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读读博的日子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8
手机版

  

  2014年春天,我即将从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毕业,正迷茫未来的路何去何从。导师对我说,“春月,有一个新成立的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可以资助学生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读博士,你要不要试一试?”那一刻,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拨通了中心的电话,没想到,这个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接电话老师告诉我,中心可以为入选的学生提供4年的学费、生活费和科研经费。我一听,带着几十万欧元的经费,去农业领域全球第一的瓦赫宁根大学读博,这个机会真是太难得了!于是,我在最忙碌的毕业季,早七晚十泡在实验室,3个月里考了1次雅思,写了3版课题计划书,经过了5轮面试,终于争取到了这个机会。硕士毕业后,我正式成为瓦赫宁根大学食品质量与设计组的博士研究生。

  时间过得真快,我到荷兰已经4年了。我们中荷奶业中心博士小分队也从2个人,成长到了8个人。我们的课题是受中心资助的,内容跟中国奶业密切相关。比如,我的课题是关于超高温灭菌奶的,荷兰人几乎不喝常温奶,这样的课题是专门为中国人设计的。

  跟我一起来到荷兰的何源博士,他的课题是玉米秸秆,也就是中国人常见的黄贮秸秆的综合利用。荷兰人的玉米都是整株切碎去喂牛的,所以当地很难找到秸秆。我们俩只能去掰玉米,然后他拿秸秆去做实验。有荷兰人见我们这样做,感到非常奇怪,这天底下居然还有拿秸秆喂牛的?他们问何源,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何源说,因为中国需要这样的研究。这个回答准确地传递了中心课题设立的宗旨,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奶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这4年,满满当当地塞满了回忆,成长,收获和感激。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荷兰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个人孤独的走在瓦赫宁根冷清的街道上,没有万家灯火,也没有欢歌笑语。一个人包饺子,一个人看春晚。当时,我感觉自己在荷兰好艰难:我的英语很差,交流吃力,写作更头疼,我写的科研计划导师的批注比我的文字都多,恨不得连标点符号都帮我改了。我甚至有一点怀疑自己读博的能力了。

  可是如今,我成长了很多。我认真地设计实验,认真地工作,慢慢地导师们都开始夸赞我的科研水平,对我写的文章也给予高度评价。我在国际会议上做的课题研究报告,甚至获得了很多行业“大牛”的称赞。现在,我还在瓦赫宁根大学担任助教,为本科生上课,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试验和论文。当我看到学生们听课时露出的微笑,毕业答辩获得了评审老师好评的时候,我感到特别自豪。

  学业之外,我在荷兰还收获了友情和爱情。3年前,我和并肩作战的何源走到了一起。4年过去了,我们俩也要毕业了。何源做的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课题,在博士期间发表了4篇非常棒的SCI论文,我的常温奶课题也得到了国内外好多乳品公司的关注,成果在食品化学等优秀期刊发表。我们都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心,为母校,为祖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系中荷奶业发展中心选派荷兰博士

  张春月

上一篇:在考研大军中,为何二本学生多于名校学生?
下一篇:考研总分过国家线,却与复试线擦肩而过,除了二战还有哪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