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人故事,长大后也不想看懂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2-01
手机版

  开篇先听蝉主讲一个故事 ..

  有天台湾一知名导演叫了辆的士,司机认出了他,说想给他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很长,从大学前女友,当兵,归来工作开公司,到和前女友分手 .....

  到了目的地,故事都还没讲完。导演说:没事,车子靠边,接着讲。

  原本以为这个故事很无聊,没想到高潮在最后。

  有天司机去机场载客,就那么巧,眼前的乘客正是前女友。

  按照规定不能拒载,司机下意识想把座位后的名片拿掉,后来心一横: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前女友上来,说要去台北市中心的私人医院。他低着头,不想让她认出来。她也没跟他说话,不过电话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打,司机一个接着一个听。

  她先是打回家叫女儿记得上芭蕾舞课,叫她儿子记得吃维他命丸。接着打回公司,说回到台北,交代要做什么。打给现在的老公,说要买什么东西。

  最后一通电话,她打给了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同事。她说自己回国了,妈妈要动手术等等 ..

  司机心想,还好,她没认出自己。

  未曾想到了目的地,前女友突然用极其平静的语气对司机说:

  " 我都已经告诉你我所有的状况 …… 家庭、工作、孩子。告诉你现在的心情 …… 什么都告诉你了,而你 …… 而你连一声 hello 都不肯跟我说?"

  讲完,她就走了。

  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这个叫的士的导演不是别人,他叫吴念真。在台湾,他被称作 " 国宝级欧吉桑(大叔)"。

  他写小说,写剧本,当演员,做导演,人们都说他是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他最大的能耐,就是能把人生的悲欢离合讲得稀松又平常,你不觉得压抑反而很安心。

  直到某天你突然想起,不知怎的,心里就莫名一阵苦楚和心酸,才发现在听故事的最初,就早已身临其境。

  这是你到成人世界后,才会有的至身体会。

  很多年以后,司机的故事成为吴念真一篇专栏文章的素材,文章的标题就叫《重逢》。后来被他收录在他 2011 年出版的《那些人,那些事》,此书一出,火遍台湾。

  他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人

  吴念真讲的故事太多了,和侯孝贤合作《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戏梦人生》。

  梁朝伟在《悲情城市》里,演了个哑巴摄影师。

  和许鞍华合作《客途秋恨》,张曼玉还有这样淳朴的一面。

  和杨德昌拍《海滩的一天》,《一一》,和王童拍《无言的山丘》。

  1978 年起吴念真开始创作这些剧本,超过 75 部。改编的电影五获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获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

  「初恋」

  吴念真是《恋恋风尘》的编剧之一,但故事原型就是他的初恋故事。

  吴念真原名叫吴文钦,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因为他初恋的名字叫 " 真 "。

  两人是青梅竹马,双方家长早就互称亲家,直到吴念真去金门当兵。

  阿真花了五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千多个信封和一千多张邮票给吴念真寄信。于是两人离别的晚上一直在写地址贴邮票。阿真写睡着了,吴念真给她披上衣服继续写,直到写完。

  只是一千封信还没寄完,在金门的最后时间里,阿真跟别人结婚了。

  吴念真很痛苦,曾经扬言说想要杀掉阿真。但冷静之后明白生活不过如此,于是开始写小说投稿。

  妹妹知道他和阿真的故事,在寄稿之前,把 " 文钦 " 改成了 " 念真 ",稿子发表后他才知道,但没想到 " 念真 " 这个名字真的红了。

  初恋曾打过电话让他改掉,说看到会难过。于是他说,那就把自己的姓 " 吴 " 加进去,意思就是 " 无念真 " 了。

  「遗书」

  《这些人,那些事》中惟一一篇不属于专栏的文字,写的是吴念真弟弟自杀的故事。

  弟弟因为欠了千万赌债,引废气至车内轻生,地点就在吴念真从前带兄弟姐妹眺望远方的山顶上。吴念真独自处理后事,母亲当时身患癌症,在房间呆了一天,不让任何人进去。

  以上电影截图皆出自电影《恋恋风尘》

  母亲:" 你处理弟弟,有没有很妥当?"

