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播评分越高,国内几乎没人拍的题材,看得我忍不住骂脏话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2-13
手机版

  文章开始前,来轻松一下,分享一个笑话:

  

  对不起,不是很好笑。

  相反,有点扎心。

  遇到的事糟透了,消极信息看多了,不管在哪,都可能会患上这样没有声音的污言秽语综合征。

  在后台,我也经常收到粉丝们类似的情绪“求救”:

  “感觉自己内心像一个垃圾场,明明很愤怒,却什么也做不了。”

  倦怠、政治性抑郁、摆烂、空心病、焦虑......

  当这样类似的词语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时,一种时代病症,或许弥漫在我们的周围。

  生活如同困兽,又该如何出走?

  飘不是心理医生,无法给出专业的建议。

  但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同类”或许是一剂最好的安慰——原来,不只我一人在忍受这样的生活。

  《我的出走日记》

  

  编剧,已经是这部剧的活招牌——朴惠英,豆瓣9.4《我的大叔》的编剧。

  播出两周后,《我的出走日记》也从8.9分涨到了9.1分。

  它有真实、具体而细微的闪光时刻。

  经由对生活和情绪精准的捕捉,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它小心翼翼地偷窥了你的生活。

  当国产剧没有能力去感受痛苦,用狗血淋头、工业假糖去粉饰太平时。

  《我的出走日记》让我们看见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努力呈现生活的真相,剥开你无以名状的痛苦。

  

  生活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这么好的《我的出走日记》,讲了些什么?

  我犯难了。

  这种感觉,就像别人让你介绍自己一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可以说的?

  这部剧也是如此。

  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随处可见的日常:

  办公大楼里的一个角落,格子间里的女孩,像行军路上的CBD,拥挤而聒噪的通勤地铁,没有什么可聊的一日三餐的饭桌。

  女主廉美贞(金智媛 饰),就是身处在这样普通而日常的系统中。

  一家大公司的合同工,公司在光鲜的首都,家住在距离首尔几个车程的京畿道山浦市的一个农村,往返于家和公司,需要长达两三个小时的车程。

  从美贞的一举一动里,都可以捕捉到社恐被迫社交时的窘迫。

  众人欢呼雀跃的时候,无法自然舒展的肢体;

  

  被同事推出去玩保龄球时,第一次玩的她,一个球也没有推中,同事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别处;

  

  同事聚餐第一个早退,家住得远,倒是可以成为她的好理由。

  还没等她解释清楚自己偏僻的家在哪里时,大家的讨论焦点早就转移了。

  原来,关于自己的一切,无人在意。

  

  同事都纳闷,你怎么可以每天都把青春耗在回家的路上啊?

  答案当然是跟家人住,很省钱。

  但内心真正的声音或许是:

  换了一个更近的地方住,生活难道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美贞的内心,是一个永远无法被填满的状态。

  没什么感兴趣的东西,不想去旅游,没有钱。

  尝试新事物总是失败,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一个患上新鲜事物过敏症的人。

  就连泳衣,也是没有任何新鲜感的靛蓝色连体衣。

  我已经不想再学任何东西了

  

  在空气凝结的办公室里,她听见来自上司一如既往疯狂的声音,美贞暗暗捏住自己的手。

  上司不假思索地在PPT上批注着满满的改错注释,发出同事都熟悉的声音“这是什么垃圾。”

  现实像一个密封的玻璃瓶,窒息,逼仄,没有色彩。

  于是美贞在每一个加班的夜晚,每一个平淡如水的一天,想象自己生活中有一个值得爱的人。

  

  

  而现实中唯一有交集的前男友,不过是骗了信用卡贷款就不翼而飞的垃圾男。

  每个月还要为他还着高额的贷款,守着已经见底的银行卡余额。

  讽刺的是。

  每天为生活焦头烂额时,公司的一个部门中心,名字很像《使女的故事》里某个组织——“幸福支援中心”。

  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跳出来提醒她,你和别人有多不一样。

  那个总是以正面占满整个屏幕的HR,以看似最“狰狞”的面目,叮嘱她要加入同好会(兴趣小组)。

  

