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呢?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1988年11月《上海教育》(中学版)上笔名“言实”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第一次以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再后来,便是国家教委接过了这一词汇。

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

“素质”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是:

(1)白色质地;(2)犹本质。

郑也夫以为,释为“本色质地”更恰当。

本色与白色在生绢身上刚巧一致,但“素”的本意应该是“本色”,即未染色,而非白色;

因为“素”表示的是染色前的状态。

《辞源》给出了“素”与“质”的语义演变轨迹:

从“本色生绢”延伸到“白”、“空”、“始、本”;

从一个具体的“抵押物”延伸到“本体”、“秉性”。“

以上词典和专业工具书在解释“素质”时,有高度共识:

素质,它是:本,始,空白,本体,秉性,天赋,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按照以上辞书的定义,“素质教育”在语义上是不通的。

不是吗,秉性需要教育吗?天资需要教育吗?天赋也不是教育出来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在构词上就存在前后的矛盾!

是“素质教育”自上而下的颁布,以及其后很多人对素质教育的阐述,为这一词汇注入了它此前不大具有的意思。

词汇的创新或旧词出现新义,多是文人或民间首创,而官方的使用利于其光大。

现在的“素质教育”的诠释者常常引用的佩西的那本书,刚好同年被中国两家出版社出版,

一本的译名是《人类的素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5月),

另一本译名为《人的素质》(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

该书出版时间与1988年言实一文的发表,时间间隔6个月,间接影响到言实写作该文的时间是充分的。

如果言实间接地受到其影响(自己未必察觉),便有了“素质”的语义微妙转化的问题。因为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he Human Quality。Quality包含着很大的后天成因,译作“素质”是颇成问题的。

郑也夫怀疑,这是国外作品的误译,诱导中国作者的变异性使用;而高层管理者接过这个词汇,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而高层一旦重视,论证“素质教育重要”这个工作是不必发愁的。

上一篇:解析素质教育的内涵
下一篇:“读书让你将来的生活不愁”“你有那么多钱,不用读书我也不愁”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