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5天新增6例新冠死亡病例,有这些共同点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6
手机版

  近期报告的6例死亡病例

  均为80岁以上老年患者,患基础病

  国家卫健委:11月25日0—24时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40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1504例。

  截至11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9745例(其中重症病例11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69116例,累计死亡病例523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04093例,现有疑似病例6例。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11月23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死亡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北京。

  

  24日,北京卫健委通报新增死亡病例的情况:

  女,87岁,11月16日收治入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房颤,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单侧肾萎缩,细菌性肺炎,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甲状腺切除术后。

  11月18日专家会诊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吸氧、抗感染、化痰、扩冠、利尿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恶化,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容量负荷增加,心衰加重,11月23日因房颤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死亡。

  自11月19日至23日,五天以来,31省份共报告6例死亡病例,其中北京4例,郑州1例,成都1例。

  结合此前各地卫健委通报的详情,6例死亡病例的年龄均在80岁以上,且合并多种其他疾病。

  

  11月21日,新增2例死亡病例,其中河南郑州1例,四川成都1例:

  郑州通报死亡病例详情如下:

  女,81岁,因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于11月18日转院至定点收治医院,患者高龄,既往“2型糖尿病”30年,“脑梗塞”病史2年,遗留右侧肢体偏瘫,长期卧床;“窦性心律不齐”病史。

  入院时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昏迷状,体型消瘦,查体不合作。入院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休克、意识障碍,恶病质。

  入院后给予吸氧,维持静脉通路,维持血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并告病危。

  11月19日,患者出现血压、心率下降;经救治34分钟后,心率、血压、指脉氧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宣告临床死亡。

  成都通报死亡病例详情如下:

  女,88岁,?患有严重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因其共同居住家庭成员确诊判定为密切接触者。

  同日患者核酸检测阳性,当即转入定点治疗医院。

  患者入院时即呼之不应,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未扪及,医院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等抢救工作,并组织华西和省级专家会诊。

  患者因高龄及长期高血压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等基础疾病引起心源性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11月20日,新增2例死亡病例,在北京:

  女,91岁,于11月19日由朝阳区转至地坛医院,患者高龄,合并脑梗病史多年,遗留老年痴呆数年,生活不能自理。

  入院时脉搏、呼吸、血压、血氧测不出,神志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休克、陈旧性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

  入院后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持续心肺复苏约40分钟,心率、血压、血氧仍无法测出,无法恢复自主循环,于11月20日宣布临床死亡。

  男,88岁,于11月19日由大兴区转至地坛医院,患者高龄,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200/110mmHg,脑梗死病史6年,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10年前前列腺癌手术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入院后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组会诊,给予吸氧、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于11月20日突发心律失常,持续心肺复苏约50分钟,患者因基础病病情持续恶化,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死亡。

  

  11月19日,新增1例死亡病例,在北京:

  男,87岁,11月13日由朝阳区转入地坛医院救治,临床诊断为新冠病毒肺炎轻型。

  入院前2周有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高血压病属3级极高危型,陈旧性脑梗死20年,小脑萎缩多年。

  患者行走不便,入院时有肺部感染、脓毒症倾向。

  患者入院后,医院立即开展多学科专家组会诊,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11月19日,患者因基础病病情持续恶化,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脓毒症在冬季发病率最高,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在脓毒症病例中占比可达60%~85%;脓毒症发生休克在脓毒症患者中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风险急剧升高,病死率高达75%左右。

  在此情况下,医院救治团队经过向家属充分知情告知,尊重患者家属放弃有创抢救的选择。

  

  专家建议:

  “死亡病例难以避免,新冠病毒致病力下降,直接因为新冠病毒引起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的风险减少了。

  现在的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主要是因为基础疾病”,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普通群众能做的就是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外出和聚会,尤其是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家庭,更要做好防护。

  目前死亡病例都是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应该做好防护。

  北京市卫健委提醒——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保护好家中老人、有基础病的家人和婴幼儿,积极接种疫苗,合理营养、适度运动,减少非必要外出,不聚餐聚会,不去人员密集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儿童居家防疫怎么做——

  1.家长应引导孩子用“七步洗手法”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是肥皂科学的洗手。

  2.孩子每天使用的餐具、玩具、日常物品,家长必须要定期消毒。

  3.家长在必要外出回来后,应在换掉出门时穿过的衣服、摘掉出门时用过的口罩、消毒洗手后,再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4.每天做好2次室内通风,每次通风时间20-30分钟,当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或气温较低时,可减少通风换气的频次和时间。

  5.用餐时,不要和大人共用餐具。喂饭时,切勿用嘴吹食物、更不要将已经放在自己嘴里的食物再喂给孩子。

  6.居家期间,避免久坐,要积极开展身体活动,如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务劳动、广播操、拉伸运动等。

  7.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切记教育孩子不要在触摸玩具或其他物品后,未洗手的情况下触摸眼睛,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孩子的视力,居家期间不要让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长时间阅读以免影响视力。

  8.保持合理作息,早睡早起,每天至少保持8小时以上睡眠。

  特别提示:疫情期间儿童居家除了以上问题以外,还要关注儿童的居家安全问题如:跌落磕伤、烫伤、燃气安全、谨防触电和吞食玩具零件、误喝酒精消毒液等其它问题。

  

  老年人防疫的7个问题——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注意?饮食该如何注意?

  要记住以下7条。

  1.老年人是高危人群吗?

  老年人免疫功能弱,且多合并慢性疾病,是高危人群。现有的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和合并基础疾病者,一定要加强防范。

  2.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食用野生动物,接触禽畜后要洗手,不直接接触病畜、病禽,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

  3.确保陪护人员健康。一些饮食起居难以自理的老年人需陪护,要务必确保陪护人员健康。

  陪护前,陪护人员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期间,并定期核酸检测。

  如需辅助排痰、上厕所等,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减少感染发生。

  4.饮食要如何注意。建议进食容易消化或助消化的食品,多吃蔬果勤喝水,每天摄入合理的高蛋白类食物,不能进食过期的食品。

  5.注意保持良好作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暖,适度锻炼,提高抵抗力。

  6.健康的心态很重要。

  面对疫情,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往往更强烈。要鼓励老年人发挥才能与兴趣,获得家庭社会的关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7.关注基础疾病。合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的老年人,是危重症和死亡的高发群体。

  要遵医嘱,按时、规律、规范服药,病情有变化时及时就医。

上一篇:男人出轨是妻子的错?原配该怎样走出这样的误区,避免负面情绪?
下一篇:盘点2019年勒索病毒灾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