  在频频被叫到“幸福支援中心”后,美贞突然就哭了。

  那个平时什么都不会多说,情绪也不外露的美贞,抽泣了起来,吓坏了HR。

  

  不是同好会的错,也不是HR的错,只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就像艾略特在《空心人》里所说的:

  「也许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异类消化这个世界的方式,是让呜咽去压抑愤怒。

  被要求加入同好会的,不止美贞一人。

  单亲爸爸每天回家要照顾孩子,却还得被迫用工作以外时间参加;

  40+大叔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让内向的人保持内向,非要一起折腾呢?

  大叔明明是部长,但面对年轻而工作能力差的下属,却无法发火,因为他又老,又不懂年轻人的新鲜事物。

  异类就是异类。

  异类只能改变自己,无法改变他人。

  因为我理应感到愤怒

  我的愤怒明明是应该的

  却要一次次隐忍,实在太让人痛苦了

  

  美贞在下班路上,这样形容不知道困在哪里的自己。

  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真的幸福快乐起来,希望有一天可以感叹一声:

  “这才是人生啊,这才是活着的感觉”。

  

  

  哀痛过后,便是生机

  职业生涯隐形的35+界限,让很多人都困惑了,是不是35+的人,就该去死了啊?

  在这部剧里,我们却可以看到35+也依然没有去死,还平凡活着的普通人。

  哦,原来还有人像我一样生活着。

  主角除了美贞外,还有同样往返于首尔通勤的哥哥昌熙(李民基 饰)和姐姐基正(李艾 饰)。

  85年生的哥哥昌熙,做着便利店零售商的工作,尽心尽职地跑了很多年的外勤,却依然升不到坐办公室的主管位置。

  因为过去欠过贷款,现在就连买辆便宜的电动车,也要问父亲要。

  他以悲愤但又自带搞笑气质的声音说:

  情侣接吻也要在车上接,所有事情都是在车子里发生的。

  但我没有车,爸!

  

  他还有一个神奇的比喻:

  如果韩国是一个煎蛋,光鲜的首尔就是蛋黄,围绕在首尔身边的京畿道就是蛋白。

  所以,首尔是营养丰富的蛋黄区,而他们所处的京畿道,就是可有可无的蛋白区。

  哥哥昌熙觉得,不求生在纽约,只求生在首尔;

  妹妹美贞则发出这样的疑问,难道生在首尔,自己的人生就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剧里的主角,都说着一些絮絮叨叨的话。

  把他们揣摩了几十年的人生,还有自己的内心,挖出来给你看,给你听。

  姐姐基正,挑挑拣拣了很多男性对象,但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选择太多,却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

  反而羡慕起没有选择权的人生。

  我应该生在朝鲜时代才对

  “从今天起,他就是你的另一半”

  就回答 是 “我,我会全心全意地爱他”

  

  一个相亲对象问她,朋友手机里给她的备注是“接起来的女人”,什么意思?

  基正终于有机会阐释她的爱情观了:

  小时候,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一个故事,丈夫被斩首时,妻子冲向前用裙子接住丈夫掉下来的头颅。

  基正心目中“男女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接住他的头颅」。

  在基正看来,这是对爱情和所爱之人行将消逝的,最后尊严的守护,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然而当她口若悬河解释后,相亲对象只有目瞪口呆。

  

  相亲对象和弟弟这些男人,都无法理解这个观点——你你你你,你要砍掉我的头吗?

  

  既然都活得那么孤独又绝望,那如何消化这些哀痛?

  答案在剧名里——我的出走日记,出走。

  有人说,对比韩文翻译,更恰当的片名应该是《我的解放日记》。

  三个不想参加任何同好会的人,干脆一起组了一个同好会,就叫“解放同好会”。

  意思是解放自己。

  被生活困住的人们,如何解放自己?

