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指标监测体系研究及体检分析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原创 总体五所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收录于合集 #项目评优 112个

  ●

  成都都市圈指标监测体系研究及体检分析

  ●主导部所:总体五所(战略所)

  ●合作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项目地点:四川省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都市圈已经成为高质量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成为城镇化下半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引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示范。有序建设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是“十四五”时期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

  都市圈体检评估工作,是对都市圈规划技术方法的延伸和创新,通过构建系统、综合、定制化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形成从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到体检评估、再到问题诊断和应对策略引导的都市圈治理闭环。本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评估对象,开展都市圈发展指数建设与年度评估,作为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工作抓手之一,合理评价都市圈当前整体发展水平和同城化进程,为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诊短板、指方向、控风险。

  图 1 都市圈治理闭环

  二、核心内容与创新

  1、如何监测都市圈在全国发展地位?

  目前都市圈发展评价的研究日渐丰富,并且呈现三大转向:一是由早期关注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的讨论转向关注都市圈发育程度或者竞争力表现的发展水平评价;二是评价数据运用方面由传统统计数据评价转向多源数据融合评价;三是由关注静态总量规模的评价转向动态流数据主导下对协同性的侧重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构建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着眼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立足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将城镇化、高质量、同城化三个板块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细化上,“城镇化基础”板块重点关注都市圈的城镇化程度和服务设施保障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板块重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安全韧性的底线思维;“同城化水平”板块聚焦都市圈重点建设任务和建设领域。三级指标的选取重点突出权威性、科学性和实施性等原则,兼顾选取总量、增量、增速、差异度等不同维度指标,最终形成一个涵盖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95个三级指标的横向比较评价体系。评价对象方面,课题选取在国内发展领先、地位突出的9个头部都市圈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图 2 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评价体系

  评价结果显示,9个都市圈呈现三大发展梯队。上海大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总得分显著高于其他7个都市圈,三个一级指标发展较为均衡,属于全能综合型都市圈;杭州、广州、成都、南京、长株潭等5个都市圈得分较为接近,分差大约在0.5-1分,而且在部分板块具有特色发展优势,属于特色发展型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相对处于发展起势阶段,属于潜力发展型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在9个都市圈中排名第5位,处于中西部领先,并且在同城化水平板块的发展优势更为突出。

  图 3 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综合评价情况

  2、如何评估都市圈内部一体化水平?

  课题构建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进程指数,重点衡量都市圈内各城市对同城化发展相关工作的推进和支撑情况,同时加入时间维度,对都市圈2019-2021三年来建设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逐年监测成都都市圈整体建设进展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视角上,重点聚焦《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在空间、设施、创新、产业、开放、公服、生态、改革等八个领域的关键任务,通过指数构建和应用,评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各市在都市圈建设中的作用与比较优势。

  图 4 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进程指数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结果发现,成都都市圈整体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得分逐年提升。三个一级指标方面,城镇化基础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同城化水平均在2021年得分明显提升,都市圈发展呈现出聚力起势的发展态势。都市圈四市各自得分分析方面,成都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在都市圈中发挥着强引领作用;另外三市得分也逐年提升,其中德阳在三个非中心城市中表现最优。

  3、如何引导和推进都市圈重点工作?

  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课题一方面充分对接落实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将《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到关于经济总量、城镇化率的目标纳入城镇化基础板块直接作为评价考察的指标;另一方面对接都市圈年度工作要点,将八大重点工作领域转化为同城化水平的八个二级指标,并将其中一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从而与规划实施监测、任务分解落实形成更有效衔接。

  指标的选取和考量方面,充分衔接成都都市圈近期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从中提取一部分代表性的考核指标。同时,面向成都都市圈的一些特色化需求,量身打造定制化的特色指标。例如,针对夜经济活力,结合美团夜间门店消费数据设计夜间门店消费指数;针对公园城市评价,设计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针对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依托12306铁路班次数据,设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指数等指标,从而实现对都市圈重点工作进程的客观反映和策略引导。

  图 5 对接落实都市圈规划建设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4、如何辅助和支撑都市圈顶层决策?

  指标测算方面,课题综合运用了多源多尺度的区域时空数据,既包括部门的静态统计数据,也采集了手机信令数据、企业工商登记数据、POI兴趣点等新型城市数据,涉及省、市、县甚至点状数据等多个尺度,充分响应评价需求,体现地区特色,实现对都市圈发展特征的精细评价和精准刻画。课题采用媒体舆情数据对都市圈在新媒体上的宣传热度、品牌声量、关注的热点领域差异等展开比较分析;采用成都都市圈四市的增值税发票开票受票数据,反映城市间业务采购需求和交易规模,从而更加精准的体现都市圈内部的经济交易联系强度。

  图 6 各都市圈2021年舆情传播趋势(左)及年成都都市圈城市间制造业增值税发票互开联系(右)

  最后在数据刻画基础上,将指标化的评估结果转译为对都市圈发展问题的诊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指标评估结果与都市圈工作、规划实施行动相关联。

  图 7 成都都市圈部分评价问题诊断与对策建议

  三、工作成效与应用

  1、持续跟踪服务,支撑成都都市圈同城化顶层设计

  课题开展过程中深度参与和融入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工作,评估过程与四市充分交流对接,研究成果纳入省同城办知识测试考察范围,评估结论、观点和对策建议直接服务于成德眉资同城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都市圈发展规划执行部门联动衔接、同频共振。经过连续三年的跟踪研究,形成两份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发布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召开都市圈建设研讨会,在都市圈评估监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搭建系统框架,打造国内都市圈发展评价样板

  成都都市圈在全国层面率先开展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与监测,结合发展特色和具体问题探索构建面向特定都市圈的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监测体系,对国家其他发展型都市圈完善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塑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评价“成都模式”与“成都品牌”,也进一步扩大了成都都市圈的社会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

  扫码订阅|查看更多院优项目

  原标题:《成都都市圈指标监测体系研究及体检分析》

  阅读原文

上一篇:和营养师一起拯救斯特林,波叔找到切尔西解题入口
下一篇:云南玉溪: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远眼光编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