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左还是右?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前段时间一些愤怒的家长在南京一中大门前举牌抗议,认为一中教学强度不足,过于强调素质教育导致孩子应试能力不足。中考入学成绩631分的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绩居然不如中考入学成绩只有589分的南京二十九中,确实值得深思。

随后,南京一中校长出面道歉,对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正式开始假期补课。此后,还有消息称,校方将重点研究培优计划,在保证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扩大尖子生数量。此事被舆论解读为“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低头”。

在笔者家乡青岛的家长圈里,也有类似的争议,到底要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给每一个家庭带来选择的困惑。弹壳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简单地选择哪种模式,任何结果都是在既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发生的,作出选择的关键在于看清问题背后隐含的信息,进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做一个有利的选择。

存在即是合理。我们首先要分析出这两种模式出现的背景。先最典型的素质教育代表,北京人大附中和上海中心。这两所学校确实让全国人民神往,但确可望而不可及。我们中国的高考是分省录取模式,每个高校在不同的省份招生计划差异很大,大学招生计划会对学校驻地省份有所倾斜。北京、上海作为直辖市和全国最好的两个城市,拥有最多的大学资源。坐拥众多双一流大学招生计划,北京、上海每年只有不到6万人参加高考,而河南、河北、山东等人口大省,每年确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学生参加高考,而双一流大学招生计划却非常短缺。所以在河南、山东上一个双一流高校,相比北京、上海竞争程度要激烈几十倍。在北京考上清华北大基本是百里挑一,而在山东、河南,基本是万里挑一。再举个直观的例子,假设全国一张卷,在北京可能580就能轻松上个211,而在山东却可能需要630,甚至更高。那差出来的这50分就是素质的差别。智商相同,条件相近的两个孩子如果分别在北京和山东,就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北京的孩子因为只要较低的分数就能上211,所以他可以用7成时间学习,3成时间发展素质。而山东的孩子,要想发展学习之外的素质则很难有时间,因为他需要多考50分才能上个211,所以他不得不把10成的精力全用到学习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素质教育的典范高中多出在北上津等直辖市,而县中模式却在高考大省极为流行。这本质上是优质大学资源不足和招生计划分配的差异。

所以这才有了南京一中的家长的举牌抗议,才有了青岛二中和青岛五十八中两种模式之争。南京一中和青岛二中其实跟人大附中和上海中学本质上还有所不同,毕竟身处高考大省,没有考入名校宽松的分数底线,却要面对省内众多县中们疯狂的应试竞争。这也是为什么江苏发达的南京、苏州,高考却比不过苏北的南通,山东经济发达的青岛,高考却比不过潍坊、东营。我们确实应该佩服南京一中、青岛二中提倡素质教育的魄力和勇气,但也应该理解高考大省众多学子父母焦虑心灵。在高考大省做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是一件非常难也很有艺术性的事情,希望更多教育界人士能够找到均衡的办法。

这几年青岛的家长都在抱怨青岛中考普高率全省倒数,经过岛城教育界人士的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我认为还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青岛市区的优质高中仍然缺乏,急需要大幅度提升。青岛市区是中考竞争最激烈的地区。青岛市中考采取分区市录取模式,全市统一命题、统一中考和阅卷,其中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招生录取,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区、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等六区市单独招生录取。青岛二中、五十八中、一中、九中等优质高中一直走小而美,精品化路线,招生人数过少,造成录取分数线常年居高不下。即使身在青岛最好的初中,也只有10%左右才能考上最好的二中和五十八中。而反观青岛郊县的县中,录取分数则相对亲民很多。同样试题、同样分数,县区一高居然比青岛二中和青岛五十八中低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甚至市区的普高线居然超过了下面县市的王牌一中录取分数线。这个里面的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市区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学习,剧场效应更为明显。

