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解析宣纸的前世今生——纸寿千年墨韵万变,这就是中国宣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北京墨缘阁书画院院长,国宾礼特聘书画家,东方书画艺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多次刊载于《神州》杂志,出版《中国艺魂专访特刊》《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所写论文《隶书的历史》刊载于《世界大百科全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书美协、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授予“中国百杰书画家”、“世界文化遗产AAAA级金奖艺术家”等荣誉。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2020年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最具投资收藏价值书画名家”“中国百强书画家”“2022年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等荣誉。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曾荣获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等各类奖项百余次。并被全国各省级书画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和人士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荣获英国、荷兰皇家艺术学院及法国卢浮宫颁发之奖杯、奖盘、勋章20余件枚。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杨秀和教授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杨秀和教授一部分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宣纸,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泾县境内草本植物约计1000余种,适宜宣纸的取材与制造。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我国唐宋时代的画多画在绢上,元代以后才大量用纸作画。绢是一种丝织品,现在已很少使用;现代作画多用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这种纸用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精细,纸的质地绵韧,色泽白雅,纹理美观,光而不滑,软而不脆。宣纸,作画墨色层次清晰,滋润有韵,历来被视为佳品。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类。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
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宣纸湿后极易破裂,可用旧报纸垫在下面,刷后连报纸一起揭下晾干。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类。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
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
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宣纸湿后极易破裂,可用旧报纸垫在下面,刷后连报纸一起揭下晾干。
宣纸价格较贵,可选用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以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夹皮纸来代替。它们价廉且性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关于宣纸的发展,泾县小岭村还有另一种说法。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
据考证,中国现存最早的宣纸画作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距今已逾1200年。
自唐代以来,宣纸一直为中国人民所爱好,其生产至清代臻于鼎盛,出现了王六吉、汪同和等著名品牌,在国内外屡得大奖。现宣纸集团公司所制红星牌宣纸为中国驰名商标,由技术监督部门给予原产地保护品牌,远销国外。
一、宣纸起源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章。并且描述了宣纸的功用,用于书画,用于摹写。
二、唐朝贡纸
《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唐六典·卷二十八大府寺》记载“右藏署令掌邦国宝货之事……杂物州土……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以上记载说明,在唐朝,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三、最早的宣纸
据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1985年前后,造纸研究所受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游春图》托纸原料为檀皮,可能是中唐时期的物品。《五牛图》的命纸原料是100%檀皮,当为中唐时期的用纸;背纸为20%的檀皮、80%为稻草,新托纸为50%的檀皮、50%的稻草;新托纸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与背纸相似,可能是唐朝纸,也可能是唐朝以后的纸。
据王世襄对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每页长11㎝,宽18.8㎝。
四、诏贡宣纸
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说明宣纸在在宋代已由朝廷下诏上贡朝廷。且宣纸使用有一定规制,官署间的公文(公稿)不得使用宣纸。
五、江东纸贵
宋代,宣纸的需求量大增,因产量有限,引起文人墨客追捧。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六、曹大三与宣纸世家
宋末元初,曹大三为避战乱谋生、由虬川迁至泾县小岭以制造宣纸为生。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宣纸世家”。
七、九岭十三坑
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之说。九岭分别为小岭、快活岭、乐苏岭、牛颈岭、甘泽玲、门岗岭、苗倪岭、鸡公岭、大岭;十三坑为慈溪坑、尚义坑、汪义坑、长坑、太祖坑、双岭坑、金坑、周坑、牛笼坑、曹祖坑、何家坑、濯坑、百岭坑。
曹氏定居小岭后,不断改进宣纸生产技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九岭十三坑,坑坑有纸槽。
