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十周年|开放:“更高水平”的深意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2013年9月试验区种下“制度型开放”的种子,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率先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加快建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系统推进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浇灌下,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负面清单越来越短,投资经营便利开放透明

  2013年,试验区制定出台了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特别管理措施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至目前的27项,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来,试验区在制造、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增值电信、检测认证、信用评级等60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累计实到外资近600亿美元,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开放枢纽门户。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正式写入《外商投资法》,实现了中国外资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并推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向金融服务、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领域拓展。

  在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看来,为应对国际重大规制挑战而诞生的上海自贸试验区,10年来最可圈可点的成就之一就是推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指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管理措施。我国在国民经济分类1069项中,仅挑选出190项禁止或限制,由此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改革只有前行,没有退步。往后10年的7次缩减,更是开世界先例。”

  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提高了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至2022年底,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的2.35倍,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4285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1862.98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585.68亿美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1.12倍、2.43倍、2.2倍。

  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货物贸易领域,从保税区域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系统集成创新和集约高效的口岸服务功能,形成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贸易便利化创新成果,实现了货物贸易制度创新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保税区域首创一线“先进区、后报关”、区间“自行运输”、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出入境生物材料制品风险管理制度”“动植物检疫管理创新”等创新制度,推行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推动确立以便利化为核心的通关监管制度,提升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海关总署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监管办法》,系统性重塑海关监管作业流程,在申报模式、贸易管制、区内管理、统计制度、信息化管理和协同管理六方面大力开展改革创新。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全球数据处理量最大的地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企业数超过60万家,处理全国1/4贸易量和上海每年4000万个集装箱吞吐量。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特殊物品进口贸易制度创新,为生物医药等前沿性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贸易制度供给。上海海关在自贸试验区率先推动了出入境特殊物品产品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提升了政策可预见性、监管透明度和通关效率。2020年,上海海关和浦东新区政府积极推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在张江科学城启动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试点,共同推出生物医药企业“白名单”制度,探索形成以信用、分类、风险、动态为核心的更加高效的联合监管模式,目前纳入上海市联合监管机制的“白名单”企业数量已增至13家。上海海关所属保税区海关关长杨玉宇介绍:“上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申请进口的一批研发用物品,重量不足1克,在”白名单“制度保障下,这批物品进口无须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以最快速度完成进境通关,不误研发进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业务的企业,消除了以往将再制造产品认定为旧件、导致部分列入《禁止进口的旧机电产品目录》的再制造产品无法实现进口的政策障碍,促进“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跨境资金进出自由,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

  2014年,中国人民上海总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创新设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通过分账核算方式,首创“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实现和境外账户以及自由贸易账户之间资金自由划转、账户内资金自由兑换。同时,创新外债管理方式,探索构建跨境动的风险宏观审慎管理新模式,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自主进行境外融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金融改革的重要基础设施,运行以来账户功能、主体资格范围持续拓展,在服务实体经济、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与风险防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先后向海南、广东、深圳、天津等地复制推广。

  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联动,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陆续推出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再“国际板”等面向国际的重要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原油期货、20号胶期货、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原油期权和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等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占全国国际化品种的一半以上。强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上海交易所推出“沪港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沪伦通”“债券通”,服务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金融交易要素市场为载体推进金融开放,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开放的重要特色。

  此外,从2018年3月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商品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上市,到2021年6月我国首批以人民币计价并对境外投资者全面开放的期权品种原油期权上市,推动我国原油市场形成了现货、期货和期权三位一体的市场格局,更好满足了企业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上海油”“上海金”“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基准,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新一轮金融业开放承载地,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国家新一轮金融业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落地。在外资控股合资公司方面,2020年9月,全国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于临港新片区获批开业。截至2022年底,全国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均集聚上海,全国第一批外商独资公募共3家(、和路博迈)全部落户浦东新区,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公司获准完成股权变更。此前,多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也首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包括全国首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申港证券、全国首家专业再经纪公司——江泰再经纪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合资信用保险销售公司——裕利安怡保险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金融开放“陆”先知。由于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成果绝大多数落地在,在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庆看来,他们的工作这就如同“摘桃子”——为了“设立”服务。自贸区扩区以来,管理局按照负面清单模式落地各类金融项目150多家,包括外资、外资保险公司、外资券商等。最近更是连续获批4家外商投资公募基金,另外还有一家通过中资股权退出,外资增资实现百分百控股。

  摘了桃子以后怎么干?梁庆很坚定,我们要“撒种子”!“如果说摘桃子的活主要是为了”设立“服务,那么现在我们的工作从设立服务开始延展到为了企业‘展业’服务,”梁庆说,“在企业展业的过程中,我们主动向前一步,了解企业的一些诉求,把这些诉求转化为下一轮我们高水平开放的,这也是我们目前工作转型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尝试。”

上一篇:英国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排名
下一篇:中科大拟撤销英语等专业,不必过分解读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