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电影能配贝多芬Op.131?
文 / 张可驹
电影《晚期四重奏》上映后,好像从未脱离“话题之作”的范围。有人肯定影片的立意与种种用心,但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将一个普通的伦理片剧情放到几位音乐家演出弦乐四重奏的题材中表现,已经外强中干了;至于采用贝多芬最伟大的创作之一,《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作为配乐,就实在过分不自量力。首先说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我认为影片本身同贝多芬的Op.131搭配还是不错的。况且这本身就不是单纯的“配乐”,演奏该作是故事的一部分。恐怕,还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四重奏内外的剧情
有一个国际知名的弦乐四重奏组合,赋格四重奏(以下简称FSQ),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家(FSQ中唯一的女性)曾是同一所音乐学院的同学,大提琴家是当时他们的教授。之后本文略去人名,而以Violin I、Violin II、Viola与Cello代之。那位教授曾在另一四重奏里演出,Viola的母亲也是后者的成员,因此她与Cello关系一直很亲密。Violin I苦心孤诣追求音乐,Viola暗恋他,未果,后成为Violin II的太太。Violin II原本考虑毕业后部分转向作曲,可由于既热爱室内乐,又深爱她,选择留在FSQ,他们的女儿成为音乐学院中颇有天赋的小提琴学生(以下简称:Violin S)。
故事的开始,就是FSQ准备迎来他们25周年纪念的时候,Cello突然发现自己罹患帕金森症——治愈无望,积极治疗的话,或许能再撑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告别演出。Violin II与Viola决定为女儿安排私人课程,Violin I成为传道授业的理想人选。Cello公布自己的病情后,另外三人震惊之余,反应不一:Violin I一贯冷静地面对现实,Viola很伤心,却仍幻想教授能通过治疗继续演奏;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毫无疑问是Violin II,他提出借此剧烈变动的机会,希望自己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之后不欢而散,看到妻子不支持自己的Violin II心烦意乱之下偶发一夜情,第二天曝光,夫妻暂时分居。Violin S原本自持有才,态度散漫,Violin I那样绝对严格,对于音乐皓首穷经的态度对她形成很大冲击。其后,简而言之,她爱上Violin I并且表白,后者经历漫长的焦灼,终于坦然面对自我。Cello一边与疾病对抗,一边寻找接替自己的人选。直到四人重新聚在一起排练,已发现端倪的Viola忍不住指责Violin I,五雷轰顶的Violin II大爆发,FSQ三位成员的关系降至冰点。最终怎么解决问题暂且不谈,剧中人物的脉络大致如此。
这里谈一下我的观点,分别从“弦乐四重奏题材”的角度,以及“采用贝多芬Op.131作为配乐”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都有很多发人深省之处。先前对剧情略微的梳理,也就是为了接下来的说明。
《晚期四重奏》与弦乐四重奏
与钢琴独奏或室内乐二重奏相比,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显然“大”了很多。这样的“大”并非单单体现在人数上,而是从2人到4人,整体的合作,其中每个人的555电影网心态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弦乐四重奏的组成仿佛就是一个乐队弦乐组的“微缩版”,可他们彼此的关系,和一个乐队相比,也是截然不同的。或多或少,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中,位置最微妙的就是第二小提琴。二提究竟在干什么?坐在台下,我们看到他有时衬托着一提,有时呼应着中提琴,有时引导一些转折的部分;而听录音,如果不看谱子,你甚至常会忽略它独立的存在,我们的目光总是被第一小提琴所吸引。
电影中,Violin II一夜情的对象是他在慢跑时认识的一位舞蹈演员,后者听了他推荐的音乐很喜欢。有一次,她问他:“第二小提琴在四重奏中究竟在干什么呢?” Violin II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很多,她不置可否,然后问:“那么,你想过拉第一小提琴吗?”/“想过,当然想。”其实影片真正的“导火索”与推动故事发展的力量,并不是Cello的疾病,而是Violin II的心结终于爆发。我之所以不写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Violin II,毕竟,他实在是代表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Violin II啊。
在乐队中,有的提琴家进去,不用太久就转到首席的位置,之后或许就去做独奏家了。而另一种情况,一个人进入乐队,开始就知道自己和首席之位无缘,找到一个位置成为“大家”的一员,也变得顺理成章。然而,情况在四重奏中恰恰就变得特别微妙。你以为第二小提琴只是乐队中泛泛的一员吗?从作品本身的要求来说,只要是弦乐四重奏这个体裁成熟后的作品,四声部平衡成为一个根本要求。而“根本要求”的意思就是说:其他几把琴为一提伴奏的话,是很难称为杰作的。
在演奏的历史上,确实有过这种情况。在约阿希姆的年代,人们——四重奏爱好者、音乐家、提琴学生,还有约阿希姆四重奏的其他成员——对于这位大师无比崇拜,一方面其他几把琴甘心为其伴奏;另一方面,哪怕另外三把琴的水平同一提天差地远,人们也可以不在意。只要坐在第一小提琴位置上的大师魅力足够大就行。可是,随着音乐家们越来越多地回归作品,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提升,这种思维早已被彻底扬弃。甚至于,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能担当第一小提琴的演奏家,就无法拉好第二小提琴。果真如此的话,请问:如果你有第一小提琴的才能,你会愿意坐在二提的位置上吗?
