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初中开始,学生学习的重心开始从记忆转向理解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18
手机版

  朋友孩子今年初一,今天是原定的开学日,受疫情影响也采取了线上学习的模式,今天是正式开始的,上午孩子表现得不够好,拖拖拉拉的不说,态度也不够端正。联想到上学期的成绩和排名,所以就气不打一处来。

  教训了孩子一通之后给我发消息问我该怎么办?

  聊过之后我发现其实他家孩子的问题还是比较典型的——孩子还在“借助”自己的小聪明和小学阶段因为比较努力而积攒的一些老本来应对新初中生活。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做一些积极的调整。

  当然,我跟朋友说的时候肯定不会把责任都推给孩子,反而是会把责任都推给朋友身上——毕竟孩子是第一次上初中,再加上又是青春期,所以有些事情想不明白、看不透又或者是受到某些干扰(比如家庭教育影响)使得他们不肯做出改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毕竟也都是读书人,对于这些事情应该能够理解才是,纵然过去不懂,那么在当下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只要肯去了解、学习,那么就会找到问题的根源。

  事实上学生上了初中之后,无论是课程的难度还是数量都得有了较大提高。

  在变化上,最明显的其实是在理科的学习上,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以及未来的化学,对于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过去的学习方式仅仅是靠刷题、靠记忆的方式来提高分数的初一学生,或可能在初一表现得还可以,但是从初二开始就会明显感到吃力了。

  偏文的尽管要求也提高了,仅靠单纯记忆也是不够的,否则会出现明显的背得快忘得更快的问题,又或者是出现明明感觉会答,但是总是答不到点子上的问题。

  这主要也是在于一个“理解”的问题上。

  我这里给出几点建议,有需要的父母、学生可以参考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上关于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但是这都是理论上的方法,且并不一定会适应所有的人,但是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开始去做了,那么就总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优化各种方法,已达到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的目的。

  所以,下面的方法更多的其实是在“抛砖引玉”,不语希望的是能够通过这几个“点”,引起大家的思考,最关键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先做起来的切入点!

  要有“计划性”

  六年的小学时光转眼即逝,三年的初中生活更是会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放到这里就是我们在学习或者是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是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的。

  这个计划最起码应该包含:目标、方法和步骤。

  比如我们的目标是考入一所不错的高中。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去分析想要考上它需要战胜多少人,需要自己在班级、学校里处于怎样的排名——可以结合往年的数据,这些东西孩子的老师那里都有。

  看看我们的差距有多大,如果发现就目前情况来看没差距,那么这个目标就要提高一下了——比如提高到重点高中,比如可以开始考虑做哪些事情提前为高中做准备等等。

  上面这件事情不难做,但是一定要做!

  这是为了让孩子从思想认识上清楚自己到底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竞争形势,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主力就是他自己。

  完事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将要开始的各种科目做一些分析和规划。

  比如在某一课上有些薄弱,那么就要分配好一定的时间有计划性去复习,甚至是补习。

  比如对于新课如何做好预习,如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方面可以具体一些,把预习的内容列出来,要求掌握的程度提出来,课堂学习如何学,课后的作业和补充学习如何做,以及需要做哪些补充等等。

  最后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去分配这些事情。可以是一周的,也可以是一个月的,总之要合理要保证能够完成,而不是仅仅是“好看”。

  学会刷题

  很多人在谈学习方法的时候都会提出来反对“题海战术”。

  但是更多的人却只是能够说出这样做的坏处,而忽视了这样做本身其实也有一定好处的。

  我们在学习上不应该因为某种方式存在不足就直接放弃,而是应该去利用那些好的一面,然后过程中尽量避免那些不好的一面。

  就比如说刷题这事儿,“理解”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理解这件事情不是说对这那些字、公式什么反复看就能够理解了。

  通常,“理解”是一定要结合“练”才行的——把一个定理、性质彻底理解,考得不是能够背到一字不差的默写出来,而是需要在不断练习中去体会、分析它们的多种应用,进而达到能够在各种即便是“隐藏”起来题目设计中也能够快速发现问题所在。

  而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只是关注了“做”和“不做”的本身,却忽略了这个做的过程中的思考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只不过时间宝贵,我们更希望的是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事倍功半”地去浪费掉。

  所以,题一定要刷,但是要刷有质量的题,除了老师提供的、要求的之外,如果分析自己还需要一份的话,那么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再补充一套教辅。而这套教辅尽量要比自己现有水平更难一些才行。

  但是切记不是越难越好,比如提高数学成绩非常要去搞竞赛难度的,那就没意义了,性价比太差!也就是说,当你在做一本教辅的时候发现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难的时候,这套书就不适合自己了。

  多做总结

  想要更好地“理解”,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刚上初中的学生、学生家长应该都发现了老师在教课的时候会把一些“技巧”、“格式”、“套路”交给学生。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语文的阅读理解。

  针对不同体裁的阅读理解,针对不同问答方式等等都有完整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东西其实跟理科的定理、性质什么的很像——记住、背过并不难,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在使用的时候就不会了!

  因此,我这里说的“总结”绝对不是去总结“知识点”,而是要在实践中去总结。

  比如理科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做、做错的题目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不要只是改对了就行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会了”不过就是“听”没明白了老师讲的,但是并不是自己真的理解、掌握了,而是一种惯性的思维使得自己能够解决这种问题了而已。可是当问题再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可能又不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对于一些错误总是反复的犯,其实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解的不够。

  同样的, 比如阅读理解这类题目也是一样的,不是说改对答案就能动了,其实下一篇再做可能还是错。

  因此,正确的总结方式就是要结合已知的各种信息和错题的本身进行分析,而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去思考同样的问题还可能怎么考察以及过去自己遇到过哪些同类的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尤其是初期,因为自己手头上除了这些“知识点”之外,错题整理并不够甚至没有,所以初期整理需要一定的耐心。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现我们能够把很多的内容都串了起来。

  有了这些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资料,那么无论是否遇到问题,都去反复看看,那么也必然会“温故知新”。

  总之,学习上其实方法说到底都是有迹可循的,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了方法却不肯去做,这里面很多时候是静不下心、耐不下心的问题导致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夯实扎实了,把所学内容理解透彻了,不要依赖记忆和海量刷题,多做总结归纳,后面自然就会效率提升了。不要寄希望什么突然“开窍”,这种事情是有的,但是前提是得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行,否则“窍”倒是开了,打开一看里面没啥东西,你说能有什么用呢?

上一篇:山东有世界最大的山体石雕,比乐山大佛还大三倍,游客争相来祈福
下一篇:帝国理工学院读博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