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得语文者得天下,如何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2-10
手机版

  

  壹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还提到“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让学生增长知识见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则是通过语文学科。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材的改革,高考语文难度和广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语文”时代的到来,甚至有人提出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论调。

  就连北大孔庆东教授也说:

  “语文不仅关乎高考成败,而且关乎安身立命。语文不是跟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并列的一个学科,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

  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就是你这个人,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也就是说,语文是一切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其他科目也就容易了,如果语文学不好,其他科目肯定也不会学好。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大语文”大在何处?要求高中生具备哪些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素养差的学生该如何培养?在升学规划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通过什么手段实现……

  为此,壹教育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北京语文特级教师、中学其他综艺升学规划中心主任郝全智,就以上家长关心的问题做出专业解答。

  

  北京语文特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

  中学升学规划中心主任

  郝全智

  关于语文学科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

  “大语文”大在何处?

  我认为,“大语文”之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应用范围大,语文学科外延和生活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语文。

  第二,学习方式变化大,以前学一篇文章,主要是字词句篇,会写-理解-背诵即可;现在是项目化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

  例如,高中教材必背的三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放在一起教学,同样是描写六国和秦朝兴衰,但三位作者生活的环境不同,观点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而他们各不相同的背后又有着同一个思想源泉——儒家的仁政,这就是多文本阅读思辨。

  这种项目群的学习方式,还可以设置辩论活动、写议论文等,这样学生的“大语文”思维、综合素养就建立起来了。

  第三,考察难度大,新课改后的语文题型对应4点语文核心素养,是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具备

  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具备4点语文核心素养:

  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主,同时,也重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文学习体验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融为一体,很难拆分。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通俗来讲,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听说,会跟人沟通、会流利表达;读写,会读各种文章、能赏析,还要会输出、会写作。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比如,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逻辑梳理、判断分析、概括总结。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要会诵读、会赏析,能够引发情感上的波澜和共鸣。你吟诵的节奏,就是和作者共鸣的节奏;你能感受到韵律的优美,就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理解,你得知道它在表达什么,才能产生认同。

  为什么你身在他乡想家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抬头看看月亮?

  因为你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会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会想起“月是故乡明”,这些诗词蕴含的情感能唤起中国人独有的思乡情结。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其实,以上4点语文核心素养也为小学家长提供了培养方向。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好小学语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是给孩子更丰富的生活实践。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去旅游、做户外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这些社会实践,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脉搏,丰富情感体验。

  还可以安排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家长有事的时候,学会照顾其他家庭成员,人间烟火气,是语文学习的生动补充。

  二是让孩子多阅读和写作。

  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亲子共读开始,让孩子爱上读书,学会从书中了解这个世界。

  另外,家长要督促孩子从小学低段开始进行小练笔。以日记的形式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文字表达水平。

  语文核心素养差的学生要怎么培养?

  现在针对小学写作提升,有一款“网红写作课”——五感法写作文,这种写作课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我认为,所谓的五感法也好,其他什么口诀也好,都是模式化、流程化的方法,能让学生先“上路”,完成写作的初级要求。

  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其写作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的。可能3、4年级的学生,用这些口诀能写出一篇二三百字的作文。

  但到了5、6年级,会要求学生写人要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写景要用到比喻拟人,还要学会抒情。

  如果学生不读名著、不积累古诗词,脑子里没东西,全靠“投机取巧”记口诀是不行的。

  所以,小学阶段,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学生读不进去,可以先看一些带插画的书,或者是童话、短篇小说、科普之类的书。

  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再慢慢过渡到篇幅较长的书,学校推荐和课标要求必读的经典名著,直到ta能够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量大了,词汇量就大了,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会跟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关于升学规划方向

  老师家长的视野

  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优秀学生身上的共性,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气质,一种骨子里的自信。

  无论当时学业成绩好坏,他们都在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虽然目前我的状态不是很理想,但是将来我一定行!”

  这种自信的幼芽是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一点点去培植的。

  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会格外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不单单是教给他们语文知识这么简单。

  我努力带给他们更多思想上的冲击,通过教材之外的丰富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

  现在在北京,我每年都会参加不少这些老毕业生的聚会,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这点——

  虽然课本上的知识都忘记了,但老师所讲过的时事热点、名著片段、名人传记……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比如,亚洲大专辩论会的故事、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的艰难历程……

  这些学生身上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就是书卷气和人文情怀。

  因为我非常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经常给他们读一些作家的新作,比如余秋雨在《收获》杂志上刊载出来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周国平的《妞妞》等等。

  他们都特享受师生共读共鸣的时刻,思想的濡染和冲击就在这样的美妙时刻完成了。

  我教过的理科生,他们也喜欢读书,有书卷气。他们自己也说,就是写一些工作总结、工作体会,也会比别人多一份情怀。

  而且,这些孩子很早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想法。因为我会给他们讲一些外面的世界,让他们迈出教材,体会未来世界。

  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候,我会和学生们聊互联网的发展。

  当时分享的《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关于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报道,就对当时的孩子们影响非常大。

  我有一个学生,是很早成功的IT创业者。他说当时的职业定位,就是从我们的课上分享开始生根的。

  所以,我要给家长们提个醒:给孩子合适的定位很重要,不要一厢情愿、盲目攀比。不然会给孩子错误的定位。

  比如,非要让孩子上某某大学。目标定位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跳一跳够得到,才是好的定位。否则,就会一次次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有个理论叫”最近发展区“,就是说在孩子现有水平上,给孩子设定一个即将达到的水平,这就是最适合孩子的目标定位。

  如果家长能够从孩子的闪光点中去定义优秀,为其树立适合孩子的独有的成长方向,那孩子将来一定是其所在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必定前途无量。

  让学生“走出”课堂

  实现与世界的多维度连接

  “大中共育”就是打造“学习共同体”,大学和高中一起共育时代新人。

  即学校要打开办学的思路,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去“攀高枝”,借助高端资源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学生们也要勇于实践,迈出教室和校门,充分利用学校的引荐,去到教授身边一起搞科研做实验。

  “大中共育”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孩子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走出”课堂。

  比如,我们学校大力提倡的学术课堂、文献课堂、科研课题……

  我们和大学开展的科研课题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些丰富的科研项目,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学校教育如同有机生命体,破解作茧自缚式的发展困境和学生成长难题,必须从打开封闭系统开始。

  专家、教师、家长共同为学生打开山口,通过山谷课程建设、山谷课堂变革、生涯指导、创新教育,通过“课内课后一体化”教育的实施,构建学生和世界的多维度连接。

  壹教育

  通过郝全智老师的分享,希望家长朋友们意识到,语文学科素养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莫过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才能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合适定位。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凭学生单方面的阅读积累还不够,学校要借助高端资源,为学生创建“走出”课堂,与广阔世界多维度连接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其深度体验之后,再去对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进行定位,就会更加客观、合适,就会成为其擅长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点个【在看】: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上一篇:北京课改新课表亮相 高中艺术课时增加一倍
下一篇:受就业压力影响 甘肃大学毕业生“回炉”技校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