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四了,却还一事无成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8
手机版

  我,96年,大四,普通二本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农村户口,家里没矿。我是我爸妈两边亲戚同辈人中唯一的大学生。

  我妈对我的期望是重本,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分数很差,我没有选择复读,于是本科是个普通二本就变成了一个标签,永远撕不掉的标签。

  这个寒假是我大学最后一个假期,我已经回家第14天了,但这十四天我几乎什么都没做,刚刚才从床上艰难地爬起来。

  昨晚睡衣都懒得换,在床上玩了几个小时手机实在觉得无聊就睡了,早上七点就醒了,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梦,从噩梦中醒来不可怕,是知道了世界本来就是噩梦才可怕。

  我想突然想写点什么,急忙起床开电脑,内衣扣子都懒得扣,刷牙不小心把我最喜欢的大衣弄脏了也懒得擦,桌子上还有半瓶昨晚喝剩下的酸奶,一口气喝完希望可以支撑我把这篇文章写完。

  这是我目前的状态,一个字,丧。

  这个故事要从2015年开始说起,知道自己被普通二本正式录取,并没有觉得开心,反而是很难过,但是我已经没有选择了。

  大学比我想的还要糟糕,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深有体会。我们大一大二都会要求上早晚自习,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一节课都会有学生会的人数人头,当然要是缺勤肯定会扣综测,这种要求我觉得很好,管理很认真负责。

  让我失望的是老师,老师讲课很应付,考试很应付,80%的老师期末考试画了重点,50%的期末考试试题出自课后练习题,100%的考试你只要考前认真背一周就可以通过。

  我很多课程从来没有上过课没有复习也没有作弊依然及格了,许多试题都是高中水平,当然,我也挂科,也没有在大学拿奖学金。

  很多人都会说既然大学考试这么简单还挂科是不是有点太蠢,不是蠢,是压根没有准备任何一场期末考试,我放弃了本专业,我也不想当初中生物老师,从一开始我就放弃了。

  80%的人上课都在玩手机或者做自己的事情,我们是89个人一起上课,80%的老师只管自己的进度,PPT用了好几年,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改版了教材,依然用以前的PPT讲课,有些老师直接拿着稿子读。

  老师讲老师的,同学玩同学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老师和学生都得在教室里面完成这项“任务”。

  老师得教书赚钱,同学得上课拿毕业证,假如这个前提条件没有,我想那个教室应该是空无一人。

  大一读了一年,我很失望,学生会就更不要说了,说得难听一点的是老师的命令执行者,当然学校的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等等会优先给他们。

  很多人说我在学生会辛苦做事当然应该得到回报,可他们当时竞选的时候都说我想在学生会里面得到锻炼。

  评优评先加综测我都觉得没有关系,助学金直接内定,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奖励”,那些真正需要助学金的人却拿不到,有时候想想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总有让你恶心的事情。

  学院的奖学金也不是按照成绩的,是需要投票的,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投票,我只知道有些同学家里条件一般没有申请助学金,努力学习成绩很好,却因为投票最后没有拿到奖学金。

  室友不好相处,班上许多抱团,我是师范院校,女生占了90%,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这句话我倒是深有体会,不过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关系,毕竟毕业以后都不一定记得名字。

  既然大学已经如此,那就随意折腾,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大二的时候想休学,跟院长和父母谈了很多次,我爸妈极力反对,如果延迟毕业,意味着又要多负担我一年的生活费,我想应该先解决钱的问题。

  大学的兼职无非就是家教,发传单,推荐各种广告赚回扣,例如驾校,校园卡,四六级培训班,计算机二级培训等等,哪个大一新生不受点骗,坑的大多数还是看起来很友善的学长学姐。

  我考驾照考了三年换了三个教练,我还得感谢之前给我推荐教练的学长,大一就被骗去淘宝刷单,我还得感谢我直系学姐,也可能是我自己蠢。

  兼职尝试了个遍,觉得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意思,参加了学校许多比赛,一个学期拿了八个荣誉证书,院级比赛真的很水,奖金也不多但是也是钱。

  校级的比赛也参加了几个,形式大于内容,后来也就放弃了,对整个大学都失望了。

  我想大学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总不能浪费吧,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时去武汉看比赛,想去看看八个学校的总决赛是什么样。

  后来请了几天假加上周末刚好有一周的时间我就没有回学校,直接去下一个城市开始旅行了,因为那个巧合,后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有时候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我都没有考虑过什么安全问题,也没有什么恐惧,就很平常的直接订酒店订票,然后想去什么景点就百度,没有觉得很难,倒是很多人说我勇敢,我觉得只是好奇心太重,还有就是迫切的想离开大学那样的环境。

