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大课”,热度不减!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这是一场精神盛宴、思想盛宴,也是一堂思政大课!”

  “聆听星光大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蓬勃生命力,这是属于杭州的,属于浙大城市学院的,更是属于每一位莘莘学子的!”

  “大课以‘新’切入主题,聚焦城市,聚焦未来,鼓舞着我们秉持创新精神踔厉奋斗!”

  ……

  

  3月18日,第三届年度“星光大课”开讲!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等7位大咖聚焦“新城市·新未来”这一主题,为我们带来一场城市治理和美好未来的学术公开课,一场汇聚多领域、多学科的前沿思想盛宴!城院师生通过主会场、线上直播积极聆听,感想颇深、热议不断……

  李波

  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

  

  聆听了七位大咖涉猎宽广、内容丰富、干货满满而又聚焦于城市、数字治理等核心主题的精彩演讲,我深受启发和鼓舞。作为一名计算学院的教师,我特别关注范渊老师《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的主题讲座,报告讲述了数字化时代网络数据面临的风险,系统阐述了该如何全方位筑牢数字安全屏障。从国家战略来讲,数字中国建设正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之重。未来、计算学院老师和同学将围绕“数字+”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国家、地方城市数字治理提供城院方案。

  丁超

  工程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教师

  

  “3D打印,打印未来”,汤慧萍老师对3D打印领域最前沿技术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新兴尖端制造技术的无限可能和发展前景,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坚定了我从事增材制造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信心。增材制造作为当代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之一,已经对现代制造业起到巨大的推动和颠覆性变革作用,从微纳米尺度的精密元器件到数十米尺度的绿色建筑、太空建筑,从复杂多样的工艺品到炫酷的飞行汽车,增材制造不仅可以在生活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更好的选择,更可以成为解决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国之重器。庆幸的是,诸如汤慧萍老师这样的前辈专家已经带领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走向世界前列,诸多国产化装备及工艺体系的研发成功让我们倍感振奋,也敦促着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奋勇向前,希望可以有更多感兴趣的同学老师一起加入3D打印领域的学习研究中,共同为我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贡献力量。

  赛吉拉夫

  医学院教师

  

  汤慧萍教授从“3D打印技术的科普元年”——2012年起始,以增材技术的概念为核心,为我们生动描绘了3D打印这一项技术的前世今生。尤其是这两年间,3D打印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逐渐迈入到普通百姓的视野中。通过这次报告,我不仅学习了以数字材料为引领,进行装备智能化和服务网络化的新型3D打印技术与装备开发,更是深深领悟到实现多材料、多结构、多功能整体打印的妙处。我相信,探索新概念打印技术这一理念,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

  王慧莉

  外国语学院教师

  

  浙大城市学院2023年度星光大课以“新城市 新未来”为主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城市未来发展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水平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多元化的思路。七位学者的星光大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扩宽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对于优化和丰富师生的个体知识系统起到高效和深入的作用,而优化的个体知识系统对未来以创造、审美和品德为主的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宇飞

  艺术与考古学院教师

  

  “新城市·新未来”年度星光大课,以“新”切入主题,聚焦城市,聚焦热点,鼓舞着我们秉持创新精神踔厉奋斗。九月,杭州将迎来亚运会,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个城”这个目标引领下,实现城市品质大提升。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亚组委宣传部部长许德清从亚运美学文化的实践角度,解析了亚运标识、吉祥物、色彩、图形、火炬、服饰、环境的设计理念及其背后的故事,阐释如何以江南文化、杭州文化的视觉和创意表现,向全世界展示杭州城市形象。许德清部长的精彩报告让我对设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角度:深入挖掘文化要素,不断提升教学理念,让文化创新设计变革重塑,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创意源泉充分涌流。

  刘丹丹

  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应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本次年度星光大课,学习了刘嘉麒院士、曲国胜教授、何艳玲教授等对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解读受益匪浅。做为旅游人,要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在杭州亚运来临之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杭州提升格调品位,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出谋划策。

  胡益恺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2202

  