市区的父母谁都希望自己孩子能上个普高,进而上个好大学,在升学意愿和经济投入上都非常积极,所以市区的家庭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投入的精力和金钱较多,激烈的竞争下,必然导致中考分数水涨船高。而郊区只有住在城区的部分家长拥有这种精力和财力,而较远的乡镇农村家长受到自身教育水平、经济实力、学校实力、师资力量等制约因素,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投入有限,所以郊区中考相对没有那么激烈的竞争。

二是市区的高中优质资源更为匮乏。

每个高中招生不多,二中、五十八中、一中、九中等优质高中每年录取人数只有几百人,而郊县的县中却都是招生一两千人的巨无霸高中,在招生人数上远多于市区高中。市区本来竞争就激烈,招生人数还少,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面对这种激烈竞争局面,我们该怎样改进?同为山东龙头城市的济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他们的秘诀就是大规模扩大市区优质高中招生计划。与青岛二中齐名的山东省实验中学早在几年前就扩建校区,放弃了小而美的精品路线,走了一条普及优质高中的大众道路。山东省实验中学每年招生3000多人,一个学校几乎就相当于青岛二中、五十八中、一中、九中招生人数的总和。相比走曲高和寡小而精的路线,扩大优质高中招生的路线是否更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呢?牺牲一时的录取分数,真心实意地扩大招生,更容易被岛城市民所铭记。近年来二中和五十八中也在不同区域建立了分校,今年中考我们欣喜的看到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招生分数基本持平二中,这是一个好现象,希望明年青岛五十八中高新校区能够实现本部和分校资源共享,统一招生。

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郊区的县中虽然中考录取分数较低,但在高考中却取得了不亚于市区高中的好成绩。我深思原因如下:

一是市区分层过细,导致名校后段学生动力不足。

市区高中是典型的漏斗录取模式,每个高中招生不多,但学校层次确多,比如二中、五十八中录取分数最高,囊括了市区几乎全部的尖子生;一中和九中次之,收揽了次高分段的学生,之后的高中还要分成几个层次。而县中却大多数是巨无霸高中,在招生人数上远多于市区高中。比如莱西一中、平度一中、即墨一中等学校动辄一两千人的招生规模,几乎达到市区2-3个高中的招生量。所以也有人说市区高中模式好,因为小而美,走精品路线,便于分层教学。但是笔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小而美,有优势也有劣势,比如大家称道的青岛二中,每年录取的最低分的学生可以在别的高中名列前茅,按理说这么好的苗子虽然不能保证都升入双一流大学,但起码都上一本没有问题。然而二中每年都有不少学子上不了一本线(山东的一本线经过几年的扩招注水,已经非常低了)。因为漏斗模式下,虽然到了二中的都是精英,但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得有人排名靠后吧,长期排名靠后,就会对心态产生影响,进而成绩下滑甚至最后跌出一本线也属正常。

二是市区非重点高中容易出现跳蚤效应。

市区非重点高中因为高分学生较少,学校很难培养出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头部学生很难发挥自身潜力。有一个著名的跳蚤效应: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

跳蚤效应告诉我们,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梦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为心里就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使他们受限,看不到未来确切的努力方向。而市区非重点高中学生恰恰就陷入了这种跳蚤效应,因为本校没有尖子生,平时成绩都在学校内部比,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没有高手过招,也发挥不了自己的极限和潜力。

三是县中的生态更好。

县中模式非常好的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县中模式虽然被认为人数过多,管理粗放,不如市区高中精细。但是因为县中的人数足够多,招生分数线低,所以市区重点高中那些后部的学生也会分散到各个班级中,成为班级成绩靠前的人员,进而产生自我激励和信心。同样不少以较低分数进入县中的学生,因为受到尖子生的激励,跟高手过招,激发了潜能,在人数较多的县中很容易看到进步,产生信心。所以这也算是县中模式在高考中取得不错成绩的一个原因。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议永远都会持续。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思聚分享”,作者:弹壳老师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息县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助推素质教育
下一篇:南京一中“认错”,是素质教育的失意吗?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