有人说安贫乐道是圣人扯的淡。这里不去考察一提、二提的收入问题,仅是音乐家心理层面的事情,永远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乐章。从大演奏家到乐队的普通成员,他们的合作者面对他们,往往都有实践心理学方面的诸多考量。要明白二提究竟有多重要,除了研究原作的文本之外,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认真地听一次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现场。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上海四重奏演出贝多芬全集的时候,《a小调四重奏》(Op.132)的现场真的帮助我明白了很多。虽然自己先前还少少地研究过这部作品,可当晚听他们的演奏,那个极为庞大的中间乐章,音乐的气息被表现得千回百转无尽头。很多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正是交给第二小提琴来完成的,只要二提的情况稍稍构成软肋,那无比感人的音乐表现顷刻就要出现裂痕,恐怕难以接续。
可那晚蒋逸文演奏得非常好。后来签售的时候,我对他们说Op.132真有名演的水平。我想,自己还是个称职的听众。可如果面对许多不称职的听众呢?如果在熟悉的人中间,你得到的常常就是:“那么,你想过拉第一小提琴吗?”更不用说,你能否坦然地面对你自己:你是用音乐的理由来说服自己继续演奏这个重要的声部?还是以此来掩饰自己的不确定——我果真也能担当一提的位置?讲不定,四声部彼此默契的同时,这样的暗流无日无之。这是人性,没办法,不要认为了不起的音乐家就躲得掉。太多例子能够说明了!匈牙利四重奏初建时期,维格担任过第一小提琴,后来他甘居二提的位置,再后来,他就离开匈牙利四重奏,自组维格四重奏。而最能反映二提之微妙状态的例子,恐怕是布达佩斯四重奏的传奇二提,亚历山大·施耐德。不过他的故事太长,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导演以此为契机与核心线索,颇具慧眼,也十分犀利,倘若忽视就不好了。电影中有一处特别为此“点题”,通过Violin I与Violin S的对话。前者自然是最最明白二提重要性的人,同时他对于Violin II的水平之了解也是最深的。最后他总结到:很多人都不知道,好的第一小提琴很多,好的第二小提琴却太少了。
《晚期四重奏》与贝多芬Op.131
整部影片争议最大之处,或许就是它采用贝多芬的《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作为配乐,是否过于不自量力?使用电影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影片本身服务。换言之,电影音乐有其自身的逻辑,绝不是选一段伟大的音乐,就能取得好的效果,非常容易适得其反。人们很自然会想,有什么电影,配得上贝多芬这部最伟大的杰作为之服务呢?首先,这部四重奏的演出就是故事的重要部分——整个故事的发展陆续贯穿着该作的排练,最终,影片也正是在Op.131的舞台演出当中结束。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理解在“崇高伟大”这样的概念、符号之下,《升c小调四重奏》,还有贝多芬其他的晚期杰作,它们究竟是怎样的作品?