  新亚运,“新”在哪里?作为一名亚运会骨干志愿者,我不断思考如何去理解“新亚运”。通过这次的星光大课,让我对“新亚运”有了新的理解。首先是使命新,杭州亚运会作为接棒北京冬奥会的又一次大规模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激励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新机遇,办好杭州亚运会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能级、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事业的繁荣,是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机遇。还有科技新,“智能”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之一,也是亚运筹办的一大重点。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还承载着文化传播等任务。通过亚运,新观念将得以传递,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开放、包容互进,凝聚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张鑫

  商学院国际商务2101

  

  曲国胜老师主讲的《应急管理进展与韧性城市发展》向我们介绍了当前应急管理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具体阐述了韧性城市的概念,对国际救援体系能力建设的新趋势以及国际应急管理新趋势展开了具体介绍,从国际、国家、社会力量、社区建设等方面对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使我对国家的应急管理系统、国家救援队伍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扩展了我对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

  朱科逸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202

  

  聆听星光大课,最初是被陆小华老师《战略思维与大格局中城市形象的再塑造》吸引来的,作为新传的学生怎么能错过专业领域的研究大课呢。而这样一堂大课也确实不负期待,相比平时的专业课对于方法论的指导,星光大课的讲授更多是对世界观的塑造,通过对大课题和新研究的初步认识和了解,我对于专业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思考,很幸运在问答环节,我稚嫩的疑惑能够被倾听和解答,帮助我对具体问题有了新的灵感。星光杳杳,其他专业主题的大课有难懂的部分,但老师们深入浅出的演讲同样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我想星光大课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让稚嫩或处于迷茫的你我,借着星光在大学的海洋中远航。

  蔡建波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102

  

  一年一度的星光大课是学校为我们精心打造的精神盛宴、思想盛宴,再一次聆听星光大课,依然受益匪浅。本次星光大课以“新城市,新未来”为主题,几位专家从不同领域为我们讲述了如何为城市构建更加可持续的美好未来。身为一名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文化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学校一直注重引领我们走近城市,感知城市,不断理解城市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就像罗卫东校长所说:“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城市就是学校最大的实验室”。杭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利用好学校给我们搭建的平台,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不断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用文化推动城市发展。

  李冉冉

  法学院法学2002班

  

  “新城市,新未来”是本次星光大课的主题,通过本次聆听星光大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蓬勃生命力,这是属于杭州的、浙大城市学院的、更是每一位莘莘学子的。刘嘉麒院士的《用脚步丈量地球》课程带我走进了另一个奇妙的地质世界,使我认识到宏观自然的威力,何艳玲老师提出的细腻,精准,系统的人民算法标准更是引起我对法学专业的应用性思考,或许人民算法所要求的精准度与个人信息权益保障问题有待研究,所提到的年轻人人口流动性与基础设施固定性的问题也是有待探索。经过一天的星光大课,我了解了很多前沿知识,更开拓了城市数字治理的新视角,真正学有所获!

  傅玮祎

  新西兰UW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2202

  

  围绕“新城市·新未来”七位学科大咖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学术盛宴。与大自然打交道,被人们亲切的称“送月亮的人”的刘嘉麒院士在城市建设与安全方面与大家做分享,让我进一步认识到立体发展,生态发展对城市未来的重要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多元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高超的生态文明智慧,主张“天人合一”,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作为新西兰UW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同学,星光大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会展的意义所在。刘嘉麒院士说,从科研到科普,是科学家的事,那会展就是从科研到科普的桥梁,会展将人们集聚一堂,为思想的碰撞,科学的普及提供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思想的盛宴中来。

  章烨锋

  国土空间规划学院城乡规划2202

  

  本届星光大课以“新城市·新未来”为主题,涵盖了多个学科,汇聚了各个领域的大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与各个学科领域大咖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作为一名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我相信,城乡规划专业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要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城乡规划专业的优势。

  来源 / 各学院

  责任编辑?/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上一篇:今日春分!《川内高校绝美春景2.0》发布!快来找自己学校……
下一篇:青年社工进社区,带来新气象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