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6-16
手机版

  本案例已经过本人及其家属同意公开

  13岁初一男生,来自湖南。

  孩子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动力不强、人际关系紧张。初一入学时在班上没有交到太多朋友,后来与同学关系变得紧张,觉得班上同学都不喜欢他,学习意愿因此下降。休学返校后仍然不适应,排斥班级和同学,一段时间后不去上学。

  2.环境适应能力和受挫应对能力较弱。独立能力不足,升上初中后,学习压力变大,无法承受压力时会回到家庭、依赖家人。来到新的班级后,每当Q同学与同学起争执时,Q同学都认为是他人的问题。

  3.家庭关系疏远。Q同学在一个二胎家庭,当妹妹出生后,父母都比较宠爱妹妹,无意间忽视了Q同学。

  4.沉迷游戏、昼夜颠倒。初一时因为沉迷游戏休学,每天大部分时间待在房间里玩游戏,因而经常和父母发生剧烈冲突,责骂父母。

  5.情绪不稳定。情绪过于激动时,会乱砸东西,有时会莫名其妙肚痛。

  

  原因分析

  矛盾型人际关系模式、依赖且退缩的人格特征、独立自主意识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

  a.矛盾型依恋模式。渴望他人关注,情感需求强烈,为了吸引关注,行为表现有表演和夸大的倾向。但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他人不信任,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内心时刻在担心被抛弃,为了保护自己会拒绝、回避人际活动。

  b.归属感不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良好,家庭氛围比较和谐,但母亲由于要照顾年幼的妹妹,父亲平时工作较多,父母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加上在家里和父母冲突,导致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家人接纳;在学校里因为人际关系差、负面感受强烈,对学校有强烈的不适应感。学生在归属感不足,社会支持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和游戏里。

  调整过程

  心理疏导,纠正错误认知,改变固有思维模式。

  一对一心理咨询确定整体咨询目标为重建亲子关系、调整人际关系。在稳定的信任的咨访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情绪理论(ABC)等帮助调整不合理认知和信念,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建对学习的兴趣,尊重父母,合理看待人际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与家庭治疗,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如何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并学会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学会信任别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团体活动过程中,认识什么是情绪,如何合理表达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产生的负性情绪。

  学习能力提升,掌握学习方法。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逐步提升该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费曼学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领悟能力,根据耶克森-多德森定律合理安排跟任务难度,激发学习动机。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学习信念认知,增加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通过行为训练,解决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行为训练采取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相互帮助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兴趣爱好培养

  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后期反馈

  学习状态好转,对学习不再排斥,且能够独立自主学习;手机依赖已经摆脱,作息调整回正常水平;回到原来学校后,能够主动结交朋友,逐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孩子明白父母也是非常关心自己、爱自己的,能够和父母、同龄人保持良好的距离,对“被抛弃”的恐惧感降低。

  能够踏出自己的舒适区,适应环境能力良好,有一定的独自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如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同学帮助。

  举报/反馈

上一篇:蔗糖 | 57-50-1 | 瑞威尔生物科技
下一篇:21所“理工大学”排名有误?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