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第一个期末:改卷“大放水”,60分作文最低也有52分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目前,各地中小学已经陆续放寒假,连学生的期末考试结果也发给了家长。

  这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们收到的第一份期末成绩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降低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难度,且不允许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很多家长表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确实有所减轻。

  

  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试题难度降低,孩子的考试分数有所提升。

  第二,老师将学生的分数“一对一”地告知他们的家长,不透露排名。

  第三,不公布具体分数,以A、B、C、D的等级评价取而代之。

  尤其是第三种情况,让家长无从得知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就算焦虑也莫名其妙。以某些初中为例,将学生语数外三大主科的成绩划分为A、B、C三个等级,B档为72(含72)—95分,一个档次里有20多分的分差。虽然同属B档,但70分左右和90分左右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可是家长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具体考了多少分,往往宁愿往高的估,于是就有了很大的自我安慰空间,焦虑自然也就减少了。

  

  一线教师:考试“放水”前所未有

  不少小学初中教师表示,为了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双减”第一个学期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水”。怎么个“放水”法呢?不仅是作业、考试题目难度前所未有的“放低要求”,连在改卷时也极尽所能拉高分。

  有一线教师表示,“双减”后学校实行等级评价,他所负责班级的成绩异常“好看”。期中考试全班63个学生所有人都有一个科目获得了A,59个同学获得5A!一个本来成绩在年级里属于倒数的班级,“双减”后获得A档的数量跟尖子班比起来竟然不遑多让,连学生都打趣说自己的班级是“5A动物园”。

  

  期末考试让他更加心慌慌,教育局的文件明示,语文作文最低52分(满分60分),数学上某些大题答题纸上只要有字就必须给分。换句话说,只要学生懂得写字,考零分是不可能的,只要写了字,初中分分钟就能达到B档。

  

  有网友也表示:我孙子班上49人参加期末考试,48人100分,1人99分,皆大欢喜呀!

  

  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但凡对学习上点心的,对于这样的考试都有同样的评价:考了个寂寞。本来考试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但这样考法本没办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波操作下来人人都“学霸附体”,是毫无破绽的“六边形战士”。

  老师没办法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没办法通过考试查漏补缺、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考试还有什么用?

  

  “减负”与“保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一些专家的设想,“双减”要达到减负不减质,要求老师们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争取在课堂上把所有应该教的知识都让学生学会。但理想有多么丰满现实就有多么骨感,每个孩子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秉性都不一样,在学习时间减少、课堂纪律变得宽松、作业减少、考试测验次数减少的情况下还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无异于白日做梦。在没有“双减”之前尚且还有那么多“个位数”学生,更别说减负后了。

  因此,为了达到教学“保质”的效果,就只好在考试上做手脚了,不仅试题难度降低,改卷时也尽可能“放低要求”,并且在等级评价时放宽对A、B等优秀、良好档次的要求。但这样的结果是,照顾了部分“学困生”以及他们家长的焦虑心情,给他们“减负”,同时却让很多本来成绩优秀、上进心强的学生在营造出来的“满分”“全A”幻象中骄傲自满,从而迷失了自我,学习水平越来越差。

  这样做分数和成绩是上来了,但真实的教学质量却在不断下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自然也越来越没有保证。

  

  个人观点:

  “减负”不能让考试“放水”,考试就应该要达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目的,真正要“减”掉的是大家对分数和排名的功利心,正确对待考试,树立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观念,让学生从考试中发现缺点和不足,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完善自我,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吧!

  举报/反馈

上一篇:22考研院校整体“考研难度”排行榜!你的学校排第几?
下一篇:2023考研“报名”工作即将开始,学生不要慌,按照步骤做好这些事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