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阳性医护人员,倒在岗位上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6
手机版

  作者:陈千朵

  首发: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最近,新冠感染者越来越多,各地的发热门诊也早已人满为患。

  门外,不少人排队几个小时都无法就诊。凛冽的寒风中,甚至还有老人坐着轮椅苦苦等待。

  门内,也没有想象中井然有序,一个个患者在人流中挤得前胸贴后背。另一头,医护人员也早已分身乏术,面对无数患者的问诊忙得焦头烂额。

  这场突如其来的医疗挤兑,让患者慌了神,也让医护人员压力重重。

  医疗挤兑后,最苦的是他们

  医疗挤兑,指的是病患在短时期内大量集中前往医疗体系进行诊治,进而导致医疗资源紧张甚至崩溃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患者看不上病,医生忙不过来。

  山东省立医院王星光医生,就经历了第一波医疗挤兑下的重大考验。

  王星光医生目前在发热门诊担任医疗组组长,他表示:发热门诊患者数量与之前相比大量增加,仅是省立医院东院,每天的就诊人数就高达500-600例。

  如此数量的病患对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医疗团队,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王星光说:“发热门诊24小时都需要有医务人员工作,在晚上尤其是凌晨,仍有源源不断的病人来就诊。我们医疗组全部加班加点,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救治。”

  不停加班,是各大医院所面临的普遍现状。

  随着疫情的传播,感染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人手也愈发不足,导致患者收治效率极低。

  北京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政策放开仅一日,就有700多名医护感染了新冠病毒,占到了全院职工数的20%,但就诊人数较之前却增长了数倍。

  有的患者抱怨自己在寒风中排了4个小时的长队,结果还没跟医生说几句话,医生就开了两盒药,让自己回家休息了。

  排队时间长、就诊时间短,成为了患者心里不满的疙瘩,医护人员的苦却无处可诉。

  医院不会拒收阳性患者,所以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护人员几乎免不了中招。

  但与普通人确诊阳性后可以得到休息不同,医护人员只能坚持工作。

  湖北武汉,一位护士已经全身发抖,难受到根本站不住,可担心人手不够仍然强撑着在工作台配药。

  一边忍受着生理上的病痛折磨,一边还要勉强支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无助与心酸。

  哪怕有人幸运地没有感染,也大多要承受着原本几倍的工作量。

  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医护人员都无法照顾家人,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样不可忽视。

  一位6天没回家的护士刘云说:“不敢回家,怕给孩子传染上,但是家里又顾不上,感觉挺愧疚的。”

  种种现实压力面前,即使普通民众给予再多理解,医护人员的困境也往往难以改善。

  医护人员的健康,谁来保障

  随着各地的医疗资源日渐紧张,医院几乎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轻伤不下火线”的要求,但医务人员的休息又该如何保证呢?

  国家卫健委近日明确部署,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条件保障,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做好医务人员健康监测,落实医务人员激励保障政策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各地也出台了保护医务人员的政策,包括保证医护人员休息、轮岗等制度,可落实下来之后,却发现困难重重。

  最大的原因,还是人手不足。

  一开始,各大医院发布的通知表示:阳性医护可居家休息,却特地注明“尺度由科室自行把握”。

  换句话说:如果没人,就算阳性也要顶上。

  有专家指出,为了缓解这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最应该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流。

  也就是说,不仅仅依靠三甲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来分流患者,还要充分利用起基层的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

  为此全国各地多措并举,加快发热门诊的扩容,部分大城市甚至提出:必要时,将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转为发热门诊。

  短短几天时间内,许多城市的发热门诊数量成倍增长,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要,也缓解了部分医疗压力。

  例如北京,发热门诊从94家增长至303家,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发热门诊或诊室,其中24小时开诊的有235家,可接诊发热儿童的有100家。

  随之改变的还有各医院的就医流程、内部分区等一系列安排,此时一线城市大医院应对突发情况有经验、反应迅速的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

  与之相比,普通城市中的医院执行起来就略显慌乱。

  “以前,管控期间,我们除了定点医院以外,其他医院都没有任何接诊阳性病例的经验。”山西运城的医生何莹莹说道。

  正因如此,当阳性患者突然大量出现,就会对医院造成不小的冲击。

  “当医院接诊阳性患者时,感染科护士长很慌,问我医务人员是否应该闭环管理,其实我也不清楚。”

  何莹莹说:“12月6日起,优化就医流程的方案自国家和省市层层下发,但到了医院里,政策执行一团糟。”

  因为完全没有经验,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些缺资源,又缺人手的普通医院,似乎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可是,留给他们的时间,却不多了。

  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在病毒面前“倒下”,不少医院却发出通知,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下的都要坚持到岗,哪怕身体并未完全恢复。

  于是,在忙碌的医院中,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一边拖着病体,一边为病人答疑解惑。

  12月14日,一位四川的医生,强忍着身体不适为病人诊治,就连简单的观察患者喉咙,都要倚着桌子借力完成。

  坚持着开完药,一度难受地靠在椅背上。

  缓了一会后,觉得自己有了力气,便想挣扎着起来回答患者的问题,可还没说两句话,就突然失去了意识,晕倒在了座位上。

  毫不夸张的说,医护人员已经成为了民众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用尽全力救治普通民众,但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该如何保障,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最可怕的不是病毒,是恐慌

  北京市一线医护人员李川表示:来到医院的很多患者其实都是不需要医院干预治疗的,自行在家用药治疗即可。

  但仍然有很多轻症、甚至无症状患者,拿着抗原阳性的样本来到医院的发热门诊。

  分诊台的护士面对这样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并不是他们的症状有多重,主要还是图心安。”

  如此做法,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精力,也给医院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其实,经过科学验证,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性强,但毒性低,且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症状或轻症。

  大家之所以明知如此也要排队就诊,无非是心理的恐慌大过了生理上的疼痛。

  其实,近期医疗专家也分享了许多治疗要点。

  例如不能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补充电解质水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以及一些缓解不适症状的小妙招。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完全有能力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座城墙,而不是必须依靠医护人员的一句肯定。

  在疫情时代下,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避免感染,一旦感染,也一定要保持冷静。

  一般症状下自行服药、居家养病,如有需医生指导用药的情况,可以优先选择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避免人群聚集,同时减少等待时间。

  张文宏医生曾说,99.5%的人感染后不需要去医院。

  如果遇见了0.5%的特殊情况,例如高烧超过3天仍未缓解,或出现明显呼吸急促等症状,则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奥密克戎并不可怕,真正需要克服的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许多人认为,医疗系统已经扛不住了,这就是放开的代价。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

  如今,医护人员已经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防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理智、冷静。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用理智战胜恐慌,医疗资源才不再稀缺,危重症的患者才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医疗挤兑也终将慢慢消失。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熬过了疫情结束前的黑暗,我们一定会迎来黎明。

  参考资料: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疫情高峰究竟何时到来?专家:预计在一个月内达到感染高峰》

  大众日报:《发热门诊的日常》

  八点健闻:《医护人员阳性飙升,医疗机构迎战“至暗时刻”》

  华医网:《国家卫健委明确!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工作任务!医护人员感染新冠后应休息!》

  魔都囡:《问诊时晕倒、挂点滴扎针、烧到无力支撑…太心疼医护到大哭!》

上一篇:感染新冠的168小时内,身体会发生这些变化 | 不要浪费抗原,正确使用记住5点!
下一篇:同样是抗原检测试剂盒,为何T区颜色深浅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