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妈妈变老让我明白,人最大的福气是晚年能自由的生活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3-13
手机版

  我的父母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两人是那种永远不怕麻烦,不怕累的妈妈和爸爸。

  一个爱做各种美食,一个爱捣鼓各种小用具。

  直到2013年冬天的一个平常夜里,爸爸突然神情呆滞,说话含含糊糊的。当时的我感觉不太对,但也没想到,这就是脑梗。

  眼瞅着爸爸越来越不好,我慌里慌张地拨通120。

  医生急救很及时,我以为爸爸住几天院治疗就会没事。

  是我天真了。

  第二天,爸爸失语了。

  对我是个致命地打击,因为爸爸是个话痨,不能说话无疑是个天灾。

  自此后,爸爸再也不能独立生活,也无法指挥我们帮着他捣鼓小物件,他的生活只能在病床和卫生间,而且必须有人照顾。

  失去自由生活的爸爸内心是痛苦的,我能体会得到。

  其实,我对爸爸的情感很深,这让我在他生病五年后去世了,我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是爸爸的晚年生活:

  让我意识到高血压真的能夺走一个人的自由,健康是日常的维护。

  收拾好心情,唯一能让人有些安慰的是,妈妈终于不用受累。

  可是生活不是都能如愿,没过多久,妈妈的关节病越来越严重,严重到已经影响了行走。

  因为走路会加重疼痛感,她坐着和躺着的时间无限拉长。

  电视和零食是唯一能疗愈她的精神食粮。

  要知道,久坐不动加上常看电视,能加速人的退化。

  妈妈的反应越来越慢,记忆力明显一天不如一天。

  能回忆我小时候的事情,而当天早饭吃了什么,她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家乡的冬天很漫长,锁定了妈妈的出行,腿脚不利索也就越发严重起来。

  趁着孩子大学,我给妈妈做思想工作,带着她来到一个没有冬天的城市生活,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户外走走。

  于是,我们来到广州,这里绿色是常态,花儿随处随时可见,即便是深冬,也能身着一件稍厚点的外衣出家走走。

  没有寒冷的正午,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这是大自然的呵护,美妙极了。

  解决的日常运动锻炼的事儿,对老年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有常动脑筋。

  没事做,时间长了人会废,老年人常常会因为行动的不便利,大脑跟着就会迟钝。

  如若不做干预,促使大脑活络起来,那么,晚年的生活就谈不上质量。

  妈妈来广州后不久,也患上脑梗,我害怕极了。

  有了爸爸的前车之鉴,妈妈稍有一点变化,我就会送她去医院,无论她有多么不情愿去医院。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送治的及时,妈妈脑内的梗点没有扩大,用药对症便可有所好转。

  不过,要经常到医院复查观测,防患于未然。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不会“惯着”妈妈,而是让她承包了一日三餐,不过,这正是她的强项。

  朝子明归,赞8

  她每天早起纪录片上早课,做早饭,睡回笼觉,下午扫地拖地或者擦擦桌子。

  尽管妈妈做卫生的质量大不如从前,但我宁可让她“返工”,也不“取消”她的任务。

  至于做饭,是妈妈最娴熟的活儿。

  她是个南方人,从小就学会做各种好吃的,再简单的食材,经她手一烹饪,就能变成一道美味。

  鲜肉馄饨、蔬菜饺子、卤鸡翅、卤鸡蛋、卤牛肉、炒青菜、做汤饭等等,只要吃过都会想吃第二次。

  我负责购买,妈妈负责在厨房里忙活。

  一顿丰盛的饭,妈妈用时不会超过40分钟。

  这是她常年练就而成的。

  年轻时,为了赶时间,妈妈要照顾一家人的三餐,还要按时上下班,每周休息一天,她全部忙在厨房里。

  我的家里,什么都可能缺少,唯独吃的不会少。

  拉开冰箱,填饱肚子简直是分分钟的事,而且,都是妈妈的手艺活儿。

  我对妈妈讲:

  你不做饭,我就想点个外卖吃,你就是我的健康守护神。

  妈妈听后连连点头,主动承包了一日三餐。

  

  初来广州时,妈妈坐着轮椅,室内行走必须有助行器,一年后,这两样物件被放置在了角落,也记不清具体是哪天,她恢复了没有支持物的独立行走。

  尽管她走得很慢,但是至少能来回行走,这是件让我们都很开心的事。

  再到楼下散步时,少了助步器、没了轮椅,别说我少了负担,她也感觉自己终于是个正常人,高兴得如孩童一般。

  脑梗病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嗜睡,因为大脑缺氧,所以,妈妈比健康人的睡眠时间多很多。

  基本每天的24个小时,她要断断续续地睡上十五个小时。

  关于这件事,我还专门请教过医生。

  医生让我不用过多忧虑,老人睡觉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养身,她能睡得着,只要不是长时间昏睡,胃口好,就问题不大。

  记得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即可。

  

  我读了这本《阿尔茨海默症》,也让妈妈一起阅读,从更科学的角度来有意识地延缓衰老和机能的退化。

  如果年龄的增长无法改变疾病的侵蚀,那么,我们提早学习健康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就可以提前养身,尽量避免不生病。

  即便是生了病,也能用正确的医学知识去配合医生的治疗。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健康生活,如何辨识疾病,最后才是如何应对疾病。

  其实,所有的疾病都有初期的表现,只是在我们不懂时很难察觉,以至于发展到很严重。

  而作为儿女的我们,最好不要表露出紧张,然后过度关注,这样会让父母们意识到问题已经很严重,也会让他们有一种放弃的念头。

  即便父母生病了,儿女们先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恢复。

  别当生病的他们是个要“宠爱”的人,而要延续之前的正常生活。

  让他们认定自己是个正常人,就不会以“病人”自居。

  全天陪妈妈的三年多里,让我明白:

  人最大的福气不是有很多的财富,也不是年轻时的风光。

  而是老年能有质量地自由生活,活得有尊严。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新的远征,“团结奋斗”是中国的主旋律
下一篇:发起群狼战术?美盟国军机飞临中国家门口挑衅 解放军敢打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