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做好融合文章 守好底蕴谱好新韵

栏目:基础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3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同意将云南省剑川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同意将剑川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剑川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剑川古城 配图

  剑川县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云南共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有3座,分别为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剑川县,成为云南省拥有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州市。历史以来,剑川就以它独特多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魅力,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讲述着自己的文化故事。

  剑川,古称义督(纳西语,意为“南边的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是云南文明之源、“稻麦复种”源头、南诏石窟胜地、古城演变“活化石”、中国木雕之乡、白族文化宝库和滇西革命摇篮。古城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三角地带,自然风光瑰丽奇绝,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民俗风情独特浓郁,文化艺术灿若繁星,素有“文献名邦”之称。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剑川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云南篇章为目标,抓实古旧建筑修复、古城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完成了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的建设任务,拓展了木雕、白曲、石宝山歌会节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涵,更好地延续和传承了剑川古城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也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剑川素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于见证各民族交流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剑川县一方面做实古旧建筑活化利用文章,推出赵藩陈列馆、张伯简纪念馆、周钟岳故居、赵式铭故居等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保护精品项目;将余庆宫与剑川白曲的传承展示相结合,打造剑川白曲技艺传承展示馆;将李瑞棻宅院打造成木雕馆、木雕精品的传承展示和销售平台;将都司宅院利用为中央美院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建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博物馆20家,纳入云南省博物馆群六大片区建设试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拓展剑川木雕、剑川白曲、石宝山歌会节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内涵,成立14个传习所和1个剑川白曲综合传习中心。2022年8月,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建成开馆,这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的方志馆和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方志馆分馆。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古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古城风貌、景区建筑、旅游线路、展陈展示、讲解体验中,树立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城居民公约、文明公约、行业公约等,不断深化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剑川古城是全云南省最早解放的县城,1999年,被确定为“革命老区”,剑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持续、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研究阐释,充分发挥张伯简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用,开展服务式、对话式、体验式教学,不断传承红色精神,筑牢红色信仰之基。

  《批复》要求,云南省、大理州及剑川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相信剑川也将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光环下,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燕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上一篇:形似“巨蛋”,云南省科技馆新馆复工
下一篇:思潮英文 | 加拿大签证办理有哪些是需要知道

最近更新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