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改革,到底为什么失败?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2-27
手机版

2001年我国就推行了素质教育改革,记得那一年我处在一个三线城市,上着小学,那时由于信息传送落后,偏远地区的根本就没改过来;直至我大学毕业都未回到素质教育线上。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官方的,校方的,还是普通学生,当我们在说素质教育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首先我来解释下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再来说应试教育,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词义上它俩并非对立,但大家习惯性地把两者形成对立面。以至于双向的文化和艺术培训市场的崛起,莫名其妙地火了起来。


回归本质,问题到底在哪?

提出的创新模式不可否认,但得从国情实际出发,做出有效性评估,空泛而无实的内核,只是走马观花。我在这个行业里摸爬至今,将近十年的探索,初心未改,却难砥砺前行,不得不面对当下的现实,众多学校根本无法满足素质教育资源,但又必须执行的前提下,依然采取保守的应试,导致教学质量的难把控以及学生自身负担的加重感油然而生。

结果就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务,毫无意义。

从我身边的事例来说,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年级前三的优异成绩,目标是考取市重点最好的中学,这所中学必须要参加全省小升初的选拔考试,五千多的人数报名,只优录前三百多人,这批人进去后直接进入快尖班重点培养国内双一流生以及国际生的输送。最终我的学生分别以最优异的成绩顺利入选。这背后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大致的分享下这批学生的学习安排,报取名校冲刺班,英语、语文和奥数,这个班进去的前提是要通过考试和面试两部分考察,择优入选,入选的学生里面再分成A、B班(一个班15人左右),一周上六天的课程,每周还要进行考试评估,成绩筛选后,再次进行重组,结果都会公布至家长群内。那家长也不闲着,全程陪同接送,还要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更别说家境困难的再苦也要给孩子上的决心),课内作业的答案批阅和课外学生的小助理,这个画面让我心酸又无奈!



近二十年来这种现象似乎从未改变,前两年人大代表提出了并进入正式关注,对学校以及市面上的教育机构进行了大面积的整顿后,看似变了,实则未变。为什么一直在讲的减压却老减不下去呢?为什么一个反人性的制度能保留如此之长,“存在即合理”。培训班的出现,已经部分解释了。


制度优化,根本在于教育资源,待学校有能力配置更多技能型的老师之时,也许因资源匮乏得到缓解,就有更多经历去做“素质教育”了,不过不是现在。我并不认同不能量化的项目加入升学标准里。比如,家境贫困的你,父母省吃俭用给你买了很多练习题,在你的努力下,不负众望考了高分,但这时校招办指着一个比你低两分的人,看着家境不错的这个人跟你说:“她钢琴十级,舞蹈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参加过游学,素质高啊!”里面暗箱操作的空间,可想而知。


应试或许不轻松,不容易,但以分数定终身的却是不能动摇的底线,是保留唯一的公平公正的渠道,如果素质教育阻断了这条底线,寒门终将无出头之日了。教育者在历史的银河系中,引领着阶级流动性的门阀,其中不乏固化阶级的帮凶。


上一篇:责任担当同在 奋斗砥砺前行——“丑石”成长二十年
下一篇:素质教育的机遇与困境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