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字当头 为综合医改按下“快进键”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通讯员 陈佳 陈慧 韩明媚 摄

  本报记者 李 欣

  “我颈椎疼了四五年了,疼起来脖子都没法转。田大夫为我治疗了两个疗程,现在感觉好多了。”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中心卫生院中医科,56岁的患者刘立朋正在等候省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田伟峰为他进行治疗。田伟峰也是省第五人民医院帮扶单位巴州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的坐诊大夫。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7年,巴州中心卫生院与省第五人民医院建成了“医联体”,与民和县中医院建立了“医共体”。省第五人民医院每周都要派出医疗团队定期坐诊、带教,并倾力打造巴州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积极开展中医诊疗,如针灸、艾灸、拔火罐、中药足疗等特色专科治疗项目。自中医科建立至今,患者络绎不绝,甚至有时排队到了医院大门口。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省上下聚焦五项制度建设,补齐改革短板、强化三医联动,“实”字当头,为综合医改按下“快进键”,推动全省医改工作向纵深挺进,群众获得感明显加强,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青海经验”。

  从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到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从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项项惠民举措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同时,也使医改成果真切地惠及到每家每户。

  回首改革历程,尤其是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始终瞄准一个目标: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奠定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

  以政府“付出度”

  刷新群众“满意度”

  家住西宁市南山路的市民鲍先生患有心肌梗塞。这天他突然感觉胸痛,家人立即带他来到青海红十字医院。不需要挂号,他直接来到急诊科,急诊科的大夫听说他的病状,立即开启绿色通道。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已经住院了。

  2017年9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成为青藏高原第一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以医院胸痛中心为主体形成的区域性急救网络平台实现了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诊疗、快速诊断转运,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减低死亡率。青海红十字医院还建立了胸痛中心微信群,吸收全省100多家州、县级医院的近2000多名相关专业的医生入群,24小时可以无障碍沟通。截至目前,胸痛中心已经成功指导和救治近500名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患者。

  公立医院是综合医改的主战场,也是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2013年我省全面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5年、2016年分别推开市(州)级和省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

  改革中,我省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以破除以药补医、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落脚点,以实实在在的“付出度”,不断刷新着群众的“满意度”,实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正在构建。

  “现在花得可比以前少多了。”家住民和县古鄯镇的杨宇栋患有慢性肾炎,做了多年血液透析,这个病把他全家拖得家徒四壁。但现在和他聊起治疗情况,他却笑着说,“我现在被定为村上的贫困户,自己只要掏10%左右的住院费。一年一两万元就够了。”

  从2014年开始,杨宇栋就在离老家百公里外的省人民医院做血液透析。“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住不起医院,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

  昂贵的治疗费用让全家人都很闹心。

  可现在好了!2016年,民和县人民医院设置了血液净化中心,杨宇栋终于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地去治疗,现在做血液透析,上午来,下午就可以回家,每次费用还比省上的大医院节省一百多元。

  不止是民和县,在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的冰点在消融、堵点被打通。所有的努力,只为回答同一个命题:增强百姓对医改的获得感。

  在管理体制方面,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医疗卫生规划,科学合理设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机构布局、功能定位、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从严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促进公立医院有序发展。

  在运行机制方面,全省109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各地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8.3%。全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由2015年的12.23%下降到2017年的7.28%,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现在,小病不用拖,大病不用扛,敢看病了!”“医院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又干净又卫生,医生和护士服务态度也很好!”……在我省的大小医院,处处可以感受到医改的温暖。

  打通群众医疗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

  “生病到现在20多天,总共花了两万多元,报销后我自己只掏两千元。”民和县总堡乡台儿哇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哈尕玲是总堡乡卫生院院长赵永福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今年5月,哈尕玲突发颅内出血晕倒,赵永福立即安排哈尕玲上转民和县中医院治疗。在脱离危险后,哈尕玲又被下转至总堡乡卫生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实行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这是医改要达到的目标。要让群众看病方便、有序、合理,必须建立健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改革到底给乡镇卫生院带来了哪些变化?

  民和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鄂福涛说,以前当地群众基本不在卫生院看病,现在通过资源下沉,省上和县上的专家都在帮扶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和服务能力提高了,县级医院的门诊量明显下来,乡镇卫生院的上去了。

  2015年以来,我省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积极构建没有围墙的医院,初步实现了发展方式由“以医院为重点”向“以基层为重点”转变、服务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改革红利惠及各族群众。

  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不同形式医联体94个。同时,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加强基层软硬件建设,实施精准化对口协作机制,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通过综合施策,患者流向逐步发生改变,提升了县域就诊率。据统计,2016年,我省居民现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低于同期国家28.8%的平均水平。

  来源:青海日报

上一篇:2022产业数字化与物流供应链金融峰会在武汉成功举行
下一篇:2022山西高考总分及各科满分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