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校长只有一项职责,那应该是“达成共识”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一位校长,可能并不是学校里最会上课的那个人,甚至不一定是口才最好的那个人,但他一定是带领大家达成共识能力最强的那个人。

  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过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身为校长,我想把这句话后面再加半句:“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也是学校矛盾冲突、分歧的来源”。

  在如今这个多元社会里,家长和学校能达成共识吗?要不要参加奥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家长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家长是教育专家吗?他们对教师有评估的权力吗?……

  不只是家校间的矛盾,校长的理念、哲学真的能跟教职员工达成一致吗?能跟主管部门达成一致吗?民办学校校长,能跟投资人达成一致吗?

  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一个校长唯独在这件事情上是不可替代的。他能否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让全校形成某种共识?并把这种共识跟投资人达成一致,跟教学员工达成一致,跟家长和学生达成一致,非常非常难。

  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关乎学校发展底层逻辑而非细枝末节的那些观念。我们达成怎样的共识,就会塑造一所学校成为什么样子。

  在我们学校,这样的共识至少包含五个方面。

  共识一

  商业的本质是迎合

  教育的本质是改变我们生活在商业社会里,教育和商业有区别吗?我们习惯了商业,习惯了叫外卖,习惯了每个人对我们露出笑脸。教育也是如此吗?如果商业的本质是“迎合”,那教育的本质就是“改变”。“迎合”是让你舒服,让你享受生活的舒适;而“改变”是让你走出舒适区,多数时候让你不舒服。

  三更半夜你想吃宵夜了,马上可以点外卖。这个时候商家不会说,这么晚了吃外卖对身体不好……商家不会去改变你,只会说“好的”。无论你想加辣、加盐,回复永远都会是“好的”。

  但是在学校里,校长、教师能这样做吗?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就意味着你不可能在每一个当下都让学生高兴,让家长高兴。

  学校都说“要以学生为中心”,请问是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是以学生当下的感受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好恶为中心?都不是,学校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这是第一个共识,如果这个共识达不成,家校矛盾会爆发,教师会去迎合你的学生。

  

  共识二

  学校的五官很重要,三观更重要

  如果将一所学校看做一个人,他当然就有五官。一所学校的五官非常重要,但是学校的三观更重要。

  什么是一所学校的五官?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课程打造、校服、升学成绩、获奖情况等,这些都是学校的五官,非常重要。

  如今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教育也如此,我们不要忽视它。但是,五官里的这些东西会趋同,而且它们有些并不是校长领导力的体现。这一任校长,可能只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或者前人栽树后人纳凉而已。

  学校与学校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师资的区别,不是生源的区别,不是资金的区别,而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区别,以及将教育理念执行落地的机制的区别。

  那什么是一所学校的三观?——如何看待教育这件事,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学校。它包括但不限于一所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育人目标、教育理念等等。

  这些东西看似务虚,却也务实。解决眼前的问题,肯定得“实”,奖金、激励、惩罚等等。解决长远的问题、本质的问题,靠的正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愿景,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组织?价值观,是你的方法论、原则,帮助你正确应对冲突、分歧、取舍。

  所以,打造一所真正的好学校,需要在学校身上打上校长的烙印,把校长的某些人格特质变成学校的人格特质。这样,一所学校才有自己的人格。

  

  共识三

  不是追求有效的教学

  而是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个共识,我们说说教学。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回避教学。关于教学,要跟教师达成的共识是有效性。教学方面,要追求极致的“有效性”。

  像民办学校、国际化学校,一定要追求极致的教学“有效性”。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必须出牛津、剑桥,否则学校素质教育做得再好,作为校长我都不敢理直气壮说出去。

  教学“有效性”追求极致,在这个方面AI将是我们最好的助手,同时可能是我们的对手。教师的职责功能,最容易被AI取代的部分,就是教学。没有哪个老师,可以比AI更能布置出适合学生的作业。坦白说,今天学校里我们的教师每天布置给学生的每一科作业里面,有一半以上是被浪费掉的。学业好的学生不用做这么多作业,学业不那么好的学生,做不了这么多作业。

  但AI可以推出匹配学生的个性化作业。比如语言教学领域,我们只能说某个学生的语感不好、语法不行。AI却可以告诉学生,它发现在定语从句中,当学生以某个词作先行词时语法有问题,于是就给学生布置了这一类型的题,巩固训练。如果教师只能做好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的教学,那么注定会被AI打败。

  

  关于这一个共识,我还想做一点阐释。不是追求有效的教学,而是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不等于有效的教学。

