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哪个好?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1-18
手机版


前阵子,去博鳌参加了一个学术论坛,我也是演讲嘉宾之一。

这个论坛是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是清华校友们承办的论坛,每年都有,但请的都是名人:有五位全国五个一线和超一线大城市里面的最好的中学的校长,这几位校长真的是大家想要签名都难的那种明星校长。还有教育领域的先行者。


比如说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院长。

大家关注的领域都是各位最关心的话题:孩子的教育、终身学习这些话题。

这次论坛我收获很多,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所以趁热乎把这些好东西先分享给大家。




一、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所谓教育改革,两个永远的话题:减负和素质教育。因为要搞素质教育,所以应试教育得让步,先减负。

我们通常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素质教育肯定要搞,要不然培养出来的都是考试机器。这话题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说了几十年了。

我们看中国男足就知道了:因为孩子全都跑到一个赛道上去考试,导致青训选拔不出人才,结果足球就搞不起来。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竟然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上场比赛,何其可悲?

当所有孩子都挤到一个赛道去时,就导致绝大多数孩子实际上是被淘汰的。


很多社会学家都是这个观点,应试教育不是选拔人的,它是淘汰人用的。因为教育资源就这么多,好大学就那么多。如果咱们国家的所有省份都能做到出门就是北大清华,那也就不用应试教育了。


但这不可能!


教育属于文化行业,它不能直接创造GDP,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家楼下都有北大清华。


在会上有一位芬兰的校长也上台分享了。芬兰教育是全世界的模范,我看这校长侃侃而谈嘲笑这个嘲笑那个。就是没说到北欧现在低出生率、高福利的问题。

孩子少,教育机构多,那可不都素质教育了么?人家能做到下楼就是北大清华。


可我们中国是后发国家,人口大国,我们做不到啊。所以还是得竞争。只要竞争,就得淘汰人。





二、应试教育淘汰人,而被淘汰的未必不是人才

碳九资本的冯新老师整理了一组数据,我看了也很震惊。

2017年北大清华录取6598个人,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909万人。北大清华的录取人数占所有参考人数的万分之三。那剩下万分之9997,不就被等于被北大清华淘汰了么?


全国一本录取了114万人,占参考人数的5.97%,那也意味着剩下94%的孩子就被淘汰了。


冯新老师说了三个机制:认知分布、刺激-反应效应和马太效应。


认知分布,就是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正常人的智商阈值是85-115,在这个区间的都是正常人。但是85和115还是有区别的吧?有的孩子看见题就会做,有的就得反应挺长时间。


然后就出现了刺激-反应效应:学校老师鼓励115的孩子,漠视甚至打击85的孩子。导致115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学习、好的越来越好,学习不好的被淘汰。可问题来了,那些被淘汰的94%的孩子真就不行吗?也不一定吧?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李镇西校长就举了好几个他带出来的学生。原来都是差生班里最差的孩子。他不计代价地陪伴和鼓励,现在有的成了飞机的乘务长,有的参军当了军人,有的在美国唱摇滚。这都是社会主流人才吧?


所以,站在国家战略角度讲,肯定要把素质教育搞起来。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全是考试机器,对这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站在个体的角度来说,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确实也比较重。


北方省份,一般就是培养「毛坦厂」这样的学校,军事化管理,培养考试机器。而像我们浙江这种地方,因为也是高考大省,强行要求学生九点之后不许写作业,但是家长都出来抵制。


由于现在课外辅导班越来越多,教育机构扎堆出现,这就导致孩子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反而是准备考试的时间越来越密集。这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不好。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惨多了。


以为自己为例,我高考是在黑龙江,那是个高考小省。我一直玩到初二,才慢慢知


道学习很重要,才知道去参加点课外辅导班什么的。但是不影响我高考上好大学呀?可是现在的孩子,离开课外班,指望着成为考试机器被北大清华录取,这可能么?

我刚才说的这是基本矛盾,这些大家都能理解。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孩子需要减负,所以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素质教育,没你想象的那么好


然而,我的观点刚好相反。我作为一个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我知道它的价值在哪。


像我这种小镇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全靠加分,靠校长推荐信,那我现在可能在黑龙江一个小城市开烧烤店呢?哪能在这给大家讲课?

