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都 | 浦东31周岁:“静水流深”中酝酿新质变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4-20
手机版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18日电(记者 何欣荣)又到4月18日。熟悉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人都知道,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纪念日。

2021年的这一天,一场印有“百年党史路,奋斗新征程”的党史学习教育巴士,从浦西的中共一大会址驶往浦东开发陈列馆,为浦东开发开放31周年留下了红色印记。

过了而立之年的浦东,激情不减的同时,更加成熟、稳重。从去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至今,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改革创新工作,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静水流深,在一个个量变中酝酿着新的飞跃、新的质变。

开放舰队“乘风破浪”

(4月18日首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巴士)

北面的外高桥,南面的洋山,中间的浦东机场和金桥——摊开浦东地图,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依次排开,像一支阵容齐整的舰队,驶向浩瀚无垠的大洋。

开放,是浦东发展的生命线。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第一个自贸区、第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都诞生在浦东这片热土上。

改革开放,步履不停。今年4月中旬,全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转型为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浦东开放的载体功能,再度提升。

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差别在哪?一般人可能搞不明白。“原来库存货物都是‘整进整出’,现在可以‘整进零出’,以适应散单、小单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新变化。”在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敏看来,借助综合保税区的制度环境,企业可以加快“乘风破浪”。

开放阵容更加齐整,功能也在持续深化。作为自贸区战略的首发地,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管理局正在思索,如何发挥“保税+”功能优势,探索具有创新示范意义的综合保税区发展新路子,为国家扩大开放提供新样本。

将开放视野扩大到整个新区,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推动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引进全球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随着新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举措一一落地,31岁的浦东,仍然傲立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

创新策源“厚积薄发”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

今年3月3日拿到一类新药证书,3月8日就向全国范围内的15个城市发货,成长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艾力斯医药,是张江“药谷”孵化出来的一颗生物医药新星。

“艾力斯成立17年来,只做了两款药,但都是国家一类新药。”艾力斯医药CEO牟艳萍在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上介绍,在仿制药遍地的时代,艾力斯的创始团队就明确了做新药、做好药的路径。十年磨一剑,艾力斯在2020年底正式登陆科创板。

张江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和丰富人才供应,给了艾力斯崛起的机会。牟艳萍说,除了研发团队,在新药上市前一年,艾力斯还组建了一支涵盖市场、商务、政府事务、培训等在内的“多兵种”人才队伍,逐步打通从新药研发到病患一线的通道。

艾力斯是一个缩影。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这两个难度极大、周期以十年计的前沿产业上,张江科学城以“甘坐冷板凳”的态度坚持投入,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期。

统计显示,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集成电路行业产销规模达到1800亿元,占全国1/5;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32家张江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国总量的1/7。

上海自贸区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说,以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为目标,今天的张江,还在持续加大对以上海光源为代表的国家大科学设施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浓度”。未来的张江,必将在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占据一席之地。

城市治理“删繁就简”

(浦东“城市大脑”再升级)

涵盖市容、水务、绿化、交通等19大领域的1800余项执法事项,对应1800余名城管执法队员——摆在浦东新区城管局局长张立新面前的,是这样一道治理难题。

传统的城管执法,对人力依赖度很高。人力覆盖不到或者不能长期“蹲守”的地方,违法行为反复不绝。张立新说,在上海率先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浦东城管创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让算法来帮忙,把精细化治理落到实处。

以渣土车治理为例,渣土车驶出工地后,如两小时内未到达指定卸车地点,浦东城管智能综合管理平台自动检查车辆行驶路线,找出疑似偷乱倒点位,并由执法力量现场检查。

数字化,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打破了部门壁垒。今年4月初,浦东的“城市大脑”升级版正式亮相,把之前涉及的经济治理104个场景、城市治理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11个场景进行了整合集成,形成了10类57个整合场景,以“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方式,推动传统治理向数字治理转变。

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表示,聚焦生产生活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浦东正在打破政府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和层级之间的职责界限。“目前,浦东已经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 ,初步构建了‘四梁八柱’。”

宜居生活“润物无声”

(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为“硬核”临港注入艺术气质)

今年4月底,位于黄浦江畔、浦东世博区域的上海宋城将正式揭开面纱。根植于上海历史长卷的《上海千古情》演出,将向全球观众演绎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从过去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轧钢车间,到2010年世博会期间“天天演”的宝钢大舞台,再到如今的“东方百老汇”——“锈”场到“秀”场的华丽转身,翻开了浦东城建日新月异的篇章, 展示了新区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

如今,世博会的中华艺术宫、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永久性及长期性保留场馆,已“蝶变”为区域的重要文化设施。除即将开园的上海宋城公园,世博文化公园、信德演艺中心、上海大歌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将在未来3年内建成。

届时,世博地区展演空间体量将突破6万座席,接近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这样的老牌演艺集聚区,为市民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将视线朝南,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畔,碧波荡漾、绿草茵茵。掩映在环湖公园带中的中央美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新校舍。

作为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艺术机构,去年疫情期间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迎来了首批新生。上海蓬勃发展的艺术品展览和交易市场,叠加滴水湖的优美环境,让学院副院长王可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今年,我们还要招收300名左右的新生,和南汇新城这座‘未来城’共成长。”王可说,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将为“硬核”临港注入更多艺术气质,让更多市民体会到诗意栖居。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在党史学习教育巴士途径的陆家嘴金融城,伟人的嘱托仍然历历在目。不忘初心的浦东,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继续进发。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省内外30余名教育同仁到河北定州中学交流考察
下一篇:如何处理好中小学生的这件“小事”——实现高质量作业管理?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