  有教师说我的教学当然有效,但有效不等于“有效性”。“有效性”不是回答是否有效的问题,而是关于投入多少资源。

  校长一定要有点经济学思维,比如考虑机会成本,而不是成本。评价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高不高,意思是,会不会让学生付出极高的机会成本?如果换成另一位教师教这个班,同样40分钟学生是否可以收获更多?如果是五年后的教师来上课,40分钟里学生是否可以收获更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意味着教师当下让学生付出了更高的机会成本,这就是一种失败。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聚焦这一点。

  我们学校内部推行着一道公式(见下文),说教学“有效性”要追求两个东西:效果、效率。公式中,以投入作分母,产出做分子。关键是投入,这个里面包括了学生的时间。

  

  高有效性的教学,意味着“教师能不能让学生周末少做1小时作业”;高有效性,意味着“教师能不能在40分钟内解决战斗”。这才是跟有效性相关的东西。

  所以,要提升一所学校的教学有效性,唯一能做的事是全流程优化。在提升教学有效性方面,其实国内已经做到极致了。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帮助我们,我们要去拥抱这样的科技与技术。

  目前,我们学校正在把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流程分解,当每一个环节都提升之后,全流程优化的结果就是几何数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只停留在教书这事上的教师,最容易被替代。

  共识四

  “育”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在未来会逐渐趋同,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让一所学校和其他学校区分开来的,越来越体现在“育”上面。

  “育”曾经最不被大家所重视,因为它是长期的,它是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它不是今天付出资源,明天就可以收获很多。于是,所有的指挥棒指挥着所有校长把资源投入到立刻就能见效的东西里面。

  每所学校都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实践过程中,一所学校有1000个学生,其中200个负责“德”,200个负责“智”,200个负责“美”……他们是分别实现的。

  “育”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育”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一定要做“育”这件事?这里再借用一点经济学常识:边际成本和边际效应。一开始投入资源会有很大产出,但到一定程度,边际效应就开始递减。当所有教学手段用到极致,再继续使用同样的手段,提不起教学成绩,更实现不了教育梦想。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育”这件事上面做文章的原因。

  

  共识五

  教育者将面临机器智化和

  人类“反智”化双重挑战

  当前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教育环境:机器会越来越智能化,而人类却有“反智”的倾向和趋势。这样的双重挑战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关于“机器人”的定义,我们小时候想象的是机器猫、阿童木那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像人一样做事情。

  现在的“机器人”定义变了,它指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是被我们培养出来的工具化的人,是被我们培养出来的纯应试化的人,没有创造力的人。他们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批判思维,没有创造力。这就是“机器人”最新的定义。

  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出现大量“反智”的行为。人类为什么会出现“反智”倾向?因为信息爆炸后,获取信息太容易,太多人误以为信息就是知识,可以简单地通过搜索就能获取。于是,我们不再尊重有知识的人。

  除了“反智”的行为,还有“反权威”甚至嘲笑权威的行为,并认为这是自我解放。我们开始从各个角度让学生和家长去评价教师,当这一步迈出的时候有它的好处,但目前已经在瓦解教师们最后的尊严,也让人们不再尊重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还有“构建主义”,构建主义的观点是“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学习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让他们生长发展”。这个观点本身没错,但它并不代表教育的真相,至少不能代表全部真相。难道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在参与全程吗?

  这些都在帮助社会形成“反智”的趋势,我们应该让家长、教师知道,这个趋势或许是不对的。未来的关键,还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思维、独立人格和领导力上,这是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特质。

  

  这五个共识,都是关乎教育底层的,能左右我们决策的,可能会导致很多冲突和矛盾的内容。那么,如果以结构化的方式来看,我们究竟要达成哪些方面的共识?

  目标:我们要跟学校的教育相关者,就教育的目标、办学的目标达成一致。标准:检验目标的标准要达成一致。困难:针对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处境要达成一致。路径:选择的路径要达成一致。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作为一个组织,在当下我只能选择一条道路,这是战略问题。方法论:方法论要达成一致。价值观:如何实现使命,如何成全愿景,要就价值观达成一致。

  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的时代,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每天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如果说校长只有一项职责,那就是“达成共识”。如果校长只需要一种能力,那就是达成共识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才是让校长领导力高低立现的首要维度。

  来源 | 文章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年会主题演讲内容整理

  责编 | 张磊

  美编 | 吕哲

  执行主编 | 安迪

  投稿邮箱 | 2594889720@qq.com

上一篇:换装授旗新契机 廉政教育强根基
下一篇:【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送法进校园 护航助成长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