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心心念念的“北大女神”——马珏,后来为啥淡出人们视线?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2-14
手机版

  

  提起鲁迅遇到的女人,许多人会想到朱安,想到许广平。朱安是一个可怜的小脚女人,鲁迅为时势所迫娶了她,却并不爱她。许广平虽然在名义上不是鲁迅的妻子,却陪伴他走过了最后的十数年岁月。

  人们都说,鲁迅遇到了许广平,才第一次体会到爱情。但其实,在鲁迅的人生中,还有另一个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子,给他留下了深深回忆。这个女子,名叫马珏,是北京大学的校花。她的经历,带着那个时代的才女特有的风光,还有落幕时袅袅的余音。

  鲁迅的关怀

  马珏籍贯是浙江鄞县,但却在日本出生。父亲马幼渔和母亲陈德馨是一对很般配的学子,当时双双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就生下了马珏。

  港台动漫

  1911年,还不满一岁的马珏随同父母回国,定居杭州。马幼渔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曾经师从章太炎听学,和鲁迅同窗。不仅如此,鲁迅与他还是老乡,回国后又一同执教北大,结下了多年的友谊。

  由于这层关系,马珏十六岁的时候就见过鲁迅。当时鲁迅已经发表过《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文章,很有些名声。但是马珏在见到他之前,却天真浪漫地想象鲁迅“大概同小孩差不多”,关心他爱不爱漂亮,是不是会穿西服、梳分头。为此,马珏还写下了《初见鲁迅先生》,发表于《孔德旬刊》。

  

  鲁迅虽然比马珏大三十岁,但却极欣赏马珏,两人频频传书。鲁迅每次出版新书,都会给马珏寄去,马珏读后也常常写信给他表达自己的敬慕。

  当时鲁迅以后的伴侣许广平已经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在报上也公开表达过对她的老师鲁迅的敬仰与爱慕。鲁迅在日记上常常记载的琐碎里,其中就有陪许广平看电影、夜收马珏小姐信等内容。

  鲁迅对于马珏,无疑是十分关怀的。在《鲁迅日记》中,有大量的记载与马珏有关,共五十三次之多。许多人都觉得,在与许广平成为终身伴侣之前,鲁迅的心中是苦恋马珏的。1926年8月,鲁迅因为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与许广平在广州同居。

  

  北大有佳人

  马幼渔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做主任,马珏长大之后,考取了北京大学的政治系,而妹妹马琰则读法律系。对于马家的女儿,马幼渔对于她们都有很高的寄望,曾说:“中国妇女地位最低,你们出来之后,要为争取女权多做些事。”

  北大的女生不多,优秀的女孩就格外突出。面容清丽、举止娴雅的马珏被推为校花,被人称赞“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马珏到哪里都收获无数情书和爱慕的目光。她还曾两度登上《北洋画报》的封面,被人称作“马皇后”,艳压了燕京、清华大学的校花,在整个北平都十分有名。

  

  当时学子中,流行学昆曲。马珏和马琰都师从红豆馆主,清华大学的昆曲教师溥侗学昆曲。女作家杨沫在《花蕊》一文中回忆:“记得当时和我一起学昆曲的有北大著名的校花马珏。和一个漂亮姑娘在一起学习喜爱的昆曲,我更高兴了。”

  马幼渔同在北大校园中,身为国文系主任,也没少被调侃。如果说马珏是当时的“北平女神”,那马幼渔就是“北平老丈人”了。

  不过马珏身为风云校花,也常常被人戏弄。因为教室女生太少,有一次,她在自己的桌子上发现被人写了一排字“万绿丛中一点红”。马幼渔有天上课,发现教室的黑板有“倒马拥周”四个大字,以为是要推翻自己,拥立周树人,还表示甘心退让,引得哄堂大笑。原来那只是一批调皮的学生,欲“倒”校花马珏,而“拥”另一位后起佳丽周小姐。

  

  红颜白发

  走到哪里都被人关注,是美人的待遇,也是美人的烦恼,马珏就很不堪各种流言和骚扰。1933年,马珏干脆地与天津海关关员杨观保结婚,并与之过了一生。鲁迅是马幼渔的好友,从前常常出入于马家。杨观保则是马珏的弟弟马巽要好的朋友,每星期都来看望马珏,两人早有感情。

  曾经刊登过马珏玉照的《北洋画报》,这回刊登了她的结婚照,可谓令无数北平学子为之心碎。到了三月的时候,居于上海的鲁迅得知了这个消息,“得幼渔告其女珏结婚谏”。他的学生李霁野也回忆,鲁迅先生有一次送书给他们,托他带一本给马珏小姐,他们就谈到马珏小姐结婚的事情,“先生随即认真地说,那,就不必再送了。”

  

  如果只是普通的长辈赠书给晚辈,大师关怀粉丝,想必是不用如此避嫌的。或许鲁迅内心深处,还是不只将她看作一个好友之女,至少也是一个女性好友。后来,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写道“此刻想到她已结婚。别人还常去送书,似乎不太好”。

  马珏毕业以后,在上海儿童图书馆工作,与丈夫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两个人互相陪伴,过了平淡而幸福的一生,1994年,八十余岁的马珏安眠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

  她后来的事业和婚姻都很平淡,所以现在,马珏这个名字,人们大多已经不识了。马珏晚年的时候也回忆当时意气风发的同学,还有传道授业的恩师,说:“他们都是国家栋梁,而我一无所就,实在惭愧。”不过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能保全自己,过好自己的一生,也非常不易了。

  

  小结“人之生譬如一树花,随风而堕,坠茵。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马珏曾经风光北平,艳压群芳,去时却只在鲁迅的日记中留下一抹倩影,往后渐渐无人再识淡出人们视线。她或许有时也会追忆光华的过往,但或许她对于结局已经满足。但即便是声名震烁的鲁迅,最后也是与许广平厮守余生。其实最后,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去处。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上一篇:《人民的名义》:曾经拒绝陈道明,高薪选择陆毅,原因竟然是这样
下一篇:科幻小说《三体》书评:这是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