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天生具有复制自己的需要,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常源于此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0-02-26
手机版

孩子十岁以后,开始陆陆续续进入了青春期。

此时,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家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了一个人。

首先,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变得我行我素,开始反驳父母,和父母顶嘴。或把自己关在房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权威和模仿对象。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摆脱父母的影响,与父母的观念渐渐产生了冲突。

特别是那些从小就因不大听话而倍受父母打压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与父母的冲突就会变得更加严重,让父母头疼,陷入痛苦、愤怒与焦虑中。

为什么许多青春期孩子会有如此的表现?

这是很多孩子在试图弄清楚“我是谁”,并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寻找答案的一个必经过程。


从一出生,孩子就开始走在寻找“我是谁”这个答案的道路上。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需要通过认同与模仿父母,来获得父母的认同,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感,并产生自我认同。

当他们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与力量后,渐渐的,他们就有了自我成长的力量与独立分离的需求。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空前强烈,他们开始追求自我的独特性,不希望自己是父母的翻版。

但是,父母却天生具有复制自己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有如下的表现:

希望孩子听话;

想把自己好的经验传授给孩子;

想让孩子避过他们曾经走过的坑。

父母的这种需要,主要基于他们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一种延续。所以,他们把自己的感觉当成孩子的感觉,把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他们喜欢代替孩子做决定,事无巨细地安排和指导孩子,希望孩子沿着他们认为的理想道路上前进。

但,这通常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首先,时代在变迁,许多父母曾经适用的经验,已不再适合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自己从生活中体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失败的教验,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许多父母试图为孩子绕开的坑,是孩子人生的一种必须面对且无法避开的一种经历。否则,它们会以其它形式的更大坑,让孩子在失去父母的帮助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第三,父母的指手画脚,意味着对孩子的不信任,告诉孩子“我比你强”“我比你懂得多”和“我的才是正确的,你的是有问题的”,这会让孩子觉得自我被否定,因此孩子在内心产生反感与排斥。


父母很难适应孩子与自己的渐行渐远。

因为,这对父母而言就是一种丧失。但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种必然。

从2岁开始说不,孩子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

3岁以后上幼儿园,孩子与父母第一次分离。

7岁以后,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事与生活,有了同学、朋友、玩伴。

孩子的世界在渐渐变大,不再像以前那样粘着父母。

如果此时他们还很粘人,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很可能被父母干涉或包办过多,变得依赖不独立。

很多界限感不强的父母,在潜意识里有着与孩子共生的需求。

于是,在他们心里,孩子的前途等于自己的前途,自己的需求等于孩子的需求,自己的经验等于孩子的经验。于是,一场场父母复制自己的游戏,开始并持续在孩子身上进行着。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讲了一个事例:

一位父亲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500强的企业。他的儿子表现也不错,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后来,父亲花了巨资,送儿子去美国读高中。

不料,到了高考那一年,儿子一点也不着急,成天忙着听音乐、喝咖啡、交朋友、去旅游。儿子声称,自己只要上一般的美国大学就好了。

眼看自己想让儿子考上常春藤大学的期望就要落空,父亲急了。他开始把自己每天早上5点跑步、晚上读书的相片发到朋友圈,不时地提醒儿子去看。

不久后,儿子屏蔽了他的朋友圈。父亲开始打电话给儿子,渐渐地,儿子连他的电话也不接了。


很多父母不理解,这样的做法怎么就有问题了?

父母觉得这么做,只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这样不知好歹呢?

父母的期待可以理解,我也能感觉到他们“被辜负”后深深的失望与委屈。

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想成为父母人生的复制品。

那么,我们面对孩子青春期,是不是就不管了,放任其自流下去?

这样做肯定也不对。那要怎么做呢?

上述例子的问题,其实是出在父子之间的界限感上。

父亲把儿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而儿子在摆脱父亲控制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把父亲的经济资源当成了自己的。

高晓松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

这句话在这里也适合。否则,对父母也不公平。


如果父亲不管儿子,那么经济上面也不要管,这样才是真正的界限感。

后来,这位父亲做了一个决定,他告诉儿子:

我也只是个高级打工仔,送你出国留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你可以考上某一类大学(他列了一些范围),我给学费。如果考不上,那对不起,请你回国读大学。

他让儿子自己做选择,并为选择的结果负责。结果,儿子为自己而努力,最终考上了全球前十的大学。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事例。

很多孩子的发展轨迹要比这位儿子糟糕得多。他们很小就开始不好好学习,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到了青春期更是处处失控,让父母管也不是,不管又放不下。

因为很多父母是很难对孩子做到真正的界限感的。

面临这种问题的父母,往往是因为在0-7岁之间没有与孩子建立起扎实的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或者父母很少陪孩子成长,不能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关系,要与孩子划清界限是很困难的。

因为他们没有底气,他们害怕因此而失去爱,甚至失去孩子。

这样的父母才是最糟糕的:小时候不管,到了青春期却拼命地管孩子。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界限感。

这个世上有四种不同层次的父母:

最糟糕的父母:否定、责备孩子,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又替孩子承担孩子本应承担的责任,这样的父母最容易养出无能而依赖的啃老族。


第二糟糕的父母:否定、责备孩子,但不帮孩子承担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立到不敢相信别人,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但至少他们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好一点的父母:鼓励赞美孩子,但同时为孩子承担本应是孩子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性格阳光,但依赖性太强。


最好的父母:鼓励赞美孩子,同时不会主动为孩子收拾残局。他们在精神上支持孩子,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自信而独立,有应对挫折的能力。

最让人担忧的,就是第一种。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又很难受管教,那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情况,父母更要学会放开手。早点放手,才能把孩子推向真正的独立。如果父母自己害怕失控,很难做到这一点,可以寻求外力的帮助,比如专家、心理老师等等。

父母不要老想盯着孩子,总想为孩子的结果负责。亲子关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界限感。

而保持界限的关键,是父母要舍得,让孩子承受孩子需要承受的痛苦,不要担心孩子因此而觉得你不爱他。

其实,叛逆只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总会过去的。一旦孩子成人,他们通常要么与父母和解,要么在心里放下。而你们的亲子关系,将来总会有时间和机会来慢慢修复的。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经过两年多努力,素质教育观察打包了这份教育类青云计划文章清单

上一篇:汉中市略阳县高台小学举行线上升国旗仪式
下一篇:孩子只有实现了自我同一性,才能真正走向成人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