  念真:" 很妥当,衣服都穿好了。"

  母亲:" 有没有很难看?"

  念真:" 没有。很好!"

  念真说,检察官打开车门时看到弟弟眼角旁有两道白痕,好像之前在哭。

  母亲听完,喊了一声:" 你为什么还要来剜我的心呢?"

  「多桑」

  弟弟走后,吴念真的至亲们相继离开,母亲因病逝世。身为矿工的父亲不堪矽肺之苦,从医院的病房跳了下去,妹妹因重度抑郁症也选择轻生。

  吴念真说丧父太痛,就一直不停地用写悼文的方式疗伤。后来有人说,干脆拍成电影吧。侯孝贤看完剧本对吴念真说," 自己的爸爸自己拍啦。"

  于是吴念真拍了《多桑》纪念追忆自己的父亲,电影还获颁了意大利都灵影展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吴念真讲了父亲的故事,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听过父亲讲起自己。

  「一 一」

  吴念真说他演这戏的时候没有在演。" 那就是我啊,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

  导演杨德昌说他压根没想过找别人演,因为剧本就是照吴念真写的。杨德昌说他看见了吴念真身上一直压抑的那一面。

  突然想起《遗书》里的结尾,是吴念真弟弟留给哥哥的便条结尾:

  " 大哥 / 你说要照顾家里,我就比较放心 / 辛苦你了 / 不过 / 当你的弟弟妹妹 / 也很辛苦。"

  世间最温柔的大叔

  除了剧本,吴念真还创作过很多打动人心的广告脚本。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生活经历过千疮百孔的人,最后对待世界的方式竟如此温柔。

  曾经吴念真帮台湾 104 希望基金会拍过一个广告,脚本说的是他童年村子里,条春伯的故事,他说那是影响他人生最重要的人。

  条春伯是村子里少有的学问人,所以村子里的人写信念信都会找他。有次一个阿妈抱怨着找条春伯给自己的儿子写信。

  条春伯听完笑了,把最后写出来的信念会给这个阿妈听,信的内容就变成了:

  万金吾儿,是父母无能,才让你这么年轻就去异乡求生,让你受苦受难。但是最近家里有一点困难,小弟小妹要注册,你如果有钱,多少寄一点回来。你在异乡身体要保重。

  读完以后,刚刚还在喊儿子 " 死囝仔(臭小子)" 的母亲,随即喜笑颜开。吴念真亲眼目睹了这封信 " 诞生 " 的过程。

  条春伯担心自己老了病了没人给村民写信,就选了念真挑大梁。矿村的孩子大多都要被迫一夜长大,邻居阿姨的丈夫死于矿灾,女儿阿秀十六七就到酒家上班,赚钱维持家用。

  某天女儿带回一个外省人来提亲,母亲央求女儿再坚持两年。吴念真的母亲一边炒着米粉,一边听,但眼泪就一直掉。

  最后婚事不了了之,隔几天后外省人寄信来,毛笔行书,字很漂亮也很草,大意是说谢谢招待之类的客气话。

  吴念真不是整封信都读得出,但他识出了一句自己并不理解的谚语——信上有句说:虎毒亦不食子焉。

  吴念真当时念出来,邻居阿姨伤心得往墙上撞去,哭着说:

  " 谁的女儿不心疼,若不是家里过不下去,我怎会让她去赚那种钱,现在轮到一个外省人写信糟蹋我。"

  最后大人都劝说孩子识字不多,可能看错了,还是条春伯解了围——

  念真觉得自己没错,好几天不愿读信。条春伯找到念真,告诉他,同样的话,一种说了会让人撞墙,换个说法,就是另一种结果。

  隔壁姐姐和外省人的姻缘,谁也无法保证。不管如何,都应该祝福他们,不是吗。

上一篇:这部日本深夜档R18动画,福利耻度不逊于《出包王女》
下一篇:穗图书馆未成年读者去年人均外借书籍1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