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刻意培养起来的,而是顺应自然成长规律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为什么一些家长喜欢包办和过度照顾孩子?

这其实是父母的本能:看见孩子做事吃力有困难,或动作缓慢笨拙,就忍不住要帮孩子做事。

一方面,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也不会,现在把一切都帮他做好了,省得他受累费劲。等孩子长大了,这些自然就会了。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把这种过度照顾当成了爱孩子和对孩子负责的体现。

在这种行为表现的潜意识里,还隐藏着家长怕麻烦的表现:

担心孩子生病、受伤、或弄脏衣服房间等,导致自己处理起来更加麻烦,与其如此,不如直接帮助或代替孩子做事来得省事。

但我们发现,那些从小被包办长大的孩子,常常比较胆小退缩、性格被动依赖、不敢主动探索、缺乏主见,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对孩子而言,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些独立的孩子,在困难面前更不容易退缩,他们内心比较自信、也更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但一些家长可能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早强迫孩子独立或用不恰当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前天在去公司的路上,见到一位约10个月的孩子,被一位老奶奶在身后用带子提着拽着学习走路,由于孩子两腿无力,身子一直严重前倾,老太太提拉得也非常吃力。

很显然,这个孩子的双腿还没有足够有力到可以行走的地步,奶奶有些操之过急了。

有些父母说,不是说10个月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学习走路了吗?正常情况下孩子学走路是在10个月到1岁半之间,但什么时候是你家孩子的合适走路时期,其实还是要因人而异的。

如果孩子连站立都很困难,就让他学习走路,腿部和脊柱可能会因为难以支撑身体的重量而产生发育畸形只有能够放手站立的孩子,才可以学习走路。

孩子的独立能力,其实不是刻意培养起来的,而是顺应他们自然成长规律的。在孩子身体机能与心智没有达到独立的时候,刻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只会扭曲他们的成长。


这种独立应该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家长的要求。

当独立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内在需求时,我们就可以顺应这种成长需求,培养他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岁左右的孩子想自己吃饭;两岁多的孩子想自己穿衣服、自己提水拿东西,我们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尝试,为他们提供条件甚至创造机会来支持他们的独立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除非他们主动要求,否则我们就不要自作主张去给他们帮忙。

虽然他们做起来不尽完美,甚至过程充满了困难,还会因此而把饭菜洒得满桌都是,把房间弄脏弄乱,我们过后再清洁整理就好了。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内心的独立需求,产生“我自己完成了这件事”和“我能行”的成就感。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愉悦,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动力,去不断克服困难来挑战自己。

为什么我们有时好心帮孩子做事,他们却反而不开心,甚至朝我们发脾气?

因为我们的帮助,破坏了他们独立的需求,让他们的努力前功尽弃,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

如果我们常常这样做,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独立的机会和内心动力,变得倦怠和依赖。

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顺应孩子自己的独立与成长需求。


不要过早让孩子做自己能力做不了的事

过早让孩子独立,等于在给孩子施加精神上的痛苦,使他陷入困境。

比如,以前的一些父母会在孩子6个月时就早早地给孩子分床甚至分房睡,认为这样可以早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导致了孩子严重的安全感缺乏,长大后反而更加无法独立。

因为孩子的情感发展还没有到能够独立自主的程度,被迫独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些孩子由于生活所迫,在过小的年龄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这样被迫长期去做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说:我很弱小,做不了什么。

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长期处于那种无助的、无力的状态中,久而久之,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印象:自己很弱,什么也做不了

有一位女子,因为妈妈不停地生孩子,她从6岁便被迫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这显然超出她的能力范围:照顾孩子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足够的内心能量,足够的心智与爱。这是当时的她无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的事,因此弟弟妹妹总是状况百出。

这让她长期感觉自己很弱、很无力和无能,同时还因为没有帮助妈妈照顾好弟弟和妹妹,内心深感痛苦与自责。到了青春期和成年期,她开始觉得自己无法胜任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一些义务和责任。她总是有种自己“太弱”,“太小了”的感觉,心理状态一直停留在一个6岁小女孩的阶段。