有观点认为,贝多芬的晚期杰作与巴赫的某些代表作,它们所表现的东西已无法单纯地归结为某一类的情感、意境,而是展现了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对此,我完全同意。以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为例,仿佛是超人的复调逻辑的智慧,同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舞曲形式交替出现,在作品的30段变奏中循环往复。同样,保罗·亨利·朗早已指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很多打击乐的效果都取自于最世俗的生活。事实上越到后期,贝多芬就越多地注重于将纯理性的、近乎抽象的内容,与最为真实、复杂的生活中的感情进行奇妙的综合。而在他的晚期四重奏中,段落结构最为复杂,情绪转折最为错综的作品,就非Op.131莫属。
我们很难具体地说,这部杰作究竟描述了怎样的内容,但它表现那种“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成就当不下于《哥德堡变奏曲》。我们自己作为存在着的人类中的一员,势必能够明白自己不是存在在真空当中,也不是存在在一个假想出来的,单纯以崇高、伟大的事物建构的世界。因此,至少在我看来,一部电影能否采用贝多芬《升c小调四重奏》作为配乐,并不取决于它是否足够伟大;而是更多取决于它能否去关注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然后进行多层次的、血肉丰满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感到《晚期四重奏》采用Op.131贯穿始终并不至于弄巧成拙。
当然不应局限于表现音乐家的生活,可选择这样的题材不是也很好吗?况且如前所述,这部弦乐四重奏主题的电影,由独到的契机与线索进行展开,至少不会反过来增添与贝多芬作品之间的隔膜吧。而导演真正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整体,一个能够同贝多芬的作品形成默契的整体,更多还是依靠那种多层次的丰富刻画。影片刻画那些人物,大致是通过三个层面,每一个都很重要,首先是音乐家们的爱情。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萌发爱意是很正常的事。要细数我们所知道的例子,就未免太谋杀篇幅了。总之,大演奏家的世界中有,我自己认识的人的家庭中也有。这里不必去讨论其合理性,或美好与否,仅是表现这样的爱情,往往伴随着艺术的某种进程而出现,《晚期四重奏》中做得还算不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Violin I与Violin S的默契渐长,直到有一次,他向后者说明自己为何热爱四重奏。“如果一位作曲家,他敢于挑战这个体裁的话,就一定会将自己最深的话语写在里面……”/“哦,你沉迷了”。Violin I还想要说下去,但Violin S突然而至的吻阻止了他。
第二个重要的层面,就是音乐家的世界中,对于亲情、对于合作者之间的情感的种种表现。相对于Violin I和Violin S热烈的迸发,后者的父母,他们年轻时与Violin I的一段纠葛仿佛成为炭火余烬。然而,当一夜情曝光后,Violin II还是向Viola承认,自己多年来在婚姻中非常努力,很多也都是为了真正替代Violin I曾在她心中的位置。可正如首席的事情那样,Violin II不是很有自信,因为在他和妻子的心目中,Violin I确实是极优秀的人。而当Viola发现女儿的恋情,后者也指责父母过去对自己的疏忽,自己需要关爱时,他们却在研究海顿四重奏中的指法。Viola:“我尽力做好,但还是这样,因为音乐家的生活就是如此。而且很抱歉,当你走上舞台之后,你也要过这样的生活”。
电影无法表现得太深入,可在我读过的演奏家访谈中,类似的遗憾不时会出现。而影片中第三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音乐家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无论作为演奏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主线的Violin II先前已专门谈过,Cello则成为一个不很抢眼,却意味深长的对位主题:英雄末路。Cello功成名就,著名的室内乐演奏家、音乐学院教授,和学生相处时流露着老派欧洲的风度与修养,住在装饰富丽、古雅的公寓。然而随着歌唱家妻子的故去,自己又罹患帕金森症,当他在治疗过程中努力伸展双臂时,看着周围患病的老人们,Cello悲哀地意识到自己的峥嵘岁月果真要过去了。他与Viola一同站在大画家的自画像前,Cello说他明白画家的心意,“虽然年老力衰,但我还是画家之王”,旋即又表示,此时自己却不再有这力量。当亡妻的唱片在转动时,Cello走上天台,考虑纵身一跃。
可最终,Cello回到了房间,他心中势必经历了某种复苏。Violin S在FSQ的纪念影片中看到父母年轻时,四人意气风发的样子,不觉热泪盈眶。Violin I准备破釜沉舟,她却提出分手,表示自己不是单纯考虑父母,“是为了赋格”。于是篇末,FSQ的四人又回到了同一个舞台上。当然某些细节手法,还有结尾的处理都见仁见智。
举报/反馈
上一篇:让普京接受战后审判,美国终极战略目标浮现,中国早已被牵连其中
下一篇:水滴筹官方网站这些内容?来自老司机的总结,让你发起不再犹豫!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