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著名作弊事件:曹刿论战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2-09
手机版

  

  管仲的套路

  看了上期的文章《千古奇恋之管鲍:爱他,就无条件相信他!》,有朋友私下问,鲍叔牙出身比管仲好,家境比管仲好,还甘心情愿对管仲无限付出、无条件支持,难道,鲍叔牙被管仲套路了?

  哈哈,脑洞真大。

  我更愿意相信,是鲍叔牙有一双慧眼,能从千万又穷又命背的人中,识别出唯管仲有大志向和真本事——这是什么神仙超能力,我也想要,我要用它预测中奖数字!

  结果是,鲍叔牙没看走眼,管仲没有让他失望。

  

  国富民强的终极手段是“种地”

  在鲍叔牙的力荐之下,齐桓公拜管仲为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国内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管着点儿。

  别说,这个管仲,还真是当总理的料,上位后一改先前的倒霉劲儿,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让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

  管仲做了什么呢?

  说出来有点震惊,大家扶好眼镜,答案就是:

  管仲让大家好好“种地”!

  可能跟管仲自幼贫困有关,管仲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坚称种好地才是正道,朴素的想法包含着先进的“唯物主义”:

  如果肚子都吃不饱,其他就都是瞎扯。在春秋那个时代,能种好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要高效种地,需要铸造耕种工具,于是铁器等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种好了地,就能收很多“农业税”,帮国家积累更多财富。

  哦对了,为了更好地收“农业税”,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地块好坏确定收税的多少,此政策一出,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它既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那,住在海边没田地的人,咋办呢?管仲提出,发展渔盐商业。

  就这样,种好了地,也搞活了经济,齐国收获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粮食和财富,大家吃饱穿暖了,国民素质也高了,身处春秋乱世的齐国,空前强大,被周围国家羡慕到眼红。

  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却“不以兵车”。

  其他国家拼了命地打打杀杀,最后却输给管仲的种地政策,你说气不气人?

  

  为什么要拿鸡蛋碰石头?

  在眼红齐国的众多国家之中,有一个国家最先坐不住了,它就是齐国的邻居,鲁国。

  鲁国当政的鲁庄公,是矛盾的挑起者。怎么回事呢?咱得从齐桓公还没即位时说起——

  当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篡位,后来公孙无知又被人袭杀,齐国堪当王位候选人的,只剩下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但这两位公子,都不在齐国,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

  当初他们逃亡国外,是怕被公孙无知杀害。

  所以,公孙无知一死,局势就变了。两位公子,立马从“逃亡异国求放过”,转变为“赛跑回国争宝座”,王位空着,谁先回去谁即位。

  鲍叔牙护送着公子小白先回到齐国,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

  管仲护送着公子纠,晚了一步,一切都晚了。在齐桓公的要求之下,公子纠被鲁国杀死,管仲被鲁国羁押。

  鲁国没有杀管仲,还在犹豫,管仲这个人,要么留下为我所用,要么杀了也不给别国用。

  鲍叔牙是管仲的铁哥儿们,他不能让管仲死了,不仅如此,他还要帮管仲“名显天下”。

  他想了个招儿,传话给鲁国,劳烦将管仲送至齐国,齐桓公要亲手杀了管仲。

  等把管仲弄到齐国后,鲍叔牙马上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

  就这样,阶下囚管仲,摇身一变,成了齐国宰相。

  鲁庄公得知此事,根本受不了,不顾两国实力悬殊,执意要挫挫齐国的锐气,他想把管仲捉回来,活的死的都行。

  明知鲁国发兵打齐国,是鸡蛋碰石头,鲁庄公还是屡败屡战不依不饶。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变态?更变态的是,有一次,鲁庄公竟然还赢了。

  

  半路杀出个……曹刿论战!

