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广东广州九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解析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金文、篆文的“日”字,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这体现出,甲骨文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是在说明甲骨文和金文、篆文之间的关系,不是说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甲骨文的意义,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C项正确;战争中获得土地和人口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各学派思想的传播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LD项。故选C项。

  3.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结合所学知即识可知,秦始皇在位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方法,是具有长远的眼光设计,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建造阿房宫、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残酷无道的表现,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所以D项符合题意;南宋时期,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民族交融,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5.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朝时,几代皇帝不断分割、削弱相权,强化集体宰相制,这反映了皇权专专制不断加强,C项正确;减轻宰相负担不是材料做法的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实行部门牵制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少一个进士及第耳”体现了宋朝武将地位低下,重视文官的"重文抑武"国策,B项正确;枢密使是宋朝分割宰相权力地枢密院主官,掌管军政,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但题干强调的是作为枢密使的武将地位没有进士出身的文官地位高,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理学是儒学在宋朝发展的表现,宋朝重视科举,重视文官地位与儒学发展无关,而是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重视《耕织图》,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C项正确;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是表象,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说的是清代,排除B项;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有发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8.

  【答案】A

  【解析】依据"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见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主要是指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内容,它使得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因此标志中国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有关,排除B项;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有关,排除C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于1901年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不除旧”是指其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圭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最终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A项正确;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属于其“布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作用, 排除B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0.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国被撕裂说明了中国遭到列强的瓜分,这一现象出现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抢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与瓜分中国无关,排除A、B两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中国的工具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漫画无法体现出这种情形,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题文中"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意在强调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历史功绩, D项正确;ABC项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12.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的命,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的觉醒。故选项A符合题意;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实业不景气就业难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文学教育发达,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A;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C项错误。

  14.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1940年"我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根据神话故事创作的坚定抗战必胜的著名绘画《愚公移山》,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C正确;图片中是劳动人民的形象,没有体现神秘气息, A排除;“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与当时创作背景无关,B排除;《愚公移山》反映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搬运大山的故事,与农耕无关,D排除;故选C。

  15.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③的时间为1956年底,对应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跟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C项正确;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时间线索不符合,排除A项。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排除B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让储户配售认股证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情。有消息称,深圳市政府为了支持深发展发行股票,让党员干部带头买股。”,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股票配售困难,政府让党员干部带头买股带动储户购买,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困难重重。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大锅饭"的弊病被克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配方式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敢闯敢干”的特区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17.

  【答案】A

  【解析】中国海军应邀出访舰艇编队,说明中国海军实力增强,美国海军欢迎到访的中国海军,说明中国海军跨越重洋,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海军敢打敢拼,战绩辉煌,排除B项;鹰击长空,反映的是空军,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海军战略裁军,排除D项。故选A项。

  1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昆明到主要城市间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这体现了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C项正确;题干“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变化”体现不出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大会提升参会者福利待遇,是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公民大会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政议政,故A正确;妇女、外邦人、奴隶不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

  20.

  【答案】A

  【解析】中世纪由于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促进大学的出现。材料中“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说明了中世纪大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世纪大学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大学与商业发展关系,并不是说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大学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1.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反映了对英国国王权力的限制,使国王不能随意征收赋税,不能随意侵犯臣民的权力,故B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国王的权力是受到限制在议会之下的,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排除C;被彻底剥夺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

  22.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西班牙、搜刮黄金、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可知,当时,西班牙是殖民帝国,搜刮黄金、贩卖人口,这体现了殖民活动的残暴性、原始性,D项正确;三角贸易给非洲造成巨大的损失,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23.

  【答案】C

  【解析】由表可以看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说明工业革命加快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 C项正确;停滞不前明显不符合表格信息,也不符史实,排除A项;此表格涉及到两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依据图表可以看出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德国增速快,由此可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德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4.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从1933到1940年,罗斯福进行了美国史无前例的政府主导改革项日,把联邦政府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甚至尝试公有制。......"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强调的是罗斯福进行政府主导、联邦政府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进行规划、支出、干预等,这些都表明罗斯福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和职能,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对政策的调整,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减少联邦政府的财政开支,排除C项。故选D项。

  25.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之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群雄竞起”反映的是一些国家、地区的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反映了世界局势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D项正确;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仍然在全球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没有出现权力真空,排除A、B项;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是全球化的实质,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共3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

  (1) 

  【答案】变化: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到西汉中期实行抑商政策。影响: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促使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西汉中期以后,实行抑商政策,压制了商业发展,但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

  【解析】变化:根据"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西汉中期统治集团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迫使商品经济变态发展”,根据所学,概括得出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到西汉中期实行抑商政策。影响:根据“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及其社会经济环境,促使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得出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促使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根据"迫使商品经济变态发展......沿着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轨道运转",分析得出西汉中期以后,实行抑商政策,压制了商业发展,但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

  (2) 

  【答案】表现: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唐朝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商业都市;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唐朝中前期的坊市分界,到后期的地域上的开放;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条件:国家统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国际政策;唐朝人民具有的开放性的思想意识。

  【解析】表现:根据所学,可从城市的发展;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唐朝后期商业活动地域上的开放;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等总结回答。条件:根据"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为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先决条件"得出国家统一稳定;根据“中央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国际政策"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国际政策;根据“唐朝人民具有的开放性的思想意识"得出唐朝人民具有的开放性的思想意识。

  (3) 

  【答案】特点:在1840年之前的人力耕种的时代清王朝经济国内生产总值领先世界。原因: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人口增长;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等。

  【解析】特点:根据"在人力耕种的时代中清王朝在人力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优势”,概括得出在1840年之前的人力耕种的时代清王朝经济国内生产总值领先世界。原因:根据所学,可以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人口增长;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

  27.

  (1) 

  【答案】政治上:摧毁了封建特权制度,确立了“自由平等民主”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制度;经济上: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加速了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文化上: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观念等。

  【解析】封建时代的欧洲具有政治专制、精神文化上神权至上的特点。资本主义时代,政治上具有民主与法制的特点,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制度。在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工业化。在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促进了思想解放。

  (2) 

  【答案】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杰斐逊。

  【解析】由材料“ unalienable (不可剥夺的)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自由),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可得出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结合所学,《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可见《独立宣言》表达了人民有权建立、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

  (3) 

  【答案】确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基本原则;全面制定了民事活动的法律规定;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

  【解析】由材料"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原则和自由、平等的原则”,可得出确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基本原则;由材料"对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可得出全面制定了民事活动的法律规定;由材料"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可得出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

  28.

  (1) 

  【答案】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解析】根据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加入了反法西斯联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结合所学可知“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 

  【答案】图1: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图2:欧盟的成立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二图1“华沙条约组织”,结合所学可知它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图2欧盟”会徽可知欧盟的成立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 

  【答案】举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等

  【解析】根据材料三中的美国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干涉别国内政,发动局部战争可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等列举。

  (4) 

  【答案】原因:经济全球化。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2点);举例:加入WTO(一带一路等)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四"在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再高的墙也挡不住疫情的传播"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问题:除新冠肺炎疫情之外,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还有可从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方面列举。举例: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活动可从加入WTO、一带一路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上一篇:一周创投回顾|融资总规模超88.42亿元,成都诞生一个独角兽;腾讯投了一家二次元
下一篇:申城记忆 | 街巷纵横,桥梁相望: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