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名校化 一场悲歌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念念有余】

  公立学校基于财政转移而建立,应该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少数人服务。

  余胜良

  谈起谁谁的孩子被某个知名初中录取,深圳人惊叹羡慕的语气和神情就像上世纪90年代谁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一样。

  这孩子可真让父母省心啊,捡了个宝疙瘩。被知名初中录取,这是个生死大考,意味着一只脚已大概率进入名校大门。

  经过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减负,我们将高考的惨烈,提前6年上演了。决战之所以提前6年,是因为谁都不想输,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竞争从小学就开始了,初中、高中都不能怠慢。

  因为只有一个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深圳四大传统知名高中被称为深圳四大,招生人数只有考生人数的不到5%。进了四大,9成都能进入重点录取线。四大录取比例只有不到5%,比考一本高校竞争激烈3倍。

  深圳的入校竞争太惨烈了。深圳中小学教育规模已经和北京、上海相同,但本地没什么大学,广东省高考竞争又激烈,大人们自然不敢懈怠,小升初是第一道天堑。孩子全程跑,家长也投入到这个赛道里,跟着跑得不亦乐乎,为了孩子变成全职主妇,深圳有不少英雄母亲。

  人类生而平等又不平等,小学生人就要接受一个残酷事实,那就是智力和情商上的差异,多数孩子要在这场竞争中落败,挣扎无力。在教育资源较集中的区域,长时间的训练和合理的技巧可以弥补智商上的不足,在选拔考试竞赛上占得优势地位。这对农村和家境贫寒者不利。农村的家长没有时间陪跑,也没有资源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丰富简历。

  这场竞争的成本太高了,这是一场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孩子不能安稳过童年,过早投入到竞争,只为了应对更刁钻的考题,家长无不焦虑万分,被动卷入进去。

  基础教育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选拔人才,一个是普及知识。现在看到的都是选拔人才,和选拔人才相比,普及知识更为重要,普及知识就需要有更多好学校,教育资源更均衡分布。

  政府当然早就看到这一点,所以才会这么不遗余力的试图打乱资源集中步骤,比如初中和小学学区划分时,会混搭一个好学校和一个差一点的学校,教师增加流动性,禁止知名初中全市招生考试。地方政府还有一招,就是名校合并那些非知名学校,非知名学校聘请知名校长,以增加名校数量。深圳不少普通小学因为被名校合并,一下身价倍增。

  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增加知名班主任流动,优质资源补足短板学校。如果教育比较均衡,在各个学校机会都差不多,大家就不会这么焦虑。

  还要看到一个趋势:名校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一定会去掐尖,家长们为了求个心安,一定要送孩子去名校。两者的连接,不会因为行政命令而截断。这是考试导向。当然考试本身就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

  不同层次的人才是否需要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分层会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师教学的时候,可以按照同等程度去教育,如果一个班级中学生智商差异太大,那老师很可能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照顾各个阶层学生上面,这自然会浪费一些资源,但还在普及教育阶段,就没必要太早做区分。普及教育,本来就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多样性。公立学校基于财政转移而建立,应该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少数人服务,不应该将最优质资源用在少数学生上,义务教育也不是为了选拔出那一小部分优等生。

  人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名校收割了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那么,“到底是学生厉害,还是学校的教学厉害?”就成了一个问题。我们无法看到名校如果没有最聪明的学生,是否也还会优秀,如果只是因为有了优秀学生,那么上不上名校又有什么关系?

  可惜好多家长不会做这个试验,成本太高了。家长和学生都卷入洪流之中,不得将息。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上一篇: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比美国好,我们还要自欺欺人到什么时候?
下一篇: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进行时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