  旅行回来之后想把那段经历写下来,19岁一个人出去旅行在我当时那个圈子来说算是比较“出格”事情,三天写了三万多字,想找朋友帮忙发,因为文章实在太长被婉拒,后来无奈之下自己开了公众号,公众号到今天更新刚好800天。

  在写旅行经历之前很少写文,最多也就是写了几篇日志,发表在空间里面,我用微信还是因为我QQ已经联系不上我的闺蜜,没办法才注册了微信,之后是因为QQ等级太低又开不起会员,QQ好友已经上限,后来就很少用QQ了。

  除了开始旅行,开始做公众号,回到学校疯狂参加活动,参加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比赛和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加了各种各样的群,报培训班,努力认识很多很多人。

  关注了特别多的公众号,属于广撒网状态,再一批一批淘汰,微信好友现在剩下的都是关注了我两三年并且对我很了解的人。

  大三的时候微信好友已经上限,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好友5003人,群聊三百多,公众号关注了五百多个,后来清了好几批人,退了很多群,再后来一直处于刚删了一部分人又加了很多人的状态。

  除了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又想认识更多的人,会频繁加好友,并没有想要得到什么,只是好奇别人的经历和生活状态。

  好友上限之后我很少主动加人,几乎都是别人加我,因为公众号或者朋友推荐等等加的好友。

  我刚开始,别人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我都会关注那个公众号,我想这篇文章被转发肯定是有原因的。

  刚开始做公众号什么都不懂,刚开始旅行什么都不懂,可能是挖掘和学习的能力比较强,后来慢慢地进入了这些圈子,总有人帮我,总有人拉我进自媒体的群和旅行群,我手机百分之八十的电都用在了微信上。

  加了很多好友是没有用的,你得有利用价值,或者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于是发朋友圈,怎么发朋友圈,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就成了我的日常。

  “励志”这个词是我听得最多的,当然,我没有虚构任何东西,只不过我选择性地发了我生活中的事情,例如坚持画画,例如坚持做公众号,例如经常在朋友圈发长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发朋友圈的频率很高,平均一天四条,我朋友说如果是别人这种频率早就屏蔽了,但是不会屏蔽我的,我考研卸载了微信,很多人跟我说没有看我发朋友圈有点不习惯。

  我微信头像和ID四年都没有换过,我在朋友圈的形象因为我主动的发朋友圈而变得立体,让五千人了解我和我去了解五千人,前者更加容易,当然会有不喜欢我的人,直接删掉就好了,这就是筛选的过程。

  旅行当中认识了很多人,跟各行各业各年龄阶段的人聊天还是很有意思,陆续去了三十多个城市,因为资金和时间的关系也只去了几个国家,也算是体验了,短的去了一周,长的待了一个月。

  一个人旅行确实很辛苦,特别自己是赚钱,大部分都选择了火车硬座和特价机票,买了机票要看半个月,住宿一般选择青旅,最多一次坐了56个小时火车硬座从乌鲁木齐到广州,总想着怎么省钱怎么赚钱。

  旅行途中也知道沙发客和途搭,这两种是我从来没有尝试的,也不敢尝试。我刚知道沙发客是什么的时候就加了沙发客主,后来聊天知道他睡了几个妹子我就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朋友徒步去西藏,一个男生,他说很多车看到是男的就不停,看到女生就很热心,很多人开车去西藏就是为了顺路搭几个漂亮妹子,有些人直接以睡一觉作为条件。我还是很胆小的,不想增加任何风险,我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宁愿睡火车上。

  我算幸运,没有被偷被抢被拐卖,就掉了几个保温杯,一路上遇到好人比坏人多多了,不过我晚上很少出门,也不去酒吧夜店什么的,也算是比较惜命,遇到过两次地震,也遇到过国外警察当街抓人拳打脚踢,总之,现在的我完好无损。

  读大学是一种体验,旅行是一种体验,去国外做义工是一种体验,谈恋爱也是一种体验。

  我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刚开始是很好奇世界是什么样的,认为旅行是全部意义,后来觉得旅行也没有那么有意思。

  遇到过父母都是教授,他是武汉大学的直博生,因为性价比选择了火车,坐到我对面,他一个暑假实习做的项目就收入几十万;

  遇到过985毕业的小哥哥毕业去了外企工资待遇很好,喜欢马拉松,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好;

  遇到过他哥哥是清华毕业的,自己本科只是普通二本,但考研考上了天津大学;

