将士基本都把家安在了长安,打起仗来自然会投鼠忌器;其次,朝廷中枢瘫痪,禁军的后勤补给没有着落;最后,作为唐军两大主力之一的朔方军转而支持叛军,和叛军前后夹击李晟。

  对于这些麻烦,李晟凭借个人高尚的人格从容化解,他处处以身作则,换位思考,用最激昂的声音激发将士的血性,“陛下安在,而欲恤家乎?”用最温和的行为赢取百姓的支持,进而保障军需。多少文字也难以清晰描述出李晟在此战中所展现的绝世风采,因为他的存在,叛军很快覆亡,长安顺利光复。得知消息的唐德宗由衷感叹道,“天生晟,为社稷万人,岂独朕哉!”

  以一敌二,奇迹般地翻盘

  2、功能存社祏,奈何逢庸主

  成大事者,从来不会被眼前的胜利所迷惑,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满朝文武大臣都在庆祝胜利时,李晟并未因为自己升官加爵而迷住双眼,他劝谏唐德宗讨伐两面三刀的朔方李怀光,其一,朔方是关中北部重镇,断不能由一个不忠之人掌握;其二,如果姑息李怀光,经此变故的朝廷将更加威严扫地,届时各大强藩将对朝廷更加离心。可惜唐德宗没有听进他的忠言,由此给后面的乱子埋下了伏笔。

  唐德宗回到长安后,李晟自请到此次变乱的中心—泾原任职,唐德宗欣然同意,封其为泾原、凤翔和陇右三镇节度使。李晟到任后,先把内部的事情逐一理顺,接着就集中精力对付吐蕃,让吐蕃人既怕他,又恨他。阳的不行就来阴的,吐蕃一边向大唐求和,一边大举进攻陇州(今陕西陇县)等地,李晟深知吐蕃的狡诈,力谏朝廷不可轻信吐蕃的和谈之意。

  唐德宗画像

  然而此时的唐德宗不光有浓郁的厌战情绪,还有对各镇将领的猜忌之心,他颇为担心边镇将领养寇自重。在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唐德宗不仅未采纳李晟的忠言,还对李晟来了一出明升暗降,将他调回朝中,剥夺了他的军权。结果不到两个月,唐德宗执政生涯的又一大耻辱—“平凉劫盟”诞生了,奉命前往平凉(今甘肃平凉)和吐蕃会盟的一众唐军将士损失惨重。

  唐德宗不管这些,纵使内忧外患十分严峻,他也不放李晟回战场。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被唐德宗亲自撰文、刻碑述功的“万人敌”会落下个被雪藏的结局呢?李晟也没想到,他是为战场而生的,他的志向是像马援那样“马革裹尸还”,可他又能如何呢?他对大唐是热爱且忠诚的,他只能默默接受。在这种心情十分压抑的状态下,他仅支撑了六年就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七岁。

  战场才应该是李晟的归宿

  结语

  李晟的名声和战绩或许没有霍去病牛,可他的勇气却不比霍去病差,他的死后哀荣同样也不差。先说唐德宗,他在收到李晟去世的消息时候痛哭不止,以皇帝之尊给其送葬,并追封其为“太师”,定谥号为“忠武”,后来又让人绘其像于凌烟阁。不过就像欧阳修所说,“能见信于庸主,卒夺其兵,哀哉”,唐德宗即使眼泪流得再多,也对不起忠肝义胆的李晟。

  再说名将地位,宋朝的武庙七十二将,李晟位列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请入历代帝王庙的三十七功臣,李晟亦在其中,而且是其中仅有的五个唐朝功臣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房玄龄、李靖、郭子仪和杜如晦。这样的李晟,这样的一个“万人敌”,名声虽说小了点,但是依然值得后世崇仰。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全唐文》

  《资治通鉴》

  责任编辑:

上一篇:求求了!高叶别“作”了,再这样下去真凉了
下一篇:原创《以家人之名》:贺梅为爱开怼张老师,李尖尖也不用再害怕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