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制关注”消费者要“勇于拒绝” 北京出台政策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央广网北京9月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移动支付的推广普及,点餐、购物、停车缴费……自助扫码成为很多消费场景的“标配”。同时,部分消费场所设置的关注公众号才能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现象,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近日,为进一步规范北京扫码消费服务经营行为,北京市网信办联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分中心制定的《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正式发布。

  指引规定,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二维码应当与提供会员服务的二维码予以区分,不得强迫或诱导消费者关注经营者公众号;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小程序,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应当以弹窗或其他显著方式,向消费者提示隐私政策;不得频繁弹窗,干扰消费者正常使用;不得为账号注销功能设置捆绑注销、要求消费者提供各种不合理证明等不必要条件;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经营者将消费者个人信息共享至第三方使用前,应当告知消费者并征得消费者同意等。规范扫码消费服务,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按照消费者真实扫码消费体验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先后顺序,整理出六类违规问题: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未通过弹窗等显著方式告知消费者隐私政策,频繁提示注册登录、干扰消费者使用,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未向消费者提供删除个人信息的功能选项。

  多位消费者告诉记者,类似问题在生活中较为普遍。比如:一些火车站提供给旅客休息的桌椅,会提供手机扫码充电服务。旅客第一次扫码充电后,免费给手机充电只有10分钟时间。如果想继续充电,必须不断地关注经营者公众号或观看30秒左右的广告。柳先生就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柳先生说:“出差那天我忘带充电宝,手机就剩了几格电,很着急,就扫了椅子上的二维码,后来发现要不停地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号,才能享受到免费的充电服务。操作起来很麻烦,也很糟心。”

  柳先生认为,这种扫码服务,表面上看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些方便,实质上还是变相的营销手段。也有不少网友在消费投诉平台上反映遭遇过扫码误导消费。网友杨女士表示,她曾使用一款电视软件看港剧时,弹出了扫码界面,付款完成后,发现开通的却只是影视会员,看港剧还要继续开通港剧悦厅会员。

  杨女士说:“在电视页面上扫码,扫之后它说开通的是港剧VIP,但扫以后开的就是影视的VIP,还是看不了港剧的,然后还要再买一次港剧(VIP)。”

  杨女士介绍,她曾向微信客服退第一次扫码的款项,客服却以服务一直在使用为由不给退款。如果是老人在家看网络电视,则更无法分辨哪些是VIP哪些不是。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中国之声表示,扫码消费乱象涉及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维权成本较高。

  陈音江说:“首先很难界定受到的损失到底有多少,可能当时确实是强制要你关注了,但关注了获取了你什么个人信息,你还很难举证。维权的成本相对较高,因为你专门去为了这个事,得去找商家协商,还得向有关部门举报,再来要求赔偿相应的损失,而且损失又不好界定,维权的过程比较复杂。”

  近年来,多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先后发出关于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和倡议,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但扫码消费“强制关注”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居上表示,扫码消费本可以实现双赢,真正实现科技向善,但一些经营者已把科技异化为入侵消费者个人空间的工具。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居上说:“点单的过程加载了宣传和推销的功能,(消费者)反复接收一些不需要的信息,这也干扰了消费者正常的生活。一天当中可能碰到还不止一次这样的事情,仅仅靠消费者个人说我拒绝,当然这是可以的,但是可能效果甚微,因为他也许到第二天在其他的店又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居上表示,北京市相关部门从源头上治理扫码消费乱象,及时规制,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陈音江也表示,此次北京发布扫码消费的案例解析和合规指引,既有案例又有评析,是对经营者的劝诫和督促,也是对消费者的普法和保护。

  陈音江说:“让企业知道合规的边界,也告诉了广大的消费者,这样的问题它是违法违规的,是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是可以依据现有的法律维权的。合规指引确实非常有必要,也具有现实意义。”

  针对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已有所行动。今年6月,中消协公开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并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扫码消费中遇到问题可以怎么做?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律师窦冬辰表示,消费者应当要“勇于拒绝”。

  窦冬辰说:“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比如在餐厅点餐,我们不希望泄露个人信息,可以要求餐厅线下点餐。消费者要勇于拒绝,因为只有拒绝了,商家才会提供其他的选择。如果当时不得不按商家要求关注公众号或者提供与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建议消费者对整个消费过程录屏取证,事后向相关部门反映。日后若个人信息泄露了,也可以成为维权的证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开笔礼、博物馆进校园、开学领农田……花样迎新 创意满满
下一篇:业务规模扩大致成本投入增加 昂立教育上半年大幅转亏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