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陈晓旭的去世之谜:深陷林黛玉不可自拔,宁死也要做一个完整女人
原标题:陈晓旭的去世之谜:深陷林黛玉不可自拔,宁死也要做一个完整女人
87版的《红楼梦》有多经典,可以这么说吧。
长大之后,再读原著红楼梦,再看电视剧,我笃定地坚信:陈晓旭压根不是陈晓旭,她就是林黛玉。
她的林黛玉,已经深深地刻入了她的骨子里。
一、
陈晓旭,为林黛玉而生。
1965年鞍山,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里,一个瘦弱的女婴出生。
正值黎明拂晓,于是,父亲给这个婴儿取名:晓旭。
陈晓旭幼年
寓意:她将来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开朗快乐。
后来才发现,陈晓旭的人生似乎和父亲初衷背道而驰。
父亲在鞍山话剧团任职做导演,母亲是一名舞蹈演员。
从小,父亲的那口京剧腔总是在她耳边嗡嗡嗡地作响;母亲那婀娜多姿的舞姿总是在她眼前晃来晃去。
父母的言传身教,并没有打动陈晓旭。
父亲希望她能够学京剧,然而陈晓旭一点都没兴趣。反而热衷芭蕾舞,醉心到不可自拔。
1976年,11岁的陈晓旭展示出了惊人的芭蕾天赋,12岁就能够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
本想,她的人生应该就是芭蕾了。
偏偏在最后关头,因为政审未通过而不得已放弃。
14岁那年,陈晓旭跟着父亲,进入了鞍山话剧团,做起了一个小小的报幕员,偶尔出演一些小配角。
虽说在父亲的眼皮子底下,学习很认真。
只是,违背个人意愿的兴趣,学起来很吃力,枯燥而又无聊。
闲暇之际,喜爱看书,喜欢看古典名著的陈晓旭,尝试写诗,有幸还在《青年诗人》杂志上发表过自己一首小诗:
《我是一朵柳絮》
从这首通俗得不能再简单的小诗中,我们很容易窥见:
14岁的陈晓旭,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那种忧郁和多愁善感。
这些特性,无疑为她今后的“林黛玉”做出了完美铺垫。
二、
1979年,王扶林被派往去国外广播公司访问,增长增长见识,学习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当他发现国外广播公司的电视台把世界各地的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偏偏没有中国的。
回来之后,电视又提出一个想法,改编一部名著,拍成电视剧,向王扶林讨教,改编哪一部呢?
王扶林随口一说,那就红楼梦吧。
上级的想法和王扶林的意向不谋而合,于是筹拍《红楼梦》就提上了日程。
1983年,《红楼梦》的拍摄前期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为了挑选到更加符合原著的角色人物,当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旗下的杂志《大众电视》,在最显要的位置,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开始大张旗鼓的全国范围内甄选角色。
看到这个报道,还在鞍山话剧团打酱油的陈晓旭内心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毕竟,13岁开始,陈晓旭就开始读《红楼梦》,深深地迷恋上了林黛玉。
此时,18岁的陈晓旭,拿不定主意,害怕被拒绝,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她问了问大自己十岁的同事毕彦君,也就是后来她的第一任丈夫。
这是一次绝佳的好机会,在前辈毕彦君的鼓励之下,陈晓旭带着疑虑,给剧组寄去了一张精心准备的照片。
照片的背面,工工整整地写上了那首诗:《我是一朵柳絮》。
等待的日子是极其痛苦的,甚至度日如年。
好在,6天之后,陈晓旭接到了北京红楼梦剧组打来的电话,恭喜她入围了。
带着必胜的决心,陈晓旭从鞍山来到北京。
王扶林第一次看到陈晓旭时,就被她的朴素以及对“红楼”的精辟见解所打动。
为了让演员更好的融入角色,更好的理解角色,更好的读懂红楼梦。
王扶林带着一群小姑娘,进入圆明园,闭关修炼培训三个月。
最终,谁能留下来,谁将被淘汰,各凭本事。
三、
第一次见这么大阵仗的培训选角场面。
初来乍到的陈晓旭显得格外的含蓄和安静。
不起眼的陈晓旭,理所当然地没有引起剧组人员的特别关注。
然而,说来也巧,这个剧组里,陈晓旭有“熟人”。
87版《红楼梦》中饰演王夫人的周贤珍,当时还兼任这些预备演员队队长,负责管理这些小姑娘,小伙子。
魔幻的是,早在1982年,17岁的陈晓旭参演过一部电视剧《家风》,甚至谈不上是电视剧,因为剧情只有两集。
当时的另一位女主演顾艳,恰巧就是周贤珍的女儿。
所以,从这层关系来说,周贤珍是认识陈晓旭的。
虽说,剧组里有熟人。
只是周贤珍对陈晓旭也没有特别照顾,只是平日里相处的比较多,生活上给予部分照顾。
至于,陈晓旭能不能拿到角色,那就凭本事了。
一开始,大家也没有自己的固定角色,全凭个人喜好,每天根据自己的意愿表演适合这个角色的小品。
结果就是乱套了。
应聘演史湘云的,结果跑来试演薛宝钗。
唯独陈晓旭,专注于林黛玉。
经过为期3个月的培训,最终角色都确定了下来。
邓婕饰演王熙凤,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张莉饰演薛宝钗...
竞争比较激烈的当属主角林黛玉。
在最后一轮的测试中,剧组根据外形、演技综合打分,陈晓旭也仅仅排在第三。
如果落选,必将前功尽弃。
当时,王扶林委婉地告知陈晓旭:“如果不演林黛玉,你选一个其他的角色演,怎么样?”