我们那同学里,当大官的、家里有一栋楼的也不少,他们当然比我有优势了。

素质教育这东西我一直深恶痛绝。

就我们那个高中班,当时高考成绩最好的三个人,家里条件都不太好,除了我之外,另外两位都是学校募捐才上得起大学。


后来一个去了对外经贸大学,一个去了清华,一个去了北师大。可是当年北大给的自主招生机会却不是给的不是我们仨,太多的不能说,作为中国人,你懂的。


这就是现实。应试教育万般不好,它至少能解决公平问题。

很多人都说,应试教育是效率,素质教育是公平。我觉得不对,应试教育既能解决效率,又能解决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这件事是中国人的底线。大清废除科举,五年之后国就亡了。所以谁都不敢拿这件事开玩笑。

为什么校长们特别喜欢素质教?因为素质教育了,他们手里的推荐信就值钱了。而应试教育呢?对他们来说是灾难,是任务指标,达不到指标是要换校长的。

所以你去问问高中的校长,尤其是好高中的校长,全都是素质教育的提倡者。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这。素质教育会给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这个问题中国人在宋朝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宋朝科举制是「糊名制」,还有个誊写卷子的人,把考生答卷手抄一份。谁都别玩赖,咱们必须保证公平。

宋朝之前,哪怕是有科举制的唐朝,也都是贵族制。因为精英阶层可以互相包庇,互相推荐,你推荐我儿子,我推荐你儿子。最后拉帮结伙,就形成了利益集团。


而宋代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范进中举」:发榜之前,范进是个废物,他岳父恨不得天天骂他。考上之后,一步登天,他岳父一口一个文曲星。


这就是公平。如果没有宋朝这套制度,哪来的曾国藩这样多少辈贫农的孩子翻身的机会?

大家也别觉得毛坦厂不好。毛坦厂挺好的。


还是冯新老师的数据:2017年1909万适龄高考的人群,真正参加高考的只有920万人。占48.19%。也就是说超过一半(52%)的人根本就没参加高考。

他们干嘛去了?可能读了技校,职高,可能去学厨师了。这还是比较好的。可能大量的人在送快递,做保安。

而毛坦厂的孩子,他们还有机会进入大城市,成为一个社会精英。他们不进毛坦厂,就去做保安,换了这是你家的孩子,你是不是宁可让他去毛坦厂?

这是个经济学利益计算的问题,没有什么对错是非。

很多名人跟家长说,孩子要全面发展,不能功利地追求高分,我孩子上二本我也认。最后他们把孩子送出国了,听他们话的人,孩子最后真的上了二本。

这叫骗子!

我当时发言就是想说这个。但我在台下听前面几位老师的分享,我忽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令我震惊的地方在于:原以为今天的我们,至少应试教育还是社会的主流,然而我too young too simple, 事实上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流。


现在北大清华只有20%多的孩子是靠应试教育上来的,其他的都是各种奇葩的路径上来的(就是那所谓的素质教育)。

原来我们守卫的那个公平底线早都已经不存在了。都说寒门不出贵子,我还以为是矫情,那么现在看,也不是矫情的问题,这是个既定事实。





四、在焦虑中崛起的新中产,让素质教育之争局面更复杂了

当然这个事实也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应试教育被挤走,公平被腐败取代的这种局面呢?我觉得跟中国的中产阶级崛起有关系。

12年前,我高考那会,北京没有那么多教育公司。可是现在全国有50多万家教育机构。

这说明家长很焦虑,尤其是有钱的中产家长,他们更焦虑。他们不想让孩子跟毛坦厂的孩子竞争,所以挖空心思,想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逃避那个残酷的应试教育。


而这些教育机构刚好迎合了这种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和高校、高中联合起来,一起发明各种赛道,大家一起找新赛道去逃避应试教育。


这一点我在大学升硕士时就特别理解。如果单纯去考研究生考试,我是竞争不过山东河南生源的。因为大学四年我铆足了劲只发了一篇核心期刊,他们准备了四年考研。这我哪竞争得过?


所以学校也就给我们争取来各种的保送名额,你是学生会干部,加分;你发过论文,加分;你有校长或者哪个外国教授的推荐信,加分。


我们系当时36个学生,18个保送名额,而且都是给北京上海最好的大学。真正去考研的同学还没有保送的多。


这个效应现在已经蔓延到高中升大学了。


很多中产的家长,他们有钱,又知道自己的孩子凭借考试竞争不过毛坦厂的孩子,所以就只能发明各种赛道:体育,奥数,各种大赛。学校也默认了这些家长的诉求。毕竟人家有钱。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既成事实:好大学还是那么多,每年录取的人稍微增加,但毕竟有限。而有钱人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应试教育这条赛道越来越收窄,在可预计的时间里,最后只会剩一小部分。


在传播学里有个概念,叫「沉默的螺旋理论」。就是说,这个世界的变革都是由能发声的人决定的。而沉默的大多数真的就是沉默的羔羊,没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既然中产和校长们都倾向于素质教育,他们也有那个能力发声;而坚持应试教育的人基本都是贫困家庭,那么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校长和中产们胜出。

