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爱产生隔阂的家,该如何因爱而聚?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2-11
手机版

  如果突然有人跟你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大多数家长肯定会马上反驳,“胡说,不是我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他/她就是我的孩子”。

  这样具有挑衅的话语,足以刺激每一个父母那颗随时处在“保护孩子模式”的心。有人说,当一个人有了孩子后,就有了软肋。而这个软肋就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正所谓,关心则乱。有时,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关心,就会让自己迷失在爱的沼泽中。

  近几年关于父母与孩子间的原生家庭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各种影视剧的热播以及新闻的报道,“情感勒索”、“原生家庭的毒瘤”这些专业术语冰冷地把父母与孩子放在了对立面。从前简单的父子关系,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一个单位,家庭的美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要解决这个社会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家庭中简单的父子关系上。

  台湾作家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讲述了9个真实的家庭关系故事。吴晓乐在当家教时,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故事,每一个看似相同的家庭却有着各自的伤痛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9个故事中,作者并没有先入为主地让读者带上有色眼镜去读故事,她既不偏颇孩子,也不同情家长,而是用一种平静地口吻来讲述自己的所见和所闻。

  这样公平的讲述方式,反而能让人看清平凡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间的纽带与隔阂,它们既复杂也无处逃避。不论你是父母还是子女,读完后会发现以前念念不忘的那些父子间的对与错,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01.父母的觉醒之路,警惕内心的保护欲,释放焦虑

  汉伟是9个故事中最叛逆的主角。他不仅学习态度差、早恋,还公然挑衅老师,最后被人指控强奸。这一条条指控都说明他是个坏孩子。但是在作者写的汉伟的自述中不难发现,汉伟一步步的堕落源于母亲对自己的过度关心和管控。

  小学时,母亲在学校大杀四方地据理力争让汉伟成了学校边缘人士,没人愿意与他玩。终于,找到一个真爱的女孩后,又被父母要求转学强行拆散。这促成了汉伟的自甘堕落和自我放逐。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母亲自以为是的关心。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欲与生俱来,而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控制欲,两者相生相辅。强烈的保护欲肯定会滋生强烈的控制欲,与之相反,保护欲的淡化必然带来的是冷漠。汉伟的故事中,随处可见母亲对他的保护,不论是多次与老师的据理力争,还是以“为孩子好”的理由做出各种决定,这样强势的母亲比比皆是。

  其实,家长保护欲的激发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焦虑。

  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68%的家长为孩子教育感到焦虑,其中焦虑程度最高的是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而且报告显示,家长最焦虑的状态处在孩子的幼儿和小学阶段。

  家长的焦虑更多的来源于社会压力。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有前途的工作和未来显得格外重要。

  而这种对未来未知的焦虑感,触动了家长内心原本稳固的安全感。当内心的安全感不再稳定如初时,焦虑使父母内心想迫切地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不安全的环境。

  当父母们认清了保护欲的真相时,就是开始觉醒的时候。家长要学会释放内心的焦虑,随时警惕保护欲指数,防止指数过高,激起过度的控制欲,而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

  02.孩子的和解之路,理解父母的爱,袒露心声

  现在是一个讲求自由的时代,人人都渴望过上自由随性的生活。而这种追求自由的心,往往与父母因焦虑感产生的控制欲背道而驰,所以父母与孩子双方的矛盾日益升级。

  纪小弟是个篮球健将,他热爱篮球,希望自己以后可以考体校。但是母亲却一直逼纪小弟用功读书,以后学习法律。母亲不仅与作者每天商量给纪小弟加重作业,还取消了纪小弟每天打篮球的时间,终于母子俩爆发了一次大战。

  当孩子内心的喜好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时,该如何选择?被强迫按照父母意愿选择的孩子,也许看起来很可怜。可是背负孩子一生命运压力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良苦用心呢?

  就像纪太太对作者说的:“孩子是我的,他的未来,不管是一帆风顺,或者穷途潦倒,我才是真正承担这一切的人。小孩出生之后,父母就得为小孩的一切作为负责,这负责的程度永无止境,是你无法想象的。”

  在孩子无法足够长远预见自己未来时,父母有责任将他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原本是爱的好意,却总是因为方法不对和沟通不畅,而产生隔阂与矛盾。

  今年4月,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了一个悲剧,一名17岁的少年在与母亲发生争执后跳桥身亡。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掀起了一片声讨母亲的言论。在还未真切体会到中年丧子的疼痛感时,网络暴力已经淹没了这个母亲的心。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育成人17年,这其中花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只有父母本人清楚。只因为一个争吵而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及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是多么不理智的做法。

  如果孩子能够多理解父母的用心,而不是一味地与父母争吵反抗,双方可以及时沟通想法,也许悲剧就不会产生。

  子女要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也许方式可能不够妥善,但本意却不会变。请给父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沟通,与父母达成真正的和解。

  03.家是不分对错,因爱而聚的港湾

  家是什么?

  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

  家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每一个拥有各自性格和缺点的人相互组合成为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不完美的,但是这些不完美的人却因爱而聚,相互滋养。

  家虽然由爱而生,却也是最难讲道理的地方,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长里短中,即便是再清廉的官也判定不出绝对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似正确的理由。

  汉伟在自己的自述中讲到,自己开始堕落的学生时代始于母亲到学校找老师和其他家长讨说法的一次事件。这件事使自己成为学生孤立的对象,内心的孤独和委屈让自己一步步走错。

  在汉伟的自述后,作者公平地描写了汉伟母亲和老师的自述。母亲出于对汉伟安全的担忧,到学校找老师讨理,这在情理之中,虽说语言的确有些过激,却不是导致汉伟被边缘化的根本。通过老师的讲述发现,其实汉伟被边缘化的真正原因是自己与人交往过程中太过自负导致别人的疏远。

  不论是咄咄逼人的讨理,还是打着“为你好”的借口而做的决定,都被汉伟认为是母亲的过错和强势。

  站在中立的角度上看,汉伟和母亲都没有错。孩子年少不懂事需要好好管教,而母亲则是出于保护欲,一直充当“老母鸡”的角色,保护着自己怀里的“小鸡”。他们因爱而聚,却也因爱产生隔阂和矛盾。

  父母要知道,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过度保护会让家长迷失在爱的本意里,长久以往,强势会淹没孩子自由的天性;子女要明白,父母背负着孩子一生命运的压力,对子女的爱,导致父母对孩子引导和教育小心谨慎,生怕让孩子留下遗憾和悔恨。

  如果父母和子女可以相互理解,那么家会因爱而再此相聚。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引导规避孩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是父母该如何爱孩子的问题。

  黑泽明的女儿这样写道:至今还记得父母这样说过,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天才。因此,想让这与生俱来的个性在培育中不受损伤,就得尽量避免随意使之扭曲,能天真烂漫地长大成人即可。

  父母苦心追求的不外乎自己的孩子可以幸福生活、健康平安,原本浓浓的爱意却被现实影响变了味道。也许,让孩子天真烂漫地长大成人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同名于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首诗歌。其实,父母该如何爱孩子的答案早已写在诗中。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我只用3步,就把孩子逼成了“哑巴”
下一篇:春节爆款电影《小虎墩大英雄》传递正能量,赢得全网家长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