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比考上什么大学更重要!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7-05
手机版

  2023高考正在填报志愿的阶段,你的志愿定了吗?

  随着一个个梦想中的大学、专业落笔纸上,对于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孩子们来说,人生新阶段的大幕已徐徐拉开。而高考,只是这幕大戏的序曲。

  很多人将高考比作一场特殊的“成人礼”。高考之后,无论是从年龄上、心理上,还是从接下来的生活环境、人生选择上,都将告别对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依赖,逐步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立、广阔的人生。因此,无论成绩如何,无论考入哪所大学,甚或是没有考上大学,都要跟孩子们说:“恭喜长大,欢迎来到更广阔的世界!”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我们准备如何迎接这个新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活该怎么过?

  01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

  “我无比确定,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这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在媒体发布的一张图片上,他身着航空服,在老家的房间里,望向满墙的奖状。这些奖状的背后,是一个宇航员的“曾经”:黄昏时分纱窗里传出的朗朗书声、夜深人静的教室里刻苦学习的背影、梦想被点燃时的激动、瞄准目标扎到底的韧性……所有这些,让一个6岁时还躺在山坡上放牛牧星的孩子,在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

  

  是的,读书改变了桂海潮的命运。

  桂海潮的成长经历,也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因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他们没有优渥的家境,也没有特殊的天赋或超越常人的智商,有的甚至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早早走上社会,扛下家庭的重担,但是他们都通过读书和学习,让人生逆风翻盘。

  一起来看几个真实的故事。

  · 00后洗碗工靠自学,圆新闻主播梦

  江苏徐州,00后小伙刘黎明,15岁进入社会,做过洗碗、装修、扛货……17岁他开始边工作边自学,努力一年半后,考上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如今成为了家乡一名新闻主播。

  近两年,他下乡采访时看到村里老人几乎没有照片,开始免费为老人拍照。刘黎明说,今年已为600多位老人定格笑脸,老人们看到照片时都特别高兴。

  · 中专生逆袭成教授,从未停止学习

  从中专生一路考到硕士,从乡村教师到大学教授……不久前,河南农业大学余红卫老师的经历在网络走红,引发热议。

  1985年余红卫初中毕业后,以中招应届生全乡镇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驻马店师范学校。三年中专毕业后,她回到家乡一个村办中学教英语。之后的20年,她一边工作,一边求学,2003年,余红卫考取了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后,她应聘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2013年晋升为副教授。

  余红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请同学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梦想。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就一定会脚下有路……”

  · 河南打工妹重返校园后,问鼎世界冠军

  姜雨荷,来自河南南阳农村,初中毕业后南下打工,在流水线上干了半年后重返校园。2018年,姜雨荷进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求学。在学校里,姜雨荷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练上成千上万遍,这几年训练累积时长超14000小时。

  2022年11月27日,姜雨荷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实现了我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今年3月,姜雨荷受聘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成为这个学校最年轻的教师。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山东科技大学,27岁的保安马梓桐通过自学,高分上岸北师大硕士;手握电焊笔的00后女孩黄昕婷,从职业技校一路“升级”,不断突破自己,如今,即将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盲人女孩董丽娜,凭着对播音主持的热爱,从一名按摩师,逆袭成为中国传媒大学首位盲人硕士……

  这些真实故事中所谓的“逆袭”,不过是锚定目标、努力奋斗后的水到渠成。是追梦路上不曾停歇的脚步;是对知识和智慧矢志不渝的追求。盲人女孩董丽娜说:“一定要坚持学习,我始终相信学习的力量。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一切都有可能。”

  02 读书,但不能只是读书

  坚持学习,意味着将学习作为终身信仰,永远走在求知和探索的路上;坚持学习,意味着不只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生活就是书本,社会就是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坚持学习,更意味着,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以及长期行动的韧性和毅力,知行合一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一次高考不会决定命运,但却是我们走向更广阔天地,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探索世界的关键节点。高考之后,人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广阔的世界将在你眼前展开,无数的可能性等着你来创造。

  高考让我们突破原生家庭及成长环境的局限,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展翅高飞。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完全的责任。

  03 大学生活,如何过?

  大学是我们通往崭新世界的大门,如何才能充实地过好大学生活,为以后的人生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从而真正改变命运?