应试教育一定会被淘汰。





五、这场「九连环」战役,你可以选择不参加

我们站在长远的时间轴上去看:美国人在70年代就已经走完这个过程了。

美国现在是教育分拨:


最广大的穷人家庭,贫困家庭,走毛坦厂道路。学校军事化管理,确保最后这孩子能上大学就行。大家可以看一个美国电影,叫《超脱》,演的就是穷人孩子怎么办。


广大中产的孩子,走素质教育的赛道,陷入无穷无尽的军备竞赛。既要学习好,还得有特长,多才多艺;还得做公益,得给各种事业捐款;最后也不一定被好学校录取。


最有钱的富豪的孩子,他们读贵族学校,教的都是人文知识,培养领导力,学骑马、皮划艇。最后一张推荐信他们就上好大学了。


现在韩国也是这样。这就是教育分层。


大家别觉得自己是中产,孩子就不用进入毛坦厂模式了。


大家可以看一部韩剧:《天空之城》,演的就是中产孩子那种恐怖的素质教育竞赛。那里面几个爸爸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几个妈妈都是全职陪孩子高考。最后还是弄得鸡飞狗跳,一塌糊涂。你说有多恐怖吧?

素质教育是典型的九连环格局,你得拼足全力,也不一定确保能成功。

我上高中那会,高三了还有时间打台球打游戏。因为只要那四张卷子答好了,其他时间我还可以自由支配。


但如果是这种军备竞赛,那就悲惨了。还有时间,那要不要再试试其他赛道?比如做公益,给贫困山区捐款?这不就成了无间地狱么?


李镇西校长说的好:你们都对素质教育有误解,谁说素质教育不用考试了?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考试,还需要别的!而应试教育只需要考试。


这是我在博鳌教育论坛最震撼的一个发现。





如果你看了《天空之城》,那就只剩绝望了。那么多高知的家长都一地鸡毛, 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当然我得强调,我们现在聊的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事。有人算过,中国的民企有1527.84万户,上市公司加上中概股大概3000家。


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和做一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概率差不多。这样的事情不能强求。


不是说你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孩子就一定能上北大清华,你是上市公司老板,也不等于下一代还有这本事能自己做一家上市公司。


所以不要强求,不要逼孩子。尤其是中国现在开放二胎了,望子成龙也不一定非得各个都成功。所以这件事先不强求。


那么假如说我们非要找到一条不那么拥挤的道路,有没有可能性呢?也不是没有。


我一直的观点,凡是排大队的事一定不是好事。尤其这种万里挑一的事,我们跟着一起排大队,就更不会是好事。




六、眼光放长远:培养一个成才的孩子,而不是以高考论成败

这件事应该倒着推,我们不妨升维思考。

如果以结果而论,我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终能成才。哪怕说的功利点,将来能有个体面的工作,能赚很多钱。


我这人比较俗,但我爱说实话。


如果我们把这个当做目的,那么高考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顶多算是个阶段,它不是最终目的。


如果我们「目的论」导向,我们想培养一个成才的孩子,需要些什么能力呢?

按照美国的教育分层,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赛道是穷人和中产的赛道。这两个赛道特别拥堵。

如果真的不想不排大队,我们得看看贵族那个赛道都有什么。

美国有个著名的altschool,前几年中国各大教育机构,包括我们前年创业做的快校科技都在学习的对象,logo都长的一样。但这个altschool从2017年开始就大规模关店。


还有扎克伯格花了几千万美元搞的互联网巅峰学习。也被《纽约时报》炮轰,说摧残美国的花朵。





那几个学校倡导个性化教学,让孩子用互联网学习,根据算法来推进孩子学知识。


乍一看,这不正好是新时代的学习方式嘛?但美国家长抵制得厉害。


为什么?因为扎克伯格这些人还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不许看手机,就好好学经典,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将来当领导去。

看吧,贵族学校才不学什么技能呢!技能是干嘛用的?打工用的嘛。

大家千万别觉得中产们搞得多才多艺的应试教育真是在培养孩子的领导力,那东西其实意义都不大,全是打工用的才艺。贵族学校学的东西,是当领导用的价值观。

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比较关注终身学习、科学技术和艺术素养。

高等收入的经济体则更关注信息素养、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认知、跨文化理解。


说的有点抽象,我解释一下:


中等收入群体,大家理解成中产阶级就行了,他们关注知识获取,关注计算机技术,关注艺术类技能(就是设计,演讲这些)。

而高等收入经济体,大家理解成富人吧,关注怎么获得信息(其实说白了就是圈子),怎么制造风口和解决问题,怎么打造自己的IP,怎么和外国人沟通。

中产培养出来的是高级打工仔: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富人培养的是领导和企业家,我们就是帝王。就是这个区别。







七、找准生态位,尽量往机会更多的方向去

当然你会说,这个赛道确实好,但是我们玩不起,太贵了。


其实便宜办法也不是没有。我就举一个例子,我看完也很震撼。


比如说我在传记课讲过的罗杰斯,华尔街大鳄。这算是精英吧?按说他应该把孩子送去贵族学校,至少也是中产学校吧?


