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感染科专家建议:把新冠肺炎更名为“冠状病毒病”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8
手机版

  想了解河南医疗,一定要关注本号

  长年无休,每篇都是精选

  “微信公众号金水路7号站”11月4日特别关注栏目第11期:

  元芳: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对新冠病毒是自限性疾病的再次科普,引起了很多关注。曾教授的这篇文章有理有据,供参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病科 曾庆磊/文

  可以预见,结合我国现有良好的基础(高疫苗接种率等),未来全面开放的前提势必包括至少两个步骤:第一步,消除公众恐惧心理;第二步,针对极少数的重症患者做好预案和治疗。

  这里重点提第一步。

  如果公众恐惧心理不消除,即使国家作出全面开放的决定,少数有恐惧心理的民众也会成为全面开放的巨大阻碍,可能会表现在不执行或反对国家全面开放的决定(不要笑,这类人不少,他们长期受不良媒体影响却不自知,无视证据而偏执性的不相信重症率低、不相信没有后遗症)、发现自己核酸阳性即使是轻型或普通型也要到医院住院进而造成医疗挤兑、对周围核酸阳性的人群或环境“零容忍”甚至歧视等等,本次富士康青年职工的“步行回家”即说明了最后一个问题。

  作为事实,部分公众有强烈的恐惧心理、还没有做好全面开放的思想准备。可能有些人会说我们大多数做好全面开放的准备了啊,其实,有恐惧心理、没做好全面开放准备的那少部分人恰恰是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块板。

  怎么消除公众的恐惧呢?

  那就是要做好科普,拿科学的数据说话。

  结合国家卫健委网站相关数据分析(截止2022年11月1日),目前,我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经超过90%,其中60以上老人全程接种率超过85%。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这个良好的接种率基础上看问题,那就是接种国产疫苗后感染了目前流行了1年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会怎样?

  下面举例两项研究。

  2022年5月12日,郑大一附院感染科在国际知名微生物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著。

  这项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观察了2022年1月8日至1月29日发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我国早期最大规模的接种国产新冠疫苗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患者群体的临床特征。

  该研究共纳入了380例患者(全程国产新冠疫苗接种率为97.1%),中位年龄为18岁(四分位距 [IQR] 17-35)岁,其中女性219例(57.6%)、学生247例(65.0%)。

  在确诊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前3天(IQR 2-4天),40.3%的患者出现了干咳、26.3%患者出现了鼻塞,26.3%的患者出现了咽喉痛。

  入院后检查发现,294 例(77.4%)患者胸部CT正常。

  住院期间308例(81.1%)和72例(18.9%)患者分别被诊断为轻型和普通型,无重型、危重型、死亡病例发生,患者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转阴(循环阈值[Ct]>40)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天(IQR 12-22天)和19天(IQR 15-24天)。

  2022年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发表了一项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导完成的大样本研究,揭示了非高危组奥密克戎患者重症率为0%。

  具体来看,这项多中心临床随访研究纳入了2022年3月22日至5月3日期间的33816名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者(无基础疾病、或虽有基础疾病但处于稳定期的新冠患者),最后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高危组重症率为0.238%(22/9260,本组全程国产疫苗接种率为73.1%),非高危组重症率为0%(0/24556,本组全程国产疫苗接种率为80.6%)。该研究高危组定义为:年龄大于60岁;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肺部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

  根据上述两项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普通非高危人群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均为0。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些喜欢抬杠的公众会说,上海研究不是说有22例高危人群进展为重症吗?

  但是,这个概率也仅占总感染人群的0.065%、高危组的0.238%。

  作为事实,谁也不能保证这22例高危人群未来在不得新冠的情况下不得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吧?

  得了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难道就不重症了吗?

  因为世界上不止只有新冠病毒。

  更重要的大家别忘了,这22例(当然指的是广义上的全面开放后的0.065%的重症人群)还有我们医院作为强力保障啊!

  不是说这22例就没救了,只要自身机体条件不是极差,这22例也能救回来!

  当然,消除恐惧心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路似乎还很长!

  此处,提出一个成熟但又不成熟的想法,是不是能从源头上(疾病名称上)帮助公众消除一下恐惧呢?

  比如现在“新冠肺炎”这个名称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翻译过来的;作为事实,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并没有包括“肺炎”字眼或意涵。

  

  因为在临床上,大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不会发展为肺炎。我们为什么一直叫“肺炎”呢?

  大家体会一下“流感”和“流感肺炎(少部分流感会导致肺炎)”这俩称呼会有什么感受呢?

  私以为,科普可以先将COVID-19就返璞归真的直译为“冠状病毒病”,简称“冠病”。

  事实上,这个提法,郑大一附院感染科的专家2020年初就提出来了。

  只是不知道公众现在同意否?

上一篇:北京大美寰宇影业有限公司谈国家卫健委:新冠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
下一篇:超低价的老年旅游团暗藏玄机,导游说出“猫腻”,真的心疼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