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访谈|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学斌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2-05
手机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雅玲 韦国峰

  

  位于北京市首钢园区内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突出中国元素,彰显文化自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学斌。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为何如此重要?

  王学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既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其次,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根植于心的红色基因,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们党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是根本所在;革命文化是红色基因,流淌于每个中国人的体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展现当代中国人面貌的精神标识。这三者融为一体,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所具有的特质?

  王学斌:第一,文化自信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底气和神韵所在,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第二,文化自信受惠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如同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则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文化自信立足于文明大国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明关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乡愁,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重视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第四,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觉的继承与推进。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文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能干什么,这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之间是辩证的、共生共在的关系,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总之,文化自信具有传统文化的厚度、历史的广度、文明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所以才能成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记者:如何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王学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是各领域的全面复兴,一定是一个拥有着高度文明品质和品格的复兴。文化建设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前赴后继,在实现文化强国、文明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协力前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实现这一目标,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第一,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就文化谈文化,应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助推器”、政治文明“导航灯”、社会和谐“黏合剂”的作用。第二,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进行文化建设,要兼顾好眼前与未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文化虽望之无形,但无处不在,文化建设要将文化落在实处,让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落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等五点希望。对此如何理解?

  王学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继续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文艺工作者确立了立业立德的标准与格局,我们需要从整体把握和理解。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弘扬正道,秉持德艺双馨的宗旨,方能不被浮华喧嚣所惑;只有坚守人民立场,置人民于心中最高处,方能书写出情真意切的史诗;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紧追时代的真实轨迹,方能创造出博采众长的精品佳作;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时刻拥有开阔包容的世界视野,方能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总的来说,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无比强劲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南京哪些孩子适合冲外?
下一篇:东北电力大学—建国首创电力院校,2023很值得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