  遇到过当了十几年兵,在新疆边疆驻守,放弃了原本的工作,我在麦当劳认识了他,他当时问我怎么寄快递,后来把我的画送给了他,他送了我一瓶旺仔牛奶;

  遇到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小姐姐觉得自己嫁不出去了,研究生学历,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美国人,然后闪婚嫁到了美国,已经申请了美国绿卡,准备定居美国;

  遇到过因为失恋去了西藏,后来看了天葬,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就一直在西藏工作当了客栈店长。

  遇到过高中就辍学,但因为写作小有名气,获过多次文学大赛奖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颁奖典礼,剧本曾被央视导演拍摄。我以为他的生活会很好,其实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反而是在为他自己的生活发愁。

  还有许多是我平时接触不到的人或者故事,刚开始觉得特别有思,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脑容量有限以及记不得很多有趣的故事了。

  有些人对我的影响很大,大二的时候一个北大硕士毕业的学长,他建立起我初期的认知,大三的时候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几乎对我问的问题有问必答,而且一针见血,我的问题在他眼里都是小儿科。

  大四就是考研的时候北大博士毕业的小哥哥,他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东西,我发现我许多想法都太幼稚和片面,也让我坚定了以后读研读博的想法,确实学历在某个方面代表着阶级。

  刚刚结束了考研成绩还没有出来,比起同龄人,算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但我现在反而开始怀疑自己这四年都在做些什么。

  我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公众演说能力,例如英语,例如学习一项特长,像是在往一个优秀的人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很努力。

  我一直很喜欢问人的经历,主动跟别人交流,努力汲取对我来说有用的东西,这四年几乎没有追过剧,也没有什么空余时间,画画可能是我唯一放松的时间。

  我刚开始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不想一辈子当初中生物老师,后来一路折腾,好像知道了很多东西,好像什么都不知道,我现在大四,一事无成。

  我试图从别人的经历当中寻找一条最合适的路,后来发现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迷茫。我现在甚至想回到大一,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反而过得更加开心,现在对许多东西都没有新鲜感了。

  最让我难过的事情是没有欲望也没有好奇心,有可能今年考研成绩出来考上了北大我也不一定想读,为什么呢?我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我好像并不知道。

  其实不是因为经历太多,而是经历太少,因为还没有毕业,一直在大学这个保护伞下生活,还没有真正体验过勾心斗角和人心险恶,但我很抗拒工作,为了赚钱,每天朝九晚五,那种生活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读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工作为了赚钱,如果可以赚钱是不是不读书,我上次去洗头发,那个男生才14岁就辍学了,在理发店当学徒,我问他后悔吗?

  他说早点出来赚钱不是很好吗?换成以前我肯定苦口婆心的劝他,我突然不知道怎么回,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我在读大学的这几年不断给自己制造风浪,不断去经历更多的事情,希望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前多经历多感受,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或者我就可以过得更开心。

  后来发现没有什么开心与不开心不分,你知道的少有知道的少的快乐,你知道的多有知道的多的烦恼,每条路每个选择每个年龄都有迷茫的时候。

  小时候你以为你很快乐,写不完的家庭作业,买不起玩具都会让你难过,现在的你以为无忧无虑,但以后的你因为买不起房,买不起一套护肤品而难过。

  很多人说经验阅历很重要,但是知道了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看起来阅历丰富的人不一定过得好,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表面你怎么知道他内心不是迷茫和彷徨?

  很多人说羡慕我的生活,说我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但我并不快乐,就好像我以为北大博士毕业的那个小哥哥一样,我曾经以为他很快乐,却因为在北京买不起房而和女朋友分手。

  我好想活得特别明白,看过很多的故事,汲取了很多经验,经常被人说成熟,我今天才发现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钱?环游世界?出书?成为作家?写公众号?好像都不是,我依然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最后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大学好像做了很多事情,旅行也好,做公众号也好,参加很多比赛,认识很多的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都是虚的。

  我大四了,还有半年就毕业了,回头看我大学这四年,一事无成,依然迷茫,依然焦虑不安。后来我才知道迷茫是贯穿整个人生的,少想多做事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会继续努力考研读研,继续努力写文章,依然热爱旅行,依然去遇见有趣的人,发生有趣的故事,不能忘了初心,我还欠了100个人八年后才出版的书。

  我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突然发现现在的生活就是人生。

上一篇:四川内江市第五初中到观音堂村慰问防疫值班人员
下一篇:来自985学姐的忠告:就算读最差的高中,也一定不要去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