他没有。他把孩子送到了新加坡。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降维,毕竟是把孩子往差的地方送了么!新加坡再发达,也不如美国好吧?


新加坡最好的学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肯定没法和哈佛耶鲁比,但罗杰斯真就这么做了。


为什么?新加坡是双语教育。他孩子在那学英语不成问题,关键还能学汉语。将来在中国发展一下不是挺好的吗?


罗杰斯这种顶级投资人他能看明白一个道理:机会在哪,孩子才应该去哪。




我以前创业做快校科技公司时,公司雇了一个澳大利亚帅哥,他是澳大利亚一个富商的孩子。他为什么到北京来呢?


他在积累在中国的经验,甚至就是个阅历,将来回国竞选参议员。这是政治资本呀!

生态位关乎生存,治愈焦虑。但生态位不一定非得越高越好。

不是说非得在人大二附中,北京四中,孩子才是人才。我同学里这两所学校毕业的废物多了去了,现在还啃老呢。

刚才我说的四条大家还记得么?

信息素养:通过圈层获得高价值信息的能力。

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现概念,引领时代潮流的能力。

自我认知:打造个人品牌的能力。

跨文化理解:就是澳大利亚帅哥和投资大咖罗杰斯孩子在做的事情,他们在走向世界。


不想让孩子进毛坦厂,也不想跟着中产排大队,澳大利亚帅哥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跳出选项来思考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这种人肯定非常多,我们只是接触的少,不大了解。


碳九资本的冯新老师投资过一个项目,创始人是个20多岁的姑娘,英国澳大利亚都留过学,关键是这中间经常gap year,全世界走走,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会五国语言,都能正常沟通。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数家珍。


这样的人才是一顶一的人才吧?比人大附中毕业的啃老族不强多了?




八、规则是强者制定出来收割弱者的,

不想被收割,那就另辟蹊径

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真相。


规则都是强者制定出来收割弱者的。遵守这套规则的弱者,最后只能被收割。而能实现逆袭的人,都是打破规则的人。

排大队,挤破头往里钻,这都是弱者才干的事。那些强者,他们在做的都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不给大家灌鸡汤,不是说放飞自我,上二本也行。


学历当然重要了,这还用说么?你看中国127家市值20亿的公司,24%北大清华毕业的。我这种985的占27%,谁敢说学历没用?


但学历这东西我们得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历。

我们得给孩子设计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让他把那思想能力练好:信息能力,引领潮流,打造个人品牌,走向世界。


用一个符合我们自己财富水平,阶层和世界观的方法,给他们定制一条有意思的人生路径。


比如说你想让孩子学钢琴,成为郎朗。咱们不管加不加分,先研究一下地球上几个人活成了郎朗?还有郎朗的路径是什么,到底他是怎么成功的?


再比如说,在中国之后,下一批崛起的经济体都有哪些呀?有没有考虑过让孩子去那些国家留个学?


学习强国都下载了吗?中国最近和哪些国家走的近呀?完全没思考,不关心国家大事,就是跟在后面排大队,这能有希望么?


生态位看是否有助于生存,是否有特点,为时代所需要。稀缺的才是好的,不一定是公认的才是好的。


有本书叫《财富的本质》,这本书就讲,成为顶级富豪的方法之一,就是去新兴经济体和环境恶劣的地方淘金。成熟经济体阶层都固化了,哪有你发展的机会?


就像现在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可是我就有朋友,大三在东北创业,大四毕业之前就财务自由了。他说自己幸亏在东北读书了,要是在北京,他就得投简历找工作。


你换个角度想,找工作投简历,别人都是北大清华人大,都给扔一边去了。你娃递上来一份简历:巴西圣保罗大学,你看人家高看一眼不?


其实圣保罗大学还不如我们人大呢,但稀缺就是美呀。

反正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如果我娃有这么一个高学历的爹,学习还不行,那我就琢磨下,能不能送他去巴西、印度留个学。


美国澳大利亚是不用去了,那些地方培养白左和高级打工仔。去以色列反正有点危险,要不然以色列也可以考虑。


实在不行我回大学读个以色列研究的博士,跟外国教授混个脸熟,到时候再给他送到这些国家去读大学。我觉得也不错。


方法就说到这。还是那句话,教育需要私人订制,这个时代需要经历奇特的人才。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下一篇: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