八、泾县连四(泾县纸)
明代已直接将泾县的宣纸称为“泾县纸”,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曾说“泾县纸,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以灰气且尽,不复沁墨”。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方以智《物理小识》指出“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宣德陈清款……今则棉(纸)推兴国、泾县”。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泾县宣纸质量最佳,十分有名。
九、宣德宣纸
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记载:“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纸,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中称:“宣德纸有贡笺、有棉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簾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邹炳泰在《午风堂丛谈》中称“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薛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宣纸被以皇帝年号称为“宣德纸”,与“宣德炉”“宣德窑”并称,说明明代宣纸制造无论是棉料(生宣),还是贡笺(加工宣)都达到很高水平,远超前代,也远超全国各地其它纸张。宣纸进入发展的成熟期。
十、露皇诞生
金农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年丈六宣”的记载。清乾隆十八年《泾县志》记载“康熙戊戌后,内差采买,最大曰潞王,高一丈六,明潞藩制式”。说明明代宣德年间宣纸制造达到很高水平,开发出丈六大纸。清康熙内府采买沿用明朝制式,世称“露皇”纸。
十一、康乾盛境
宣纸在清代发展很快,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九岭十三坑,坑坑建棚造纸,棚户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
十二、宣纸印刷
宣纸用于印刷古来就有,清代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因无力刻印,到乾隆32年(1767年),歙县人鲍延傅购买宣纸资助,方使《聊斋志异》得以流传。《红楼梦》最初只有手抄本流传,乾隆56年(1791年),和珅奏报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伟元出资,将曹雪芹写的前80回和高鹗续写的40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纸印刷,使《红楼梦》成为一本完整之作,即为风行天下的程甲本。
据统计,中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卷),只要用宣纸印制的书,其破损程度比其它纸张印制的要低的多。
十三、老商标
清代及民国年间,宣纸在出厂销售前,每刀宣纸中均夹有彩色商标。各厂商标大小基本一致,分两种印刷,一种是纯文字印上商标名;另一种的商标上方印有图形和文字,下方印有企业简介,外表华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十四、宣纸研究
宣纸的初期研究从调查开始,先后有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于19世纪后期到中国,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其中说到宣纸制作。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一位日本人写成《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也记载了宣纸制作工艺。20世纪初,日本的内山弥左卫门于光绪32年(1906年)形成《宣纸的制造》的文章,刊登在《日本工业化学杂志》第九编第98号上。1936年、1937年,先后有魏兆淇的《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张永惠的《安徽宣纸工业之综述》对宣纸的产地、工艺、销售均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泾县籍的国学大师胡朴安(1878~1947),在其著作《纸说》中专辟《宣纸》章节,并首次提到“纸之制造,首在于料。”被学术界认为首开宣纸研究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宣纸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见仁见智的论著层出不穷,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十五、国际交流
随着宣纸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清末民初,随着宣纸在国际展会上获奖,如:1908年,宣纸在上海商品陈列比赛大会上荣获第一名;1910年,“白鹿”牌宣纸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荣获“最优等文凭奖”;1910年,泾县“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第一次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1915年,“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宣纸逐步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鲁迅先生曾向苏联木刻家推荐过宣纸;泾县也曾为美国版画家劳松柏制作过宣纸版画。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在泾县进购数百吨宣纸,为宣纸的国际交流书写了重要篇章。
十六、乱世维系
清末及民国初年,宣纸的国内市场一般以上海、苏州、浙江、南京、汉口等地为窗口,销往各地。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宣纸的通商渠道受到严重干扰,宣纸的价格起伏很大,有的地方甚至一天一变。再加上机制纸的冲击,宣纸销售陷入危机,泾县的宣纸生产也因此难以为继,苟延残喘,新中国成立前夕,宣纸全面停产,宣纸匠人流离失所,纷纷改谋生路。
十七、宣纸新生
1951年,在的直接关心下,成立“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统一生产、经销宣纸。1954年2月,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县撤销宣纸联营处,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从此,宣纸生产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产业获得了新生。
十八、宣纸标准