  曹刿跟程咬金,有一个巨大而醒目的共同点——两个人都是半路杀出来的。

  同学们认识曹刿,可能是因为初中语文书里,那篇建议背诵的古文《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就是这篇!全文算上标点符号,总共318个字。

  小时候背古文,简直头疼死了,但这篇古文,却异常友好,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时间线特别清晰,内容以问答为主,真的超好背!我花了整整十分钟,就把它背完了。

  背完《曹刿论战》,得琢磨琢磨:曹刿是不是真厉害,如果是,他厉害在哪儿?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鲁国被齐国讨伐了。鲁庄公准确迎战的时候,半路跑出个曹刿来,非要觐见。

  乡亲劝曹刿:当官的吃着公粮吃着肉,会谋划国家大事的,你跑去干嘛?

  这时,曹刿祭出他的千古名句:“肉食者鄙,未曾远谋”,翻译过来就是,当官吃肉的那些人,目光短浅,没有什么深谋远虑。

  

  曹刿这句话说出来,太解恨了,简直就是没本事却爱咋呼的人的座右铭。我反复诵读。

  可越读越奇怪,感觉不对呀!多少人,凭本事、凭才学、凭知识改变命运当上了官,结果被曹刿一句话就否定完了,大家还要不要上进,要不要“学而优则仕”了?

  接下来是曹刿和鲁庄公的面谈。

  曹刿问:您拿啥去打这一仗? 鲁庄公脑筋一转,答道:锦衣玉食,电影盒子我不敢独享。祭祀活动,我从不作假。

  这两个答案,都没能让曹刿满意。

  于是,鲁庄公决定将排比句进行到底: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意思是,大大小小的犯罪案件,虽不能一一明查,但一定合理裁决。

  听上去还不错。虽说是抽样明查,但好赖这一项,底层小老百姓是有机会享受到的。

  曹刿终于满意了,说,这才算尽了职责,凭这个,可以打一仗。

  可以看出:曹刿完全就是底层劳苦大众的代表啊,非得鲁庄公说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才行。

  所以,曹刿说这半天,到底战略战术在哪里?

  读了后面“一鼓作气”的故事,会发现:曹刿计策就是没有计策!他的计策就——胡!来!

  都知道,春秋无义战,但直接胡来,就不对了。

  

  齐桓公九合诸侯,离不开尊王攘夷,晋文公位列五霸,“退避三舍”传佳话。机巧行为,不能踩破底线。

  当时,两军对垒,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是基本的打仗规范。我们的曹刿先生呢,根本不按规矩打仗。齐军战鼓敲了一遍又一遍了,曹刿却让鲁国军队按兵不动。齐军敲第三遍鼓准备撤的时候,曹刿突然让鲁国军队狠命击鼓,一鼓作气,杀得齐军措手不及。

  看着是不是很精彩?

  但,《曹刿论战》里的“一鼓作气”,透露出的,不是什么深谋远虑,而更像是考试作弊。

  其实,战斗打响之前,曹刿就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他心里很清楚,这种破坏规则的事,只能搞一次。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

  《左传》的历史和文学价值都非常高,《曹刿论战》是其中的经典篇目。

  但在大名鼎鼎的《左传》中,曹刿总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的“曹刿论战”,可以看做“小市民靠奸诈成名而自喜”。 第二次出场是在“庄公如齐观社”,可以看作曹刿的自我打脸:他努力劝说鲁庄公,要守规矩,不要去齐国参加不合规矩的社稷活动,但没劝成功,鲁庄公最后还是去了……

  写在最后:

  曹刿论战中的“战”,指“长勺之战”,是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打的一仗。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至少知道了:世界之大,连曹刿这样不遵守打仗基本规范的人都有。

  但,“作弊”得来的胜利,是暂时的。要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国富民强,还得安心“种地”,当然,你明白的,我说的不仅仅是种地,而是,专心又努力地,把各项能力都提升起来。

  真正的强大,不是无休止地“秀肌肉”,而是不骄不躁不断上进。

  ▍作者:孟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小雯

上一篇:吃喝玩乐游!通通安排~
下一篇:原创国内实力最被低估的985大学,转专业人数不限制,能考上就是赚到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