直到39岁她才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她一直无法独立抚养孩子,一边做着心理咨询,一边还需要保姆来帮忙照顾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过早被培养独立性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更加虚弱无力,甚至无法独立。

那种被迫过早独立的过程中伴随的痛苦与无力感,已经形成了他们的人生底色。长大后,这种感觉还会蔓延到他们生命中的其他方面,变得懒散、虚弱和缺乏动力。他们可能还会把日常中的许多正常事情都当成不得不做的任务,逃避、拖延,并充满了疲惫感。


给足孩子爱与安全感,让孩子拥有爱与照顾自己的能力

1、不要过早送孩子去托儿所,甚至寄宿。

3岁以下的孩子并没有社会需求,送他们去托管班,不会有任何成效。过早让他们离开父母和家里,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失去安全感与归属感,并觉得自己只是家人的麻烦,不配得到爱。

除非你确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家人缺席的状况,但这种情况在6岁以下的孩子是极少见的。

内心拥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独立。拥有前先得到满足,孩子需要这一切来构建自我。因为孩子只能付出他所拥有的东西。

这意味着父母要更多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愿望,而不是自己的。

最好等到孩子拥有相应的能力与心智,再传授他独立自主的经验。

当他到了可以借鉴、想要借鉴我们经验的年纪,当他有了安全感,才会从这些经验中吸取更多的教训。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母亲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就会一直呆在家里,直到他找到缺失的爱。


2、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回应,不要破坏孩子的感知能力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下达可能会干扰他身体机能运行和感知能力发挥的禁令,孩子自然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他饿了就会吃,困了就会回房间睡觉,他会健康成长,并自然而然地逐渐独立。

如果总是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规定来行事,孩子就学不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而孩子的感受一旦被父母破坏,他会在日后生活的各个方面扼杀它。

我们给予孩子的正面回应越多,孩子提出的要求就会越合情合理。

那些经常被倾听、被重视的孩子,更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比如,他会说“我需要一个拥抱”,而不是通过打碎盘子来迫使父母意识到他在发脾气。

如果父母没有扼杀孩子内心的感知信号,孩子就会养成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并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习惯。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宝贵价值,就不会冒不必要的风险,并在他开始感到煎熬时立即提醒父母,从而避免了那些抗拒聆听自己内心的人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他们内心的真正独立少减少了许多障碍。


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与独立的个性

1、给孩子无聊的时间和机会

想让孩子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没有什么比让他感到无聊更好的方法了。

无聊,对于孩子构建自我,找到自己的道路,表达自己的个性,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果家长一直占用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无法喘息,甚至没有时间感到无聊,他会成为一个被父母的愿望所编排的人。这样的孩子也很难真正独立。

一个拥有自己真正兴趣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2、让孩子发展兴趣,并不是把管教孩子的责任丢给保姆或老师。

如果家长自己图省心省事,等于在告诉孩子,他是没有价值的人。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轻视,伴随着强烈的内疚感,会伴随孩子一生。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肯定会把事情搞砸,并且因此会表现出无能的一面,成为一个不受欢迎、应受谴责的人,好让父母放弃他。

3、让孩子学会求助与适当依赖。

父母在孩子能力范围内不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在孩子能力所不及之事,或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而求助时,要给予孩子支持与帮助。

我们要鼓励孩子主动求助,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学会求助与适当依赖,同时也学会被依赖,这能增加孩子自我的灵活性,不会让自己陷入到无力解决的困境中不能自拔。同时,这也是让孩子拥有与人链接和合作的能力。

如果父母让孩子过度独立,切断孩子求助之路,这样也会让孩子经常陷入一种无助感中,变得退缩,反而丧失了独立的能力。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

上一篇:给素质教育一个标准,素质教育才能起飞
下一篇:素质教育的内涵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