  

  剧里的人也拿不准。

  大叔说,如果我要解放自己,那就只能辞职或者离婚了。

  另一个单亲爸爸说,这个事情我已经做过了。

  这三个人继续沉默。

  一个好笑的细节是,这三个人召开“解放自己”会议,结果选了一个不用面对面的位置,因为面对面说话,会让人感到很有压迫感。

  

  同事没有答案,身边的人也不知道。

  美贞的邻居,是一个从外乡过来,来历不明。连名字都没人知道的男人,只有一个姓氏,具氏(孙锡久 饰)。

  具氏每天除了给她家做农活,就是一杯酒接一杯酒地喝,内心布满他人不知道的伤痕。

  美贞与具氏两个人就像还没有爆发的火山。

  然而,两座沉默的火山要如何各自“解放自己”,却是生活最大的迷思。

  剧里的人喃喃自语,生活就像慢性阵痛。

  但也如梁文道的节目《一日谈》里所说的,哀痛过后,便是生机。

  

  首先得剖开伤痛,不粉饰,不逃避。

  意识到、并经历了生活麻木、无望的痛苦之后,才能来想想该怎么办。

  

  没有时代病症的国产剧

  当代时代病症,是人人在倦怠社会里渴求“摆烂”一会。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个体只是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只是日复一日被秃鹰啃噬的普罗米修斯。

  都说东亚三国手牵手,但日韩剧的题材和风格,在最近十几年早已跑在前头。

  他们开始关注这种时代病症下的普通人。

  可国产剧似乎没有感受痛苦的能力。

  面对后现代社会、后疫情时代,国产剧就像一个空心人。

电影先生

  他们也许接住了群体情绪,但百毒不侵,底子里依然是凉薄。

  国产剧里的人,都像是游刃有余的社会人,做着最光鲜的工作,说着最好听的话,过着最正确且无懈可击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只有弱肉强食,从中层爬到金字塔的顶层,再消灭底层。

  只需要举辣目洋子的新剧《没有工作的一年》为例就知道。

  看名字、简介和清新的海报风格,我还以为是中国版本的《风平浪静的闲暇》,打工人在辞职后如何重新治愈自己。

  

  没想到,好家伙,一开篇就是都市剧两件套:

  女强人被实习生抢了主管位置、女强人平衡不了家庭和生活导致男友被绿茶抢,失业又失恋,好惨啊有没有!

  然后再缓缓打出一个营销话题:

  翻版林有有,气死我了!

  

  累了。

  原来他们不关心“失业青年”,也不关心当代青年的生存状况,不过就是拐着个弯,拍一部成功人士如何鸡飞狗跳的生活罢了。

  而日韩剧关注的群体,也不是只有边缘人群。

  他们关注的也是普通人,拍的是普通人鲜少被关注的日常和困境。

  一边展现这些本身带有“灰度”的日常,一边用看似随意的“金句”,砸中你久违的温柔。

  他们明明这么残酷,却又这么温暖。

  韩剧。

  《浪漫的体质》里,男人对经历过失去挚爱的女主的抚慰,不是,啊我们谈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吧,是来自《卡萨布兰卡》里的一句台词:

  「为你的眼眸干杯」。

  我此刻的温柔,就是温暖你的眼眸,无论你看到什么。

  

  日剧。

  《四重奏》,四个主角,都是人到中年(除了小雀),事业没有一点成就,中年离异,只能靠拉小提琴过日子的失败人士。

  小雀决定选择不去看望那个害了她一辈子即将去世的父亲,难以名状的痛苦和内疚涌上心头。

  卷跟她说的是淡淡的几句话:

  一边哭一边吃过饭的人

  定能坚强地生活下去的

  

  而国产剧的普通人,就像日韩剧里的主角所仰望的,坐在大落地窗前的成功人士。

  他们总是有一种不怕鸡飞狗跳的精力。

  能折腾的精气神,像是没有消磨过。

  不止是金手指大开,才叫失真。

  明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平淡如水又缓慢受锤。

  他们就怎么如此,富有又抓马,又抗压性强呢?

  

上一篇: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引起怎样的思考?
下一篇:推文:《爱因斯坦赤道》作者:刘慈欣 给人文明演进的震撼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