  · 修身立德

  要成才德为先。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和航标,指引着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决定人生道路和方向,进而创造一个人的外在世界。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立的是什么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冯用军认为,立德,立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立的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我们要亲近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传统经典的浸润中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提升自身修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认为,立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从家庭层面来讲,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家庭成员。因为家庭是社会里最小的细胞,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这个层面来说,首先是要有感恩之心,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家庭成员。二是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者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 强健身心

  说完立德,我们再来谈谈树人。树的是什么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作为基础,否则发展便无从谈起。

  那么,首先我们要重视体育锻炼。

  体育是什么?体育是强身健体,体育是精神意志,体育是与智商、情商一起构成现代人完整人格的动商,对完善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因为在人才培养中坚持把培养“终身运动者”放在第一位,而成为“网红校长”,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他的这一观点在抖音上点赞已超3000万,全球媒体转发讨论触达百亿级。

  “无体育不清华”,清华大学的体育教育亦闻名于全国。清华的体育必修课是4年;阳光长跑每周至少3次,女生跑2000米,男生跑3000米;新生军训20天;从2017年开始,清华更是规定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清华大学体育部书记马新东教授认为,这些强制性体育,明显改善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此外,身心合一、动静相宜是中国文化的古老智慧。《道德经》有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身心合一,身体和心理作为人的一体两面,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如果我们的心理出了问题,身体也不会太好,反之亦然。尤其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加上学业压力,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因此,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学会调节和放松,可以自学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和通俗读物,能够对自己有觉察、有办法,张弛有度地生活和学习。

  · 确立志向

  《孟子》有言:“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志向和目标是人生的航向,如果没有航向,就会陷入虚度光阴、空虚迷茫之中,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如何立志?

  冯用军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考虑:一是早点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从自己的价值观、实际情况和兴趣特长出发,做好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做好对应的规划。比如,是要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做研究,还是要落地应用,甚至自主创业,这些都需要早点想清楚。当然,这个过程也会出现反复调整和校准,但无论如何,你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你才知道你人生的道路应该往哪里走,以及怎么走。

  二是要对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可以读一些政治、经济、历史类的书籍,另一方面,要关注当下,了解社会和民生。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向内探索自我、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要向外看世界,看中国,洞察社会,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 笃行慎思

  实践出真知,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确定目标之后,更重要的是把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任务”,用正确的方法,坚定地朝着目标行动。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看来,是否能落地行动,还包含了筹划能力,你要能够根据目标,统筹规划你的可用资源,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的想法就很难落地。另一方面,目标一开始也可能是不清晰的,甚至是不靠谱的,也只有行动,才能检验你的“目标”是否靠谱,引领你找到真正的“航向”。

  思考见真章,尤其在当下信息驳杂,且真假难辨的时代,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拨开信息的迷雾,尽可能地接近事实和本质。而要通过独立思考接近“真相”,不但需要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对所关注的领域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正确地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更需要我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 硬实力-专业

  冯用军教授认为,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大学生一定要在进入学校之后,稳扎稳打,把专业学扎实,积累核心竞争力。因为专业能力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最大武器,当我们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优秀,自然不用担心工作机会。

  此外,还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知识结构有无缺陷。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教授建议大学新生,一定要学会做“知识管理”,要做计划表,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你的大学生活充实有收获,未来面对就业时,也会更有信心和底气。

  · 软实力-综合素养

  最后,需要提升可以迁移到任何领域的“软实力”,让自己成为能力综合,爱好广泛的斜杠青年。

  哪些软实力比较重要?

  王洪才教授认为,有以下七个能力:反思自我、理解别人、交流合作、筹划执行、把握机遇的能力、判断风险的能力,以及逆境奋起的能力。他认为,这些能力也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李森教授也认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质量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敢于去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敢于去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儿,也就是在敢想、敢说、敢做这三个方面有突破,假如想的问题跟别人一样,说的话跟别人一样,做的事跟别人一样,谈不上创新。

  新起点 · 新旅程

  实际上,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只有行动才能改变命运。读书能够增加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升思维能力,拓宽眼界,但如果没有行动,什么都不会改变。就像那句老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要改变命运必须要有行动,当然读书(学习)是前提。终身学习,步履不停,你会遇到更好的未来,更好的自己。

  最后,董宇辉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时间是长期主义者的朋友,请用马拉松的心态去过好这一生。在自己的时区里,一步一步,慢慢走。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干货】考研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技巧有哪些?
下一篇:童年不散场 梦想再起航 天府新区开元幼儿园毕业典礼留“夏”精彩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