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他人即地狱?不,他人也可以是天堂
今天是2021年的第5天,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感谢你们一直的关注与支持!
今天这篇文章,我打算分享一下我在2020年的成长与突破。
回看2020年,我发现这一年的产出还是挺多的,比如完成并推出了核心课程产品《自我的重建》,完成了第7期个人杂志《生活黑客:健康、金钱与关系》,第2本书上市,完成了3个训练营的开发,并进行了多期的内部测试与迭代.......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这些并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重点。这些成果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但它们却算不上自我突破,因为这些事情都属于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
在我看来,真正的自我突破应该涉及到认知上的转变,比如把以前认为的“不可以”,变成了现在的“可以”,把以前认为的“没办法”,变成了现在的“有办法”,把以前认为的“问题在别人那里“,变成了“问题在我这”等等。
事实上,我今年就有这样的自我突破——我发现并纠正了自己在关系和沟通上的主要认知bug。这种认知改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自己做的一个关于关系和沟通的训练营——“不抱怨”训练营。正是因为要开发训练营,我自己才会投入去研究这个领域,而我在运营过程中所做出一些新尝试和改变也给我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发。
具体来讲,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是我们对他人看法的一种反映
“不抱怨”训练营这个名字来源于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而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第一个重要的认知改变。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和观点都没有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但当中有个观点却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威尔·鲍温在书中提到说:
我们同他人的关系,都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描述和再现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如何向自己描述对方,给其下了什么定义,对彼此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改变与某人的关系,首先,你就要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这是改变关系和影响他人的唯一途径。
如果你可以试着去改变对他人的成见,那么你和对方之间关系的基本动力也会发生变化。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们相处得越来越愉悦,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为双方的关系创造出新的奇迹。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说实话,如果是以前看到这些内容,我的感触可能并不会特别深刻,但是在接触到了认知行为疗法之后,我很清楚认知、行为和感受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改变关系要从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看法开始。
其实,仅凭经验我们就可以知道,假如我们对某人存有成见或者负面印象,那么我们在与对方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肯定不会表现不够友好,甚至是不友好,而这种不友好的态度很容易会被被人感知到。通常来说,当一个人感知到另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够友好的时候,TA也会本能地不喜欢对方,把对方归为“坏人“,并因此而表现得不友好,而这种不友好行为又会强化我们最开始的负面印象。
很多时候,一段不好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互动循环中发展而来的,而这个过程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看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是会坚定地认为对方有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看法仅仅是看法而已,不是事实,并试着改变自己内心对对方的描述,向自己讲述一些关于TA的不同的故事,把TA从“坏孩子“的名单,挪到“好孩子”的名单里,那么我们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而当对方感知到了这种变化之后,TA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开始发生变化。于是,这段关系就会慢慢朝好的方向发展。
威尔·鲍温的这个观点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会在与他人互动时,特别留意自己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对他人的看法,也会及时去进行调整。比如当我们发现某人对自己比较冷淡,或者不喜欢某人的某种行为时,我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去得出“对方不喜欢我”之类的结论,不把对方直接列入“坏孩子”的名单,而是为这种行为找一种更为积极的理由,也会努力在与对方的接触过程中保持积极友好的态度。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也并不需要和这些人建立起多深的关系,但是我发现,我头脑中“坏孩子”名单里的人数越少,这个世界上我不喜欢的人越少,我就越快乐。
先有安全感,然后才有所谓的沟通
我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转变源于《关键对话》中的这段话:
通常我们会认为,想要别人接受你的想法,首先道理要硬,逻辑一定要严密,让对方无法反驳。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在对话中,先考虑的应该是对话的气氛,其次才是对话的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氛围中,人们才可以畅所欲言,达成共识。如果在对话中,发现对方不说话了,或者是情绪越来越激动,这就证明对话的氛围已经没有了安全感。这时候要做的,不是继续喋喋不休地表达你的观点,而是要重新建立安全的对话氛围。
《关键对话》
这段话让我突然间领悟到,原来安全感才是一切有效沟通的前提!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去看那些所谓的沟通技巧,比如非暴力的语言,从事实出发,学会倾听等等,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技巧本质上都是一些帮助建立安全对话氛围的技巧。
然而,这里存在这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技巧关注的都是如何让对方感到安全,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先让自己拥有安全感。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自己丧失了安全感,那么他/她几乎没有可能再去思考如何给他人安全感,而是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防御的状态——要么情绪激动,诉诸语言暴力,要么选择沉默。
人在什么样的情绪下会丧失安全感呢?答案是,当他/她感知到威胁的时候,不过这种威胁并不是生理上或者生存上的威胁,而更多是诸如那些会让我们产生“我不够好”“我错了”“我有问题“之类感受的、自我概念上的威胁。只要感知到了自我概念受损的威胁,人就会本能地陷入自我防御,并努力维护所谓的“自我“。
