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将优秀学生作品推向聚光灯下,青春生涩背后是对艺术一片真心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位于普陀区M50创意园区内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零时艺术中心,日前迎来了《天生如我——2019优秀毕业作品展》。这场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主办的展览,将年度优秀学生作品推向聚光灯下,接受艺术爱好者的品评。

  本次展览推出美术学院绘画、雕塑、新媒体、公共艺术四个专业的优秀毕业作品,这些作品综合了多种当代艺术形式:有绘画,装置,影像,雕塑,集体参与项目,数字媒体影像,公共环境艺术等。青年艺术学子有着不拘一格的思维触角和对视觉艺术的创造性思索和开拓。这些作品眼界开阔,自主、自由、自信地与时代对话,与社会的行进节奏相呼应。

  

  选择和社区老人共同完成当代艺术装置

  作品《穿·梭》由雕塑专业王晔邀请社区编织班的老年人,一起用棉线参与,共同完成了一组当代雕塑作品。作品外形是放大的织机梭子,被棉线包裹的织梭柔和地交融,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梭线穿梭于老中青三代人的之间,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老年和少年的代际鸿沟。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王晔不忘介绍作品的共同创作者——一位社区退休阿姨,一老一少在作品前对望温情而默契,让人想起阿布拉莫维奇著名行为作品《凝视》。《穿·梭》也从一具雕塑变成了雕塑+视频+行为的综合艺术作品。王晔说,老龄化社会脚步慢慢逼近,自己希望能用无形的线将隔代的人拉得更紧密。

  

  一对“翅膀”戳中校友同窗泪点

  展览作品《视觉翅膀》在设计之初就是考虑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拍照打卡。公共艺术专业柏澜创作翼展四米的铁质双翅上,镶嵌了她四年大学生活的所思所见,有视觉学院吉祥物黑天鹅、画笔、单反、吉他和学院建筑“大眼睛”,各种图像交错难以分割。一对翅膀浓缩了视觉学院学子的求学经历,融入了这双梦想希望的翅膀,预示着他们已经为未来展翅高飞做好了准备。来自参观的上海视觉学院校友们都对这件作品很有共鸣,作品已经被院方收藏。

  

  九宫格彩虹玩偶是憋住的青春呐喊

  雕塑专业缪大恩的作品是一套玩具——《戴着头套的刻奇人A kitsch man in a hood》,在现场被专家评价为非常有艺术文创孵化的潜力。彩虹色的玩偶以九宫格图像出现,就像朋友圈里的九连拍。刻奇kitsch源于德语,有自媚媚俗之义,又指一种自我保护,头套藏起了现代人的喜怒哀乐。缪大恩发现,在校园里地铁里,很多年轻人热衷戴上口罩,将自我和社会有尺度地隔离开。而真实的他们是,在人群中害怕被孤立,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如若摘去头套,就可以呈现出彩虹一样的光彩。所以有时选择制作套装玩偶刻奇kitsch,是用雕塑讲出一则寓言,95后00后的孩子都具有清醒独立的思想,拿到头套或许就会听到新一代人的“呐喊”。

  

  大四学子学仓颉造字还能自由书写

  淡然的乡愁酝酿故乡回忆

  绘画专业丁蕾的影像装置作品《看到》,萦绕着淡淡的乡愁。视频影像呈现出穿过层层叠叠玻璃制成的屋顶天际线她的故乡泰州,这些屋顶选取了与作者密切关联的老宅,学校,熟悉的街角…多层叠加,组成了回忆的交织点……

  而港台动漫绘画专业的钱冰环在研究了新水墨艺术家谷文达和徐冰作品,自创了一系列用拼音字母组成方块字《拼音字》,并用米制成的这些看似古怪的天书,字体古朴,有秦汉篆书之古意。他的创作遵循了造字规律,还有威仪感。汉字作为公认的“最难学习”的文字,经钱冰环与拼音字母巧妙配合和艺术再创作,展现了华夏文明精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石墨认为,此次集结展出的16件作品里虽然还透出青春的生涩,但其背后是学生们的真诚用心。学生们把在生活里捕捞到点滴的触感——憧憬与乡愁,美好与疼痛,自励与惘然等等,都义无反顾地投射在作品里。或许艺术表现手法上还待打磨,那种生猛和坦陈足以让观众感动。很多作品既异想天又接地气,带着浓浓温情,这在许多成名画家的作品中也鲜有出现。

  作者:李兵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海归求职网CareerGlobal」海归招聘会丨中银国际证券招聘
下一篇:上海师范大学的校花,晋级全国主持三十强,网友争议现场的评分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