不甘心的陈晓旭,壮着胆子坚定地告诉王扶林:“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其他角色了!”
王扶林也是没想到,看似柔弱的陈晓旭,能够说出如此坚定的话。
虽说,陈晓旭的综合排名第三,但是在王扶林的心里,最佳林黛玉应该是:“不但要弱柳扶风还要有诗人气质”。
陈晓旭,18岁,体重83斤,外形瘦小,符合“弱柳扶风”的气质;从小热爱诗歌,更重要的是熟读《红楼梦》,在当时的剧组演员里,陈晓旭是唯一一个熟读《红楼梦》的演员。
可以说,陈晓旭的神态和林黛玉骨子里的悲情,相当吻合。
经过再三思考和斟酌,最终,陈晓旭获得了王扶林以及剧组的认可,当仁不让地拿到林黛玉这个角色。
四、
历经三年拍摄打磨,《红楼梦》一经播出,那就是万人空巷,大获成功。
可以说,自从1987之后,每年寒暑假,各大电视台,都在轮播《红楼梦》。
前前后后总计重播了700多次,网友给出的评分更是高达9.7分。
甚至,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国内,找不到第二部电视剧,评分超过这部《红楼梦》。
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经典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不断的重播,不断的出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视野里。
以至于,自从87版《红楼梦》播出之后,观众的内心早就笃定:陈晓旭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陈晓旭。
陈晓旭曾说:“《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发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又向我关上了一扇门,使我不能继续演艺事业。为此,我只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演完《红楼梦》,陈晓旭深陷林黛玉,而不可自拔。
甚至一度到,陈晓旭宁可让世人叫她“林黛玉”,而不是叫她陈晓旭。
她说,她的前世可能就是林黛玉。
十几岁时,陈晓旭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
曾经,有位编导问陈晓旭,《红楼梦》有人要翻拍了,你怎么看?
陈晓旭回答:“你说的不是《红楼》,《红楼》早已结束了,宝玉走了,黛玉死了,还能再拍出什么来呢?要拍,就等我们都死了再说吧……”。
可不是,自从陈晓旭的林黛玉出现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的林黛玉能够超过她。
陈晓旭把林黛玉给演绝了。
然而,对陈晓旭来说,却成了一个莫大的“悲剧”。
拍完《红楼梦》,陈晓旭和毕彦君结婚了,为了个人事业的前途,她选择成了一名“北漂”。
然而,“北漂”的陈晓旭很失败。
婚姻破碎,事业也是一蹶不振。
自从演林黛玉,林黛玉就附身在了陈晓旭身上。
1987年,凭借《红楼梦》的走红,又受邀演了一部民国情感剧《家春秋》。
然而,化身成林黛玉的陈晓旭,一直无法摆脱林黛玉的影子,新剧中的表现很受诟病,似乎是“林黛玉”在拍戏。
《家春秋》剧照:陈晓旭
一次“糟糕”出演,让陈晓旭陷入了无戏可拍的境地。
束手无措之下,跟随潮流,跑到国外进修,结果呆了三个月就回来了。
再次回到北京,收入很有限的她多次搬家,带着行李四处飘零,甚至患上了“搬家恐惧症”。
1989年,在著名歌唱家马国光推荐下,陈晓旭参了军,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当了一个普通小演员。
曾经的红极一时,如今的“狼狈”,令人唏嘘。
不过,好在生活固定了下来,生存不再是问题。
唯一的遗憾,是陈晓旭之后,再没有拍过电视剧。
一辈子就拍了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红楼梦》是巅峰之作,成了无法逾越的高度,以及摆脱不了的“阴影”。
五、
1990年,陈晓旭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郝彤。
两人之间很投缘,也很顺利的走到一起。
之后,陈晓旭和郝彤创办了一家策划公司,经过10年的经营,相当的不错,一度成为亿万富翁。
事业做的风生水起,甚至一度没有时间孕育生子。
物质生活一路狂奔,甚至在2006年,还做过电视剧《红衣坊》制片人,圆了一次电视剧梦想。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她从林黛玉变成一位成功女商人时。
意外来的太突然。
2007年,媒体们大肆开始报道:陈晓旭出家了。
一度令网友和媒体们不解,好端端的,怎么会出家。
直到2007年5月13日,听闻陈晓旭因病去世,外界才看明白。
关于她去世的谜底才被揭开。
早在2006年3月,父亲就发现女儿陈晓旭面容憔悴、还总是不经意的摸摸右身材。
父亲问是不是不舒服。
陈晓旭却说:“大概是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了。”
2006年10月,父亲再次劝说陈晓旭去医院看看,陈晓旭拒绝了,总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
没办法,父亲最后喊来了自己的妹妹,“强行”带着陈晓旭去了医院。
结果,乳腺病,晚期。
陈晓旭压根也没想过,会这么严重。
更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陈晓旭选择了拒绝化疗,选择了保守治疗。
生死看淡,更重要的是,在陈晓旭的内心深处,她不希望因为治病,毁了林黛玉的形象。
哪怕是面对去世,她也更愿意,至死都是一位完整的林黛玉。
放下执念,放下名利,陈晓旭选择了出家,选了一种安安静静的方法,了却这一生。
陈晓旭离开了,林黛玉却一直还在,还在电视里,还在观众的脑海里。
才42岁的陈晓旭,像一片柳絮,生来无忧无虑,离去无牵无挂...
她的一生,似乎只是为了演一次林黛玉。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