随着宣纸生产规模化发展,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于1981年开始拟定《企业标准》。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泾县宣纸厂、小岭宣纸厂、泾县宣纸二厂等企业,讨论制订宣纸标准,并于1988年正式颁布宣纸专业标准,标准号为ZBY32013-88。1999年,根据国家调整,将原《宣纸》的标准改为QB/T3515-1999标准号。2002年,根据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的要求,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修改原标准,加入工艺、地域范围等内容,升格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改标准号为GB18739-2002。2008年,国家加强对医药、食品等行业的管理,将非医药、食品类的标准降格,将《宣纸》强制性国家标准改为GB/T18739-2008。同时,根据泾县书画纸产业蓬勃发展,由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起草单位编制起草《书画纸》国家标准,2008年12月发布,标准号为GB/T22828-2008。
十九、技术改造
宣纸技艺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宣纸工匠们与时俱进,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进入宣纸制作中,如明代引进水碓工艺,清末引进纯碱、漂白粉等,五十年代常压蒸煮,六十年代使用打浆机,九十年代钢板焙,本世纪有蒸汽盘贴、机械手划单槽等。在确保宣纸品质的前提下,制造技艺不断提升,宣纸品质不断提高。
二十、机械宣纸
从1985年开始,泾县宣纸二厂为提高宣纸产量,节约劳动力成本,陆续投入1000余万元,引进圆网造纸机,替代宣纸制造成纸中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此纸进一步增强了紧度,却影响宣纸的润墨性,帘纹时有时无。由于后期技改投资过大,企业负担过重而倒闭,此技术没进行进一步完善而搁置。
二十一、宣纸邮票与邮票宣纸
2009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和北京邮票厂历时三年,成功开发出邮票宣纸,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人类历史上首枚宣纸邮票《中国书法·行书》成功推出,“国宝宣纸”和“国家名片”完美结合。2011年,第二套宣纸邮票,《中国书法·草书》成功发行。2014年,第三套宣纸邮票《宋词》发行。
二十二、宣纸保密
宣纸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加上宣纸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清光绪三年(1877年),时任芜湖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先河。光绪四年(1878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考察造纸业,光绪九年(1883年),他化装成“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到泾县暗访宣纸生产,写作《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1934年,在东京出版的《支那制纸业》一书中公开发表。光绪32年(1906年)日本人内山弥左卫门经多次暗访宣纸生产后写成《中国造纸法》,共四章,其中第三章即为宣纸。改革开放以后,日本人多次暗访,试图获得宣纸制造秘诀。为加强对中华瑰宝的保护,国家保密部门将宣纸制作技艺列为工业技术“绝密级”而加以保护。目前,中国宣纸有限公司仍是重点保密单位。
二十三、宣纸艺术节
改革开放以后,宣纸产业快速发展。1993年10月18日,泾县县委县成功举办了“93,泾县国际宣纸艺术节”。艺术节“以纸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配套建设了宣纸大厦、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16大工程,开展了文艺演出、书画交流、纸史研讨、商贸洽谈、展销会等活动,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演员冯巩、朱世慧、牛振华、马兰等前来泾县献艺演出,书画家朱乃正、张立辰,纸史专家黄河、荣元恺等到泾县参加研讨活动,成为宣纸发展史上一件盛事。
二十四、原产地域保护
1999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原产地域保护规定》(国家质监局6号令)。鉴于宣纸生产原料和技艺等方面独特的地域性。2000年,我县向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申报宣纸原产地域保护。2002年8月,泾县被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2005年,国家将“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更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十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宣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千余年来,宣纸技艺依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凭个人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和感觉才能传承;再加上泾县因宣纸的传承,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述、行为习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成为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十六、人类非遗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规则,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个国家每两年只申报一个项目,改成项目数量不限。当年,泾县县委、县抓住机遇,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作为申报单位,积极组织申报工作。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召开的间常务会议上公布了宣纸制作技艺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十七、宣纸之乡
宣纸技艺一直在泾县传承与发展,随着宣纸的美誉度提高,各地均有借用“宣纸”一名的做法。1981年,国家为区别各地将手工纸统称为宣纸的做法,特由轻工业部发文予以更正。1996年,中国农学会首次授牌认定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2009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