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式同质化创新之弊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作者:李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基层治理创新至关重要,是关乎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近些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地政府纷纷开展创新实践,涌现出了一些创新模式。其中,也有一些“为竞争而创新”“为创新而创新”等基层治理“伪创新”现象,即创新已然成为一种目的,而非追求公共价值的手段。“伪创新”主要体现为“玩概念”式创新、变换表述玩文字游戏、形式变化胜过内容革新等或是创新陷入“形式主义”“内卷化”等。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基层政府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力和治理能力不尽相同,在有些地方,同级政府的“创新锦标赛”营造了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各地政府、各部门需要升级自身的创新项目和内容才能够赢得上级领导的注意力与资源倾斜。但多元化的竞争往往会带来注意力的失焦,容易导致创新的针对性不强,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境地,使不同地区走入“整齐划一”的创新误区。

  日益多元的目标任务下政府的考核指标增多,意味着考核难度升级,甚至可能远超一些基层政府的能力范围。但为了谋求更好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结果,一些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开始“异化”。有些地区为区别于一般考核而谋求“创新”,更易体现“创先争优”政绩效果,但不愿承担变革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这容易使部分地区的创新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创新实践未能引发实质性的制度变革,转而变成一种表象的趋利迎合,甚至出现“为了创新而创新”等“伪创新”现象。如,一些基层创新项目的开展由于超出自身能力,很多事情无法承接,造成资源、人员、物力跟不上创新进度,创新变成短期行为,难以长期持续下去。也有一些基层部门忽视真问题,玩文字游戏,将原有的工作经验进行概念上的整合,并冠以“创新”之名。这种看似“省事”的“伪创新”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其内在原因是地方政府既想获得创新竞争所带来的实质好处,又想逃避责任,不愿触动利益,其本质是一种以“应付式”的创新心态所进行的“伪创新”投机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创新行动者对于开展创新项目的预期成效期待值过高,在应对创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时,反而出于“拿来主义”的动机,全盘照搬其他地区的创新模式和做法,忽视了创新本身需要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从而造成概念创新、模仿创新和形式创新,显然,这样的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如,同级政府创新扩散过程中易出现创新模式与制度直接套用问题,忽视当地自身发展情况和客观条件,直接导致创新无效,造成资源浪费。还出现了很多“跟风创新”“同质化创新”,如,特色小镇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领导注意力,多个乡镇领导被要求下乡视察、观摩。若相邻地区间无法开展特色竞争,而仅仅停留于打造同质化的创新项目,将会丧失区位优势,创新效果必然不佳。这样,打造了很多景点及设施的特色小镇可能沦为摆设,无法吸引游客前往。这一类同质化创新行为与项目会浪费大量人力、财物且回报并不高。此时,容易出现创新悖论——“越讲求创新,创新越多,效果反而越不好”。

  所以,基层治理创新要关注创新目标导向、公共价值的实现和创新成效的真实评价。须基于地区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避免跟风创新、形式创新等现象,并与周边地区进行区位优势的分析与比较,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势后再开展创新。同时,充分激发群众的创新活力,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创新发展,推动落实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有特色的创新方案、政策措施和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创新竞争。

上一篇:【上海教育新闻网】校园满“新”欢喜!华东理工大学迎来4200余名本科新生
下一篇:温馨故事,拯救不想开学的你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