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他的“中正剑”背后的故事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中正剑”

  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有一柄短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重要象征物。围绕着这一柄短剑,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悲欢离合,而这柄小小的短剑就是“中正剑”。

  赠剑下属笼络人心

  “中正剑”是民国时期蒋介石(名中正,“介石”为其字)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因为在其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字样,因此得名“中正剑”。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的许多战役中,由于部分军人因丢失阵地、重伤等原因而以此剑自杀殉国,此剑遂以“军人魂”之名在军中传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柄剑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民国时期,保守估计“中正剑”的产量也不下百万柄。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蒋介石就在庐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由军训团团长陈诚发给每一位毕业的学员一把镌刻着“蒋中正赠”的短剑。关于此剑的用途和意义,蒋介石直言不讳地说,凡与红军作战必须勇敢杀敌;如杀不尽敌人,打到最后只剩自己时,就要用此剑自杀,绝不当俘虏,即“不成功,便成仁”。

  甚至当国民党败逃台湾后,蒋介石选拔侍卫人员时,更是变本加厉对年轻人进行残酷训练,甚至强迫他们回答“当‘总统’和你的父亲同时受到生命威胁时你将如何选择”这样的问题。而一旦成为了蒋介石的侍卫,他们便要绝对服从他的意志,生要服从这意志,死也要服从这意志。当然,蒋介石也为他们装备了“成仁”的“中正剑”,要求他们在必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用年轻的生命去换取“总统”的人身安全。

  “成仁”将领无几

  在众多的“中正剑”获得者中,既有雄踞一方的各派军阀,也有出身嫡系的黄埔将领。而这些人对于“中正剑”的态度也各不相同。积极渴望者有之;不屑一顾者亦有之。张灵甫、张治中、杨虎城、孔祥熙、何应钦、韩复榘、顾祝同、阎锡山、何键、刘湘、马步芳、陈仪、刘建绪、马鸿逵、宋希濂、关麟征、黄维、卫立煌、何基沣等许多人都获得过这柄所谓的“荣誉之剑”,而“中正剑”也伴随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

  起初这柄剑只授予称呼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门生,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蒋介石为笼络人心,凡少将以上军官,不管什么出身,都赠送了一把“中正剑”。尽管如此,用此剑自杀的黄埔军官仍是屈指可数。而就是在这些自杀之人中,绝大多数也不是使用此剑,“成仁剑”可谓有名无实。

  还有一些“中正剑”获得者,则是因为反对蒋介石而遭到杀害。当然,这也分为多种情况。比如抗日战争徐州会战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榘就是因为违抗军令,致使大片国土沦陷而被蒋介石下令枪毙的;而包括发动西安事变的千古功臣杨虎城将军、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的陈仪将军等爱国将领,则是因为反对独裁统治而惨遭杀害。

  “佩剑”将军多投诚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而这也最终决定了“中正剑”获得者的两种不同命运。一部分将领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而另一些将领则选择了起义,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卫立煌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之一,在忻口会战、远征滇缅等战役中均表现出了很高的军事才能和战术素养。就是这位曾经腰佩“中正剑”的一代名将,因为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被蒋介石撤职软禁在南京。而当国民党败逃台湾时,他也没有与之随行,而是出走香港。

  1955年,卫立煌这位驰骋沙场数十载的一代名将终于回到祖国。傅作义作为另一位获得“中正剑”的高级将领,毅然决然宣布起义,使历史悠久的北京城免于战火。除此之外,包括张治中、曾泽生在内的许多腰佩“中正剑”的国民党将领也都为解放战争胜利贡献了力量。

  在众多起义将领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将军。解放战争时,蒋介石为完成所谓的徐州会战计划,向第三绥靖区的两位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授予了“中正剑”。1948年11月,就是这两位将军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高举这柄佩剑,率部举行了战场起义。

上一篇:赓续红色血脉丨龙岗消防大队组织政工骨干赴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学习
下一篇:三本剧情扣人心弦的谍战特工爆款小说,文笔极佳,强势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