回看我过去的沟通模式,我也经常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就是在沟通中表现得很强势,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我就总想要“压倒”对方,总想占上风;要么就是逃避沟通,比如过去在工作中,我就特别不喜欢和老板沟通,能不沟通就不沟通。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会给关系带来了种种问题,比如会导致误会和不满,会让一方总是受压抑等等。
仔细分析,这两种行为的背后其实都存在着自我防御的需求:在对话中想占上风,是因为我需要维护我的“自我地位”,需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自己比对方厉害,而逃避沟通,则是因为害怕面对领导的不认可与失望,更害怕面对自己对自己的失望。
我现在才意识到,沟通这件事情之所以很难,是因为它的背后隐藏着太多东西了——隐藏着我们与自己的关系,隐藏着我们内心对自尊、对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需要.....所以,想要学会沟通,我们得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先从自己那里获得安全感,并放下自我。
如今,我自己在沟通上已经有了不少进步。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的自我成长,让我更敢于面对和接纳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已经找到了有效沟通的最大障碍,那就是,我的自我防御/自我辩护本性,所以,每当这种冲动冒出来的时候,我就会及时觉察到,然后利用正念的技巧,引导自己把目标从自我防御,转移到建立安全的对话氛围上。
好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我的第三个认知改变、也是最重要的认知改变,来源于我在这次“不抱怨”训练营所做出的一系列运营上的调整,比如给每个人安排一位助教,认真阅读大家的打卡日记并给予点评和鼓励,每晚由助教分享精选日记等等,而所有的调整本质上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服务,那就是要让每个学员都感受到自己很重要,感受到自己在被关注、被鼓励。
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的调整呢?这实际上又是来自于我在读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时所获的启发。
《人性的弱点》整本书都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即所有人都“渴望感觉自己很重要”,都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被人称赞。这种对认可的需要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煎熬和饥渴,但只有少数人真正懂得去满足这种心底的饥渴。
这本书中最触动我的是这样一段话:
在人际交往中,永远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都是人,都渴望欣赏,它是所有灵魂都可以享用的温柔。给予赞美时要真诚。要出自真心地去赞美,不吝啬自己的欣赏,人们会珍惜你的话,把它当成宝。许多年后,甚至你都忘了,对方可能还会记得,甚至还在一遍遍细细品味。
《人性的弱点》
正是这段话启发了我去做出改变。然而没想到的是,这种改变给整个训练营带来了一系列的正向循环:由于感受到了被关注和鼓励,很多原本以为自己坚持不下去的学员都变得积极起来,每天保持学习和打卡复盘,这种积极投入让他们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认可与鼓励。
在最后的训练营总结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自己有很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情绪处理和沟通方式上,而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疗愈,一种自信的提升。这毫无疑问与整个训练营温暖的氛围,以及因为被关注、被鼓励而获得的行动力息息相关。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谈起“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时,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好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当把人放到好的团体关系中之后,很多时候,他们就会自己慢慢好起来。
过去,我一直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方法,所以我努力想要找到成长的底层逻辑,想要做出好的产品,我觉得只要内容好、产品好就能够帮到大家。但我发现,现实并非如此,好的产品和真正的成长之间还有一道巨大的鸿沟,那就是行动力。没有行动力,不积极投入,再好的内容和产品都没有用。
为什么会缺乏行动力呢?很大程度是因为,最重要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个需要就是被爱、被接纳和被认可。这种缺失就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找不到自我价值感,而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会对行动产生抑制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的心理问题几乎都与关系有关,都是在人际交往中,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要知道人的成长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群体关系,人在出生后,首先接触的是原生家庭,在之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先后学会与邻居、同学、同事等许多不同的人相互交往,其中与许多重要人物(如父母、老师等)的交往经验对个体的成长有更重要的影响。
既然很多问题是在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可以在关系中逐渐得到解决。我想,这或许就是社群类产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然,想要群体发挥出积极作用,还得努力把它变成一个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关爱和鼓励的支持性团体。这也是我接下来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
这次训练营所获得的经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反思,让我对自我成长也有了新的认知。我开始意识到,关系其实也是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知道我们成长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一个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管是幸福还是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他人,都需要建立在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之上。
但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关系,我们就需要自己先获得疗愈——疗愈过去在关系中因为接纳与认可的缺少所带来的伤痛。
说实话,这个疗愈过程光靠自己是很难的,但如果可以先从他人那里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关爱与鼓励,那么就能够在这种滋养中、在持续的行动中慢慢生长出内在的力量,并逐渐获得无条件接纳和爱自己的能力,然后才有可能把这种力量带到自己所在的关系之中,成为一个可以温暖和滋养他人的人。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但我觉,得他人也可以是天堂。一个人的成长很孤独,一群人一起成长则可以很温暖。2021年,欢迎更多的小伙伴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一起成为彼此的天堂!
上一篇:《爱上特种兵》大结局:田勇最终牺牲,捐赠器官,让生命延续
下一篇:DC宇宙29部电影评分排行!诺兰版